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洪武青花缠枝纹执壶存世量少,市场拍卖价格一路走高,理所当然地成了仿冒者追逐的对象。从目前市场情况看,尽管仿品千奇百怪、层出不穷,但是,既然是仿品,就一定有它的局限性,无论怎么仿,都不可能达到真品的境界。

下面我们将通过真仿两者之间的一组图片对比,来说明仿冒者的局限性。除了注明馆藏的图片外,其他图片都是在同等光线条件下拍摄的。

第一, 器型

对于执壶来说,器型是仿冒者最难解决的关键环节之一。因为执壶有壶嘴和壶把(执柄)这两个组成部分,而这两个部分的曲线和比例是最难仿制的。下面我们将馆藏品、真品、仿品的图片来一起做个对比。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青花折枝菊花纹执壶故宫馆藏品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真品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仿品

从以上三图对比可见,仿品的器身与馆藏品非常相似,因为仿品的器身是注浆成型,因此可以做到相当逼真。但是对比馆藏品的壶嘴和壶把,区别就明显了。这两个部位不方便采用注浆成型,完全要靠手工来把握,仿品的局限性一下子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看壶把,仿品与壶身的结合处显得生硬,往上曲线是阴柔有加,硬朗不足。而馆藏品和真品的壶把,曲中有直,刚中有柔,尤其是馆藏品,壶把的曲线极具张力。

再看壶嘴,无论馆藏品、真品,其壶嘴与壶身的结合部位都很自然,几乎是平滑过渡,往上直线伸展,到壶嘴连接处才向外弯曲。这样的壶嘴显得很挺拔,有力度。可是仿品不仅壶嘴与壶身的结合不自然,向上伸展后很快就弯曲了。这样整个壶嘴的线条就太柔了,缺乏刚阳之气。

就这么两点区别,就导致仿品整个执壶好像坐了下来,没有了挺拔向上的气势。也就从根本上失去了洪武年间“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一个新王朝诞生的那种英姿焕发、气势如虹的特定时代风格了。

这里顺便说一点,在鉴别古瓷器型的过程中,我个人的主张是主要看其时代风格和整体特色,而不拘泥于某一点某一处的局部区别。像这件真品,在器身方面与馆藏标准器相比,反而不如仿品相似。壶肚明显比馆藏品瘦削,壶把也没有馆藏品弯曲得那么厉害。按照传统的眼力鉴别法,这样的东西也是要判死刑的。但是,我这里却将其认定为真品,是因为其整体的时代风格和关键特色是符合标准器的。而局部的差别,因制作人、窑口、年份的不同有区别是完全正常的。

第二, 画工

洪武年间的画工秉承元代遗风,其瓷器上的绘画技艺仍然崇尚自然、随意、生动,很难模仿。可以说画工是所有假冒者最为头疼的关键环节,元代和明初瓷器的画工更是如此。客观地说,这件仿品的画工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单独看起来不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可是与真品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区别所在了。由于馆藏品的花纹图案不同,这里我们只将真品与仿品的纹饰画工来做个对比。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真品缠枝纹

从洪武青花执壶辨伪看仿冒品的局限性(一)

青花缠枝菊花纹执壶仿品缠枝纹

对比可知,真品的花枝线条流畅、富有活力、生机勃勃。仿品的花枝笔触破碎、转折不畅、毫无生趣。真品的花叶寥寥几笔,功底立现,其与花枝的结合也非常自然。仿品的花叶修修补补,十分做作,与花枝的结合生硬凸起,很不自然。真品的叶面铁锈斑随笔触而生,恰到好处。仿品的铁锈斑人为点染,乱七八糟。

整体感觉,真品疏密得当,大气与秀丽并存;仿品杂乱无章,毫无美感。

想了解更多收藏知识、行情,或者有藏品想展示、理性转让的话欢迎下方留言或关注头条号私信给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