扎心真相!天津人买房的“地域歧视”

扎心真相!天津人买房的“地域歧视”

转自:天津365淘房

几个我身边的故事。

大娘,老天津人,住南开王顶堤,要给儿子买婚房,总预算200万。问我买哪好?我说:“如果离您近点可以看看张家窝,或者可以等等李七庄于台的几个新盘。”

张大娘说:“好么,介也太远了,以后我怎么看孙子?再说了,那都嘛地界儿?以前都是农村、大开洼,咱市里人能住那去吗?”

我说:“现在可不一样了,那环境可好了……”“不行,不行,太远了……”最后张大娘打算给儿子在南开区买个“老破小”。

L,我闺蜜,土生土长的天津人,住河东后广场,也是在跟男朋友看婚房,小两口挣得不多,男方家里给掏首付,他俩还贷款。

我说:“你要不看看华明镇的?早晨上班你俩开车到地铁站,到市里也挺快的,是稍微远点,可是便宜啊,贷款不高压力也不大……”

小L说:“我一听什么什么镇我就不想去,我已经习惯了出门就能逛超市,没事去个滨江道,你说那地方我肯定住不习惯,不要……”最后她和男朋友在河东买了个不算太破的“老破小”。

大爷,我姥爷的同事,家住南开区西南角,房子是以前单位分的,60平米的偏单,平时老两口住也够,可年节孩子们一来,屋里就“下不去脚”了。问我:“能不能把这个房子卖了,换个大点的、环境好点的,但不能添太多钱,还得留点钱养老!”

我说:“您退休了,最适合在郊区住,您要不看看团泊湖那?环境好,可以换个一楼带院子的,而且那边也有医院,孩子们都有车,去看您挺方便的……”

赵大爷说:“那不又回到农村了?我13岁来天津,好不容易进了大城市,有了户口,现在跑那么远的地方去,那我这一辈子不白奋斗啦!我可不能离开市中心……”到现在,赵大爷也没有买到合适的房子。

发现什么没有?天津人有着很深的地域成见,这种成见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的买房思维。

01 | 壹

天津的地域成见是有方向感的。

上海的地域成见是圆的。以人民广场为圆心,黄埔静安为半径,一层一层画同心圆。离圆心越远,成见程度越深。

北京的地域成见是方的。有棱有角,线条分明,言必称东南西北。

天津的地域成见没有圆心论,红桥区可能比中北镇还不受待见。

其实很简单,拿出一张地图来,把市内六区一圈,这圈里的成员即为第一梯队,真正代表着 “天津” 这个名词。

其余就是环城四区,组为第二梯队,这个梯队里的成员是最为无辜的,上游的人不待见你,下游的人你瞧不见。

为什么瞧不见呢?因为剩下的那些区域,可以统称为 “远郊” 了。对天津而言,这只是个虚词,

无所谓好,无所谓坏,似乎仅供游玩。

以蓟州为杰出代表,打造了一波供城中居民周末驱车瞎转悠、寻求大自然慰藉的度假区,也称为城市伪中产阶级摄影技术修炼基地,及儿童自然科学实践教育基地。

老天津人的地理观,像一张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前的世界地图——除了一片蛮荒和混沌,环城四区以外什么也没有。

就像这些远郊的市民,他们管“去市区”叫“去天津”,似乎已经很自觉的把自己划出了天津的范围。也对,他们只是行政管辖上属于天津,其他一概很脱离,连语言都有很大偏差。

02 | 贰

精彩的自然是第一梯队内部的成见大战。

上三区:和平、南开、河西;下三区:河东、河北、红桥。这种说法就已经表现了满满的成见。

和平的看不上河西,河西的看不上南开,南开的看不上河东,河东的看不上河北,河北的看不上红桥。

河西,衙门所在地,权力的象征。权力的气质怎么体现呢?两个字:静穆。到文化中心那一带走一遭就懂,那个静穆的气氛,仿佛车开起来连尾气都不敢往外排,河西人也觉得自己“神圣而不可侵犯”。

对于南开这种文化重区来讲,你们和平、河西整天就知道投资商业搞GDP,完全是一种空虚的城市发展模式,没有高校文化底蕴的镇场,赚再多的钱也只是一个平面的数字。

和平人对于其他人是什么心态呢:你若不是个资深老天津,怎么有脸活在和平!

不懂五大道,不懂小白楼,不懂利顺德,不懂静园……就算你在和平吃过最高级的饭,也等于在天津白混了,生吃人民币是你最好的选择。

河东、河北抱团受到上三区的集体不待见,在上三区的眼里,尽管河东、河北某些角落搞得美如画,但其实还是混乱得很。

说到红桥,心情都有些复杂。红桥就像一个富贵人家的私生子。那五区都不太愿意接受它成为家庭的一员,但却又割裂不了这千百年来的血缘关系。有的天津人宁愿走出外环线去中北镇买房,也不肯屈尊到红桥。

扎心真相!天津人买房的“地域歧视”

曾经的红桥西于庄

虽说有个西站副中心,但终究也没能成气候。红桥曾经的“贫民窟”标签在老天津人思想中实在是太根深蒂固了。

网友问天房中山路和仁恒公园世纪应该买哪个?显然,他不是天津人,一问,果然,是个北京人。

03 | 叁

西青、东丽、北辰、津南,把第二梯队撑起了一个四方鼎立的局面。

虽然外地人中“拼命三郎”很多,但却没几个能在市区安家。于是环城四区便接纳了大量没有背景、没有资产累积的新天津人,算是成功的在天津圈起一块立足之地。

那里交织了太多外地人对天津的爱与梦想。

但整个市内六区集体看不上环城四区,毕竟在以前很长一段时间,这里都是村庄、开洼,似乎与城市没有太大的关系。

西青和津南因为沾了南开和河西的光,市区人对它们的成见还稍微缓和一些。

如今不同了,随着环城大开发的号角声,曾经那些破破烂烂的棚户区,一栋一栋地被推平,随之而起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它们背后站着的,是手握数套回迁房产的环城土豪。

当和平白领奔波各大金融要塞的时候,环城土豪告诉他们,我有五套房。

当南开人民畅谈求学理想的时候,环城土豪告诉他们,我有五套房。

当河西人民享受着中产阶级品质生活的时候,环城土豪告诉他们,我有五套房。

我有五套房。掷地有声,响彻天际。

04 | 肆

津人不仅对区域有成见,而且历史包袱还很重。

天津人很迷信,尤其对监狱、坟场、殡仪馆之类的非常敏感。如果这些场所的原址建了房子,那天津人基本是不会买的。

比如说,北仓、程林庄这都跟坟场、殡仪馆能扯上关系。人民医院那块地,从清朝起就是监狱,后来民间传说盖什么都不行,只能建医院。

人民医院后面现在规划了一块住宅用地,还没有出让,天津人对这样的住宅大概是不买账的。

南开区在凌宾路附近还有一块住宅用地没有出让,原址是女子监狱;河西区天房美棠东侧有块玛钢厂地块,以前也是监狱,到现在也没有规划。

每个地方都有会有地缘改善,但只有邻避设施附近是没有的,只有逃离。

有一种历史包袱,来自天津人对区域的固有印象

红桥区不用说了,无论现在建的房子多高端,但老天津人还是认为红桥是最破落的地方,依旧不太认可;

李七庄周围以前好多大水坑,冬天冻冰后向全市供冰,还有很多荒地,老城里盖房子都从那挖土,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去那,所以现在仍有一些老天津人抵触。

天津人对距离十分敏感,对于“远”也是很抵触的,有段子说,天津人认为:世界的尽头在杨村;和平区的姑娘爱上北辰区的小伙,这就算异地恋啦……

现在老天津人对外环线附近的区域基本已不太排斥了,但你若让他去咸水沽、华明镇买房,那大抵上是行不通的。

05 | 伍

是城市的发展是阻挡不住的,之前老天津人不认可的,现在发展的也都很好。

往早了说,万德庄以前是片贫民窟,老天津人都嗤之以鼻,但红磡来了,整体有新规划,也算是南开富人区的“鼻祖”了,现在红磡公寓均价都3万5了。

代奥城,以前也是一片破平房,那时候到了八里台立交桥就算是郊区了,就别说现在的奥体一带了。但融创却把这片区盘活了,现在也成为了富人区,房价快4万了,梅江也是如此。

苑,南开的最边上,97年起建时,一条铁路和一条水沟,再加上天津人认为似乎已经出了天津市的位置,让无数人开启了自动放弃的模式。

一千多块钱一平米的房子,少有人买账。对于那些当初看了,却没入手的人,你不要跟他们提现在华苑的房价,也许他会拉黑你。

样的历史一幕幕的轮番重演,中北镇、张家窝老天津人也看不上,但外地刚需的涌入,加上城市界面越来越好,生生的成了“涨价窝”。

比如程林庄附近,现在叫津滨大道板块,随着万科、远洋、融创等房企的进驻,板块也有了全新的面貌,当然,房价也翻了N倍。

上三区看不上河东区,可是海河金茂府却很“长脸”,高端豪宅都能开盘售罄,也算是区域逆袭了。

扎心真相!天津人买房的“地域歧视”

想说的是,老天津人有着自己对区域的特殊情节,对天津的格局也有自己的认知,这背后有历史原因、有家庭原因等,这种观念无所谓对与错。

但唯一可惜的是,因为这样的观念,让老天津人在楼市中错失了很多机会,并没有分享到房价上涨的红利。

我身边有很多外地朋友,因为是刚需,所以有的07年单价4千入手了中北镇;有的2012年单价8千入手了张家窝;也有的2013年8千入手了华明镇……

是因为他们看得远吗?不是,因为他们不是天津人,没有地域成见,对于外地人来说,这些地方都叫天津,但在天津人的心里,似乎只有市内六区才叫天津

06 | 陆

似乎有一些可悲,老天津人被挤到了一个尴尬的角落,市区房价太高买不起,环外的又看不上。

就连年轻人都如此,一定要感受到市中心的繁华,哪怕住在“老破小”里,哪怕舍弃本可享受到的品质社区,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

在老天津人心里,地段永远都比产品重要。

其实,城市发展到今天,新天津人越来越多,很多原来划分的地域概念,以后会越来越模糊。

得不承认,天津市的新兴板块基本都是靠外地人带动起来的,曾经的城市界面的确“脏乱差”,但随着人口的不断涌入,以及政府的投资,一切都在变好。这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老天津人的地域成见。

对于老天津人来说,如果对居住品质还有一丝追求,就不妨试着放下“我又没权又没钱,但我是真 · 老天津”这种想法,向外走走、看看。

旧地图永远找不到新大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