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吃空餉」者難以遁形

讓“吃空餉”者難以遁形

中國紀檢監察報

以權謀私,“躺著吃”;“退居二線”,“隱身吃”;藉口百出,“偷著吃”……治理吃“空餉”現象,各級黨委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一抓到底;各級紀檢監察機關要依紀依法開展“監督的再監督”,督促有關部門扛起責任——讓“吃空餉”者難以遁形。



讓“吃空餉”者難以遁形

江蘇省灌雲縣紀檢幹部到檔案部門調取資料,徹查瞞報、漏報“吃空餉”問題

前不久,浙江省蒼南縣鹽務局多名領導子女“吃空餉”的問題被內部員工實名舉報,事件發生後立即引起了新聞輿論的聚焦,目前當地紀委已經介入此事。

無獨有偶。今年6月,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所屬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高管的一名親屬,長期不上班仍全額領取20多萬元薪酬,在國家審計署發佈的《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2016年度財務收支等情況審計結果》中被披露。

各級黨委政府整治“吃空餉”的行動從未中斷,但“吃空餉”現象在一些地方和單位仍很突出。

不上班卻上社保,“吃空餉”嚴重侵害國家利益

通過隱蔽的手段間接導致公共財政資金的流失,“吃空餉”不僅是蓄意貪佔財政資金的腐敗行為,更損害了政府廉潔履職的形象和威信。

在蒼南事件相關報道中,舉報人陳某稱,蒼南縣鹽務局局長、副書記、副局長等人的家屬明目張膽在單位裡“吃空餉”。另據該局工作人員回憶,雖然自己在鹽業公司工作了十多年,但確實沒有見過這幾名被舉報的員工,並且單位裡關於這幾個人的檔案資料竟由於不明原因全部缺失。而另一方面,經蒼南縣人力社保局查證,被舉報的其中3人均是通過蒼南縣鹽業公司交納的社保,社保申報工資為2820元,身份為合同工。

同樣可以“吃”得“心安理得”的還有某些地方“退居二線”的領導幹部。2014年6月,一名正科級“改非”幹部在網絡發帖“檢舉”自己“吃空餉”7年,詐騙國家財政資金20多萬元。該人稱“吃空餉”並非自己本意,根據當時該區的“土政策”,領導幹部在達到一定年齡或工齡後,由領導職務改成非領導職務後便可以“不在崗”,或退養或經商,目的是為了騰出崗位職數供單位招錄新人。事件曝光後,當地下發通知對該問題進行排查清理。

相比於上述兩種“掛名頭”就可“敞開吃”的直截了當,以各種藉口長期請假脫離原工作崗位的“吃法”,就顯得更加隱蔽。去年8月,湖北省曝光了一名公務人員請病假2年沒上班照領工資的案件。湖北武漢海事局公務員崔某峰自2015年5月份就向單位請病假,之後再沒上過班,而是從事起了“第二職業”,在當地的一家餐廳當負責人。

面對當地媒體的質詢,該局人事處處長還振振有詞,“我們是按照正常程序在給他發待遇,他是我們的編制人員,應享受該享受的待遇”。可是,一個病假中的公務員,長達兩年在外專事經營,單位是真不知道,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類似的情形還有沒有?是礙於情面,不好嚴管,還是涉利益關聯,捂住不報?最終,該局3名相關人員被問責。

近幾年,“吃空餉”在個別地方大有“前赴後繼”“連綿不斷”的勢頭。前有福建龍巖吃了9年空餉的“最牛公務員”,後有湖南永州教職員工大面積“吃空餉”的奇聞。一邊是勤懇工作、兢兢業業的幹事創業,一邊是“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出力照樣“有肉吃”的“同事們”。如若一個單位內部長期存在這種“半邊晴天半邊雨”的情況,必定導致風氣敗壞,效率低下,無任何凝聚力戰鬥力可言,給懶政留下極大的發酵空間,蠶食國家機關的肌體。

躺在“編制內”坐拿“公家糧”,“吃空餉”緣何屢禁不止

早在2005年,國家就開始了全國範圍的清理“吃空餉”工作。十八大以來,對“吃空餉”的治理更是緊鑼密鼓,從嚴問責。2016年12月,人社部、中組部等四個部門聯合發佈建立機關事業單位防治“吃空餉”長效機制的指導意見,其中第一類就是“在機關事業單位掛名並未實際到崗上班,但從機關事業單位領取工資、津貼補貼”的情況。

資料顯示,身處輿論風波中心的蒼南縣曾在2017年開展“吃空餉”問題和在編不在崗專項治理工作,對縣衛計、住建、農業、林業、水利、廣電等7個縣直單位及其部分下屬事業單位、基層站所的“吃空餉”問題和在編不在崗問題進行督查,40人被解除聘用關係,56人申請預退,另有2名公務員被辭退、開除。

這樣的治理力度不可謂不大,整治的風聲不可謂不緊,制度的剛性不可謂不強。在如此高壓態勢之下,仍舊有些單位領導想盡一切辦法安排關係戶“上門吃喝”,可見“空餉”確實是一個人見人愛的“香餑餑”。

想要不勞而獲,“空手套白狼”的誘惑巨大。在蒼南縣鹽務局“吃空餉”的舉報信中提到,雖然沒有經過財務準確計算,但每個“吃空餉”的當事人每年能拿到5萬元左右的“工資”。由此可見,這種“白吃白拿”“坐享其成”的牟利手段,背後的利益空間巨大,逐漸成為蠶食財政資金的無底黑洞。

除此之外,違紀違法成本低也是“吃空餉”屢禁不止的一大原因。某地曾嚴查公職人員“吃空餉”,但最終結果是“主動退還不追責”。還有媒體曾爆出這樣一則消息,當地“吃空餉”集中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在媒體登報,要求該縣110名在編不在崗的公職人員自登報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返崗上班,逾期將按相關法律和有關規定,予以辭退。“登報要求返崗,逾期將予以辭退”,這樣的言辭既反映了“吃空餉”者所在單位的監管形同虛設,也從側面說明了某些地方黨委政府對“吃空餉”行為缺乏有力的懲治手段,顯得有些黔驢技窮。一“辭”了之,“吃空餉”所付出的代價與那些年“我吃過的空餉”相較顯然不成正比,難怪某些人對這種行為趨之若鶩。

對企事業單位的監督監管相對薄弱。以蒼南縣鹽務局為例,其與鹽業公司合署辦公,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屬性,導致政企界限模糊。對於鹽業專營與政企不分的弊端,過分側重於強調壟斷的一面,未將其作為單純的國有公司或企事業單位進行針對性監督,容易發生監督缺失缺位現象,極易造成一把手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的格局。本次被舉報的人員均為鹽務局主要領導的子女,或許就是算準了這一點。

公開透明精簡高效,對“吃空餉”者釜底抽薪

“以公幣入私囊,把公權當私器”,不論是哪種形式的“吃空餉”,其背後都體現了“勞”與“酬”的不對等、不公平。“吃空餉”不僅是對公共資金的侵吞,而且會嚴重擾亂人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可以說,“吃空餉”是一種典型的消極腐敗現象。

中央黨校教授辛鳴認為,治理“吃空餉”應從源頭禁止“發空餉”,要公開編制人員、建立舉報獎勵制度,讓“吃空餉”無機可乘;另一方面,整治清理“吃空餉”常態化,定期“大掃除”同樣必不可少。

整治“吃空餉”首要是公開選人用人制度。任何一個單位雖然編制數量相對固定,但崗位流動、人員進出的情況始終存在。 山東省人社廳印發通知要求“嚴把進人關”,按照公務員考試錄用、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等管理規定選拔、使用人員,嚴格落實編制實名制管理制度,牢牢擰住人員進口這個“總閥門”。

“吃空餉”者往往只領工資不露面,即使本單位工作人員也很難知曉內情並揭穿這種違法違規行為,因此有專家建議,單位進人、用人信息每年都要向職工詳細公開,單位總共有多少人,進了什麼人、分在哪個部門,哪些人調出、編制是否調整,人數、職位、名字等都要對得上賬。

不僅如此,各地紀委監委還要切實擔負起“抓蛀蟲”“正筋骨”的責任。今年6月,湖南省臨澧縣開展“吃空餉”專項整治,該縣紀委監委用一場“外科手術”式的精準督察,讓122名“吃空餉”人員無所遁形,其中61人返崗上班,10人主動辦理辭職手續,9人因違紀違法被開除公職,20人如實辦理病休病退手續,收繳“空餉”資金68萬餘元。

堅持“一案雙查”,不僅要查處“吃”者,更要對幕後“庇”者一律“打板子”“摘帽子”。有觀點認為,“吃空餉”屬於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騙取或侵吞公共財物,涉嫌觸犯詐騙罪或貪汙罪,單位負責人如果放任“吃空餉”存在,可能涉嫌瀆職罪,應該追究其法律責任。去年,安徽省出臺防治“吃空餉”專門意見,要求“零容忍”落實責任追究,對因管理不嚴造成“吃空餉”,將追究主管部門和所在單位領導班子責任。不僅是追繳被“吃掉”的財政資金,有關部門還可以按照規定核減相應編制和預算,收回空餘編制,加大對佔編“吃空餉”單位的懲治力度。

欲徹底割除“吃空餉”的毒瘤,不僅需要“刮骨療毒”的魄力,“一抓到底”的恆心,更需要“善作善成”的智慧。目前,國家機構改革正在全國逐步推開,一些領域機構和職能的撤併使得國家權力運行更加精簡高效,進一步釐清了政府與市場、社會三者間的關係,這無疑是對“吃空餉”者的釜底抽薪之舉。藉此契機,各地各部門都應徹查本單位公職人員的機構隊伍和編制數量,堅決精減、裁撤冗員,提高效能,徹底擠壓“吃空餉”的制度空間,給勤懇盡職、踏實付出者創造一個更好的幹事創業環境。(中國紀檢監察報記者 鄒太平 實習記者 陳喬)

讓“吃空餉”者難以遁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