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爲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與長江、長城、黃河同為中華壯麗山河和燦爛文化的傑出代表,被世人譽為“人間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素以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五絕”著稱於世。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高峰88座,“蓮花”、“光明頂”、“天都”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兩次登臨黃山,讚歎道:“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後人據此概括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地理位置

黃山在中國的位置

黃山雄踞於安徽南部黃山市境內,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中,黃山風景區面積160.6平方千米,地跨東經118°01'—118°17',北緯30°01'—30°18',東起黃獅 ,西至小嶺腳,北始二龍橋,南達湯口鎮,分為溫泉、雲谷、玉屏、北海、松谷、釣橋、浮溪、洋湖、福固九個管理區。緩衝區面積490.9平方千米,以與景區相鄰的五鎮一場(黃山區湯口鎮、譚家橋鎮、三口鎮、耿城鎮、焦村鎮和洋湖林場)的行政邊界為界。

得名由來

黃山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遙望蒼黛而得名。傳說軒轅黃帝曾在此採藥煉丹,得道成仙。唐玄宗篤信道教,遂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詔改黟山為黃山,黃山之名於是一直沿用至今。千餘年來,黃山積澱了濃郁的黃帝文化,軒轅峰、煉丹峰、容成峰、浮丘峰、丹井、洗藥溪、曬藥臺等景名都與黃帝有關。

地質地貌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集八億年地質史於一身,融峰林地貌、冰川遺蹟於一體,兼有花崗岩造型石、花崗岩洞室、泉潭溪瀑等豐富而典型的地質景觀。前山岩體節理稀疏,多球狀風化,山體渾厚壯觀;後山巖體節理稠密,多柱狀風化,山體峻峭,形成了“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的地貌特徵。

生態環境

黃山生態系統穩定平衡,植物群落完整而垂直分佈,保存有高山沼澤和高山草甸各一處,是綠色植物薈萃之地,素有“華東植物寶庫”和“天然植物園”之稱。景區森林覆蓋率為84.7%,植被覆蓋率達93.0%,有高等植物222科827屬1805種,有黃山松、黃山杜鵑、天女花、木蓮、紅豆杉、南方鐵杉等珍稀植物,首次在黃山發現或以黃山命名的植物有28種。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是動物棲息和繁衍的理想場所,有魚類24種、兩棲類21種、爬行類48種、鳥類176種、獸類54種。主要有紅嘴相思鳥、棕噪鶥、白鷳、短尾猴、梅花鹿、野山羊、黑麂、蘇門羚、雲豹等珍禽異獸。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自然氣候

黃山處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內,山高谷深,氣候呈垂直變化,局部地形對氣候起主導作用,形成特殊的山區季風氣候。山頂年均降水2369.3毫米,年均雨日180.6天,積雪日32.9天,霧日259天,大風118.7天,年均溫7.9℃,夏季最高氣溫27℃,冬季最低氣溫-22℃,最長無雨期40天。景區林木茂密,溪瀑眾多,大氣質量常年保持Ⅰ級,空氣PM2.5日均濃度5微克/立方米,空氣負氧離子濃度長年穩定在2萬個/cm3 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稱。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冬日白雪

黃山,世界文化遺產與自然遺產,譽為天下第一奇山

夏日飛瀑

更多社會、旅遊信息,盡在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