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少林考功(釋延侗)

我與少林考功(釋延侗)

由於從小習武和信仰佛法,我非常幸運地成為一名少林弟子。進入少林寺不僅是我兒時對武術追求的一個夢,也是我成年後人生的歸宿。作為傳承千年、享譽世界的禪宗祖庭,少林寺凝結了歷代高僧的心血與智慧,其傳承至今的叢林制度,是培養僧才的重要保障,“考功”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考功”分為禪定、禪武、禪醫、禪藝、講經、唱唸、背誦七大項,這項制度是對僧人修行、學習的一個檢驗,旨在鼓勵僧眾養成勤學的好習慣,激發勇猛精進之心。少林寺考功通常在常住院舉行,由少林寺常住院僧人和下院僧人參加。而少林考功,在恩師永信大和尚的推動下,已成為遍及世界的一項活動。永信大和尚不遺餘力地推動少林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不僅嚴格要求僧眾、培養僧才,還帶領僧團走出國門,傳播少林文化,建立長期的國際交流互訪機制。少林寺分佈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心,每年會擇期舉行考功,以檢驗學員的修行成果。海外少林文化節期間,通常也會舉行考功大會。這不僅促進了少林文化的傳播,也加深了各國各民族之間的友誼。

作為少林弟子的一員,我多次參與少林考功,角色也有所不同。今年,我有幸以選手的身份參與其中,甚是歡喜。少林寺常住僧才濟濟,每位僧人都有自己的特長,我從小因頗愛習武而入少林,與少林武術有很深的緣分,因而這次考功以少林武術為主要報考項目並獲得滿意的成績。所獲成績是對我多年習武的肯定,也激勵我在今後的修行中更加勇猛精進。

通過這次的考功,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所長與不足,努力向師兄弟們學習,相互取長補短。這次考功我取得了一點成績,但還需要改進的方面有:招式不夠自然,拳法不夠犀利等。唐順之《武編·前集·卷五·拳》曰:“拳有勢者,所以為變化也。橫邪側面,起立走伏,皆有牆戶,可以守,可以攻,故謂之勢。拳有定勢,而用時則無定勢。然當其用也,變無定勢,而實不失勢,故謂之把勢。”練拳要重“勢”,內練自身內在機制,外明攻防招法之要,變化運用之法。不失“勢”,就是不失中正安舒、相機而用的攻防拳勢,能達攻防拳勢之用而不失勢的程度時,可謂“把勢”功夫。

位於少林寺東北方的鞏義“三官廟”所發現的晚清時期武術壁畫,東壁畫“拳術”,西壁畫“棍術”,從內容可知,拳術的套路有“太山黑白跌勢”、“探馬勢”、“燕翅側飛勢”等;棍術有“回頭勢”、“滴水勢”、“齊眉殺勢”等。由於“勢”的重要性,古拳譜中的武術動作名稱也大都以“勢”稱謂,這承載著中國傳統美學“勢”的思想,蘊含生動的意象和美感。對於我這個少林弟子而言,“拳”、“勢”不僅是傳統思想和美學的延續,更是在修習本心。

少林拳講:“拳無拳,意無意,無拳無意是真意。有心有意皆為假,拳到無心方為奇。”如果說,由“武”通達到“悟”,是一條漫漫之路,或許此生不一定能夠達到“悟”的彼岸,但通過經年累月對“武”的修習、對佛法的體悟,在通往“悟”的道路上不斷向前,也是一種殊勝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