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邪惡V叔


我覺得諸葛亮不北伐,蜀漢遲早讓魏國滅掉。

1偏安不能久存:與期等魏國伐蜀,不如主動出擊。歷來割據蜀地的政權,都是安於享樂。等到別人把其他地方平定了,實力大增。蜀地如何能阻擋。有句話講: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如五代十國的南唐,在南方政權中是最強的。而且整個中國最強的北方政權,在五十年間頻繁更換。(後晉、後梁、後漢、後唐、後周)如果南唐能趁機北上逐鹿中原或者一統南方,再跟北宋一決雌雄。像漢未劉表大約在公元190據有荊州之地,十萬之眾。而曹操只據有兗州、袁紹據有冀州、劉備據有徐州、袁術據有楊豫州一部分、劉焉據有益州等。劉表如果想有作為向東拿下江東(公元194年—公元200年孫策拿下江東六郡,劉表豪無動作。楊州的劉繇、王朗也沒有早點消滅孫策。後師表: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徵,使孫策坐大)、向北逐鹿中原、向西拿下益州(蜀地歸劉璋,漢中歸張魯)在曹操跟袁紹相爭公元200年—公元207年,七年間劉表豪無作為。如果能偷襲許昌迎獻帝,結果就不一樣了。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桓,劉備勸說劉表偷襲許昌。曹操就擔心劉備會勸劉表偷襲許昌。郭嘉講不用擔心劉表坐談客,不會聽劉備的。

2蜀漢不北伐休養生息,但問題是魏國同樣能休養生息。曹魏的人口軍隊五倍於蜀漢,經濟更是無法相比。不主動進攻,難道等著別人來打。曹丕稱帝后,魏國不少人認為:蜀漢東吳憑山川重險三江之固,阻擋魏國統一。我們不如屯田練兵,數十年後魏國益強。蜀吳衰弱,那時再討伐可一統。魏國地盤是佔據田地最好的中原,人口也比蜀吳加起來還多。如果大家一起發展,蜀吳怎麼也發展不過魏國的。正是由於蜀吳頻煩北伐,再加上前期魏國周邊的遊牧民族。魏國一直沒能安心修養生息。蜀漢的成都平原雖然是天府之國,但總體上是不如魏國的。

公元227年魏明帝想要伐蜀,大臣孫資反對講:伐蜀之路道路艱難,進攻的成本數倍於防守。不如派大將據險而守,我們發展經濟。到時魏國益強,吳蜀衰弱那時再伐之。魏明帝同意了這意見。

公元240年後魏國再次準備大規模屯田,將來用於將來討伐蜀吳。(因為之前蜀吳頻繁北伐擾亂了)司馬懿令鄧艾在淮南淮北屯田,開鑿河道修水利通漕運。鄧艾講:用五萬人屯田,六七年間,可積累三千萬斛糧食在淮。這些糧食夠十萬大軍吃五年。然後藉此伐吳,勝算就非常大了。東吳收到消息立馬派十餘萬人馬北伐,主要目的是破壞屯田。破壞屯田,東吳掘斷一些大壩,水利設施毀壞。一些屯田被淹,一片汪洋。之後魏國派駐更多的軍隊保護。每逢有戰事,糧草能直接通過漕運到前線。(幾年後又把鄧艾派往西線)東吳卻陷入南魯黨爭中,此次北伐後。坐視魏國在淮南北屯田成功。

曹魏在涼州秦州雍州也有屯田(涼州秦州為東漢的涼州,雍州為東漢的司州一部分)司馬孚講:關中連年戰亂又多賊寇,糧草不足。應從冀州調屯田兵屯於上邽。秋冬習訓練,春夏修田桑。這樣關中糧草才能更充足,防禦蜀漢也更容易。

鄧艾到了西線雍涼秦州也是開始著手深一步屯田。並上書朝廷:國之所急,惟農與戰,國富則兵強,兵強則戰勝。然農者,勝之本也。三國志講:艾所在,荒野開闢,軍民並豐。所以說蜀漢能讓鄧艾安心的屯田,將來伐蜀嗎?這時姜維每次要大舉北伐,費禕只給他不到萬人。如諸葛亮在世必然會大規模北伐。一來破壞魏國的屯田,二來也可趁機蠶食。曹魏之所以四十年來只真正伐過一次蜀漢。除了蜀漢有山險之險外,就是因為關中殘破。伐蜀要從中原運兵運糧,道路艱難。諸葛亮伐魏,魏國多次要從洛陽荊州調集援軍。鄧艾陳泰負責西線後,魏國已不用從洛陽中原調援軍了。鄧艾講:姜維如果攻南安、隴西,就能奪取羌人的糧食。如攻祁山,那裡有熟麥上千頃。陳泰講:若維以戰克之威,進兵東向,據櫟陽積穀之實,放兵收降,招納羌、胡,東爭關、隴,傳檄四郡,此我之所惡也。公元234年至公元253年這近二十年間,魏國在西線屯田練兵加固防線。蜀漢並沒有去擾亂魏國經營雍涼。有也只是不到萬人的偏師。

3蜀漢人才必竟少於魏國,如果不趁這些人在世北伐。以後再想北伐就難了。

後師表講: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複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雖然很多人講偽作,但道理是對的。

蜀漢的人才主要有四部分組成1從北方跟隨劉備南下的,如關羽、趙雲、張飛、簡雍、孫乾、陳到等。諸葛亮當政時這些人已經死的差不多,只剩趙雲陳到這些老將。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皆死對蜀漢的影響非常大。2荊州人才,有龐統、馬良、霍峻、黃忠、馮習、廖化、張南、費禕、蔣琬等。可是公元219年荊州已失,不可能再從荊州補充人才。劉備東征大敗又損失一批荊州文武。龐統劉巴兩位謀士早死。3從別的地方避亂遷移到蜀地的,有來敏、吳班、吳壹、法正等。可是三國鼎立,已經不在有多少人避亂了。也不可能補充人才了。謀臣法正英年早逝。4益州本土人才,劉備諸葛亮也是起用了大批蜀人。三國志有傳的四十人,蜀人佔了一半。但必竟是一州之地,無法跟據有九州的魏國相比。像東吳的主要文武周瑜、張昭、魯肅、呂蒙、諸葛謹、黃蓋、韓當等都不是江東人。

在公元223年之前蜀漢一批頂級文武病逝、戰死。公元214龐統戰死、公元219年關羽戰死、公元220年黃忠病逝、公元220年法正病逝、公元221年張飛讓部下刺殺、公元222年馬超病逝、公元222年劉巴病逝等。短短几年間損壞這麼多一流謀士和武將。

如果現在不伐休養生息,數年十年後魏國日強。而蜀漢再損失四方精銳如何抵抗魏國進攻。

4蜀漢失荊州盡喪精銳,文武多戰死投降。回來的只有廖化。劉備東征大敗損失了三分之二的文武,只有三分一回到蜀地。這些文武有荊州人、益州人、有北方人。損失十萬以上軍隊。諸葛亮當政後的軍隊都是重要招募的。如果一味休養生息,不在戰爭中培養實戰經驗。當魏國伐蜀時,這些軍隊如何禦敵?

就如二戰前,德國軍力尚未恢復時。英法兩強卻對德實行緩靖政策。1935年德國撕毀凡爾塞條約擴軍備戰,容忍德國擴軍。容忍意大利進攻埃塞。1936年放任德國武裝進佔萊茵。1936年不干涉德意進攻西班牙。1938年默許德國兼併奧地利。犧牲捷克蘇德臺地區給德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英法坐視波蘭淪落。英法如果早日參戰,後來就不會打的那麼慘。

曹魏是要統一天下的,不會因蜀漢休養生息就不伐蜀。蜀漢不伐蜀,其文武必然安於享樂。等到魏國真的伐蜀時,必然一觸致潰。這也是後來眾多割據蜀地政權的命運。好比魏國是一頭獅子,蜀漢是一頭狗。這時大家體型差不遠。但狗始終是狗,再怎麼發育也不會大過獅子。如果此時不拼死一博,等到獅子成長為獅王。狗就是想拼也拼不了。

像五代十國的後蜀在北方大亂時,沒有進軍進關中爭霸中原。等到宋朝把南方的割據政權一個個地去滅,宋朝實力越來越強大。從宋朝出兵到後蜀投降兩個月。蜀漢前蜀後蜀都是兩月就滅亡的。

就如東周春秋,要麼兼併他國爭霸要什麼讓他國兼併滅亡。別人兼併你不兼併,越兼併實力越強。等到別人來兼併你時就晚了。



小鴻哥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麼很可能蜀漢撐不了十年就會被魏國滅掉!這是因為國際形態發生了變化。蜀國能夠保持政權不會吞併應該感謝一個人,那就是曹操!由於曹操在撤離漢中的同時遷走了漢中的居民,還將天水雍涼一帶的人遷走,製造了500裡地的無人區。這本來是曹魏的保衛屏障,結果成了曹魏難以逾越的屏障。

曹操之所以選擇遷走居民製造無人區主要是因為劉備當時正在巔峰。劉備在迫降劉璋佔領劍閣時候擁兵數量達到14.3萬人。而曹操的糧草只能供給五萬人在漢中作戰。曹操自知不敵,撤走大量人口。

但是曹操沒想到劉備這麼敗家子,在不到兩年時間裡便被東吳陸遜幹掉了9萬人。這使得蜀漢帝國的兵力捉襟見肘,漢中也只有兩萬守軍。而曹魏在鍾繇時候卻把糧草擴編到能供給18萬人的規模。也就是說,曹魏實力完全可以碾壓蜀漢了,但是卻因為那500裡的無人區,使得曹魏糧草運不過去。所以,司馬懿在公元206年的時候便天水屯田並遷入人口,這是為了建立攻蜀的前沿軍事基地。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主因,目的不是攻城奪地,而是破壞曹魏的這些糧倉與軍事基地。假如諸葛亮不動手,那麼一旦讓曹魏抵近到漢中城下,蜀漢被滅國就不遠了。


優己


歷史不可假設,如果真的要假設的話,有如下猜想。

一種可能是在諸葛亮的帶領下,蜀國走向了強盛。蜀國的大部分地盤在今四川盆地境內,四川盆地在三國時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四川盆地地區屬於亞熱帶地區,溫暖多雨,加之四川盆地土壤肥沃,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在以農業立國的中國古代,四川盆地能夠提供物資支持。換言之,政權能夠在四川立足,實現自給自足。從這個層面來說,蜀國可以發展的很好,不需要外在的補給。同時,四川有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和地理條件,不易受到外在勢力的入侵。從上述兩個方面來看,蜀國完全可以獨立發展,如果有卓越的領帶團隊,會發展的很好。



還有一種可能是蜀國很快走向滅亡。一旦沒有對外戰爭來吸引蜀國境內的政治勢力,那麼可能會轉向內耗、內鬥,在這種情況下,蜀國走向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如那麼強勢的諸葛亮引領整個朝廷上下,勢必會引起劉氏集團的不滿,那麼劉氏集團聯合眾族反對諸葛亮集團,這也不是沒有不可能的。


沙漠孤狼2017


諸葛亮的北伐,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上,都是極有必要的舉措,為大家試析之。

四川山川形盛,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自古以來每逢戰亂川地必割據。秦末有劉邦,漢末先有劉焉、劉璋父子,後有蜀漢;兩晉南北朝先後有成漢,譙縱,蕭紀,王謙;五代十國有前蜀、後蜀;明末有張獻忠,民國還有劉湘、劉文輝等等。

縱觀四川的割據政權,你會發現,其中積極進取,有統一天下之志的政權只有兩個,即劉邦和蜀漢,除了它們,其它四川政權幾乎都不思進取,以為地勢險要就高枕無憂。可惜只要有一個勢力統一中原,四川割據勢力往往就是第一個被拿下的,沒有例外。甚至沒有一個四川的割據政權壽命能比得上蜀漢,更不用說跟漢高祖比了。 所以,諸葛亮北伐,積極進取成功率可能有50%,而守著四川等死,失敗率100%。所謂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罔顧民生的說法,在歷史上已經被打臉過一萬次了。

再看當時的天下大勢,劉備得蜀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整個天下,魏佔其半,剩下的地方,吳國又佔了大半。人口方面曹魏是蜀國的近六倍,吳國少點,也有蜀漢三倍左右,其他什麼財政收入、軍隊、耕地面積那更是比都不要比了。更不用說劉備夷陵之敗,蜀漢精銳幾乎被一掃而光。


敵我差距如此懸殊而且雙方沒有戰亂的情況下,讓蜀漢和曹魏關起門來比發展?怕不是石樂志。如果諸葛亮不北伐,不就食於敵,不通過北伐練兵,不去努力破壞當時是全中國最大產糧基地的關中地區,而想著跟曹魏比和平發展,恐怕無需等到鄧艾偷襲陰平,曹真第一次伐蜀時就已經亡國了。

孔明北伐的目的很明確,不停的在關中、西涼地區製造緊張,削弱曹魏對關中地區控制力,最終拿下關中這個真帝王基業。此外,從秦代開始一直到唐朝,關中地區一直是天下第一糧倉,而諸葛亮對關中地區發動的連年戰爭,讓這個最大的糧倉不僅無法給魏國產糧,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錢糧,《魏略》甚至稱諸葛亮北伐導致魏國人民“面有菜色”。

此外,《隆中對》裡諸葛亮所言“天下有變”也是諸葛亮北伐的目的。你“天下無變”,我就給你打出一個變來。曹魏得國不正,統治基礎本就不牢,在諸葛亮連年北伐下,

司馬懿通過抵禦蜀漢掌握兵權,逐漸進化為權臣,最終謀朝篡位。

“諸葛一生唯謹慎”,是因為他知道蜀國賭不起。強行弄險的賭博魏晉可以玩,但蜀國手裡資本太少,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歷次北伐都是如此,無論勝敗,除了第一次馬謖失街亭有一些損失,其他幾次北伐蜀國損失都非常小。諸葛亮是自古軍事家中最善於計算得失的,虧本生意絕對不做,他北伐的戰略一句話概括:“積小勝為大勝,以時間換空間”。可惜他的繼任者並沒有很好的堅持他的戰略(要麼如蔣琬、費禕基本放棄北伐,要麼如姜維九伐中原卻不知計算得失),如果繼承者們有能力理解諸葛亮的格局,在魏晉政權更迭,局勢動盪之時蜀國還真是大有機會。

最後,雙重標準是不好的。隆美爾失敗了被吹成蓋世軍神,而諸葛亮在敵我強弱懸殊比他更大,戰果卻比他強的情況下被一大堆人稱為不懂軍事,令人呵呵呵。

講道理,中國冷兵器時代,除了孫子吳起白起韓信李靖岳飛戚繼光等寥寥數人,還有誰有資格評價諸葛亮的軍事能力?


老貝


對於蜀國採取生養休息,蜀國未來會怎麼樣?對於這個問題,表達一下自己的觀點:

首先蜀國採取休養生息,蜀國在諸葛亮有生之年不會滅亡,蜀國完全可以利用蜀國的地理優勢守住蜀國,但是諸葛亮死後,蜀國必將快速滅亡,因為蜀國後期只有諸葛亮一人承擔政治家、軍事家、治軍家。諸葛亮一旦滅亡,蜀國在治軍、軍事、政治方面會大打折扣,再加上蜀國士兵沒有實戰經驗,滅亡必定加速,有人說費褘、蔣琬都是治國能成,他們都只是比較普通的人才,還算不上政治家,姜維事實,蜀國更是沒有一個能人,這樣的國家只有姜維一個人苦苦支撐罷了,這樣的國家已經名副其實的亡了。

其次,蜀國的人才決定了蜀國不能採取生養休息,因為蜀國根本沒有人才,蜀國不是生產人才的地方,中國中原才是人才聚集地。有人說蜀國沒有人才是因為諸葛亮限制人才的發展,這種說法完全是錯誤的,諸葛亮是非常會用人的,在蜀國提拔了很多人,而是提高蜀國人才的最大限度使用,是有用的人才都被提拔上去了,這是蜀國政治制度決定的,不要因為諸葛亮錯用馬謖就說諸葛亮不會用人,馬謖其實並不是演義裡面說的那麼沒用,是非常有才的一個人。對於諸葛亮用人有興趣可以去看諸葛亮治蜀,會告訴你答案的。時間越久蜀國和魏國的人才差距會越來越大,滅亡就會更快。這就如同十年前的中國和日本相比,再看看現在,一個大國和小國的發展對比。

再其次蜀國的軍事力量不允許蜀國休養生息,大家可以看看蜀國後期的軍事力量,蜀國總兵力也不過15萬,能調動的最多也不過10萬,諸葛亮北伐基本都是帶五萬左右,最後一次北伐帶動蜀國全部兵力10萬,其餘的兵力需要守後方和東吳,不能調動。而魏國呢司馬懿帶領的現成軍隊就在15萬到20萬,還能調動邊境的40萬大軍,說明魏國的總兵力超過60萬,東吳兵力是超過20萬的。在加上蜀國的糧草跟不上,出兵困難,軍事力量不足,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如果不以攻為守,顯示自己的強大,讓其他的國家再發展蜀國滅亡更快。三國後期蜀國的名將只有魏延和姜維,姜維都還是魏國的,而魏國呢,王雙,郭淮,曹真,張頜,司馬懿等等很多。如果時間再久蜀國領兵打仗的將領可以說是一個人才也沒有了!

最後,蜀國如果休養生息,那麼時間久了,蜀國將士都沒有實戰經驗,這樣的軍隊到時候守都守不住,蜀國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都被劉備敗光了,諸葛亮北伐帶的軍隊都是些新手,如果不是諸葛亮會用兵,這些新兵豈能是魏國軍隊的對手。蜀國後期,鄧艾攻入成都,守城將士直接投降,為什麼不打,打不贏還可以守,鄧艾糧草跟不上,守個幾天鄧艾軍隊就會不攻自破,為什麼不守直接投呢?一蜀國內部士兵沒有將領會帶兵作戰,二蜀國內部士兵沒有實戰經驗,三蜀國內部士兵吃喝玩樂慣了,不想白白送死。這樣的蜀國軍隊能打仗嗎?說打,諸葛瞻一打全軍覆沒,一個三十年從未打過仗的人,能打的贏鄧艾嗎?在這種弱勢下應該守,卻還要正面打,一看就不會用兵。不北伐蜀國軍隊將不能打仗。

綜合上述蜀國無論如何都得北伐,不說諸葛亮為了國家也好還是為了自己利益也好,還是為了報答劉備也好,蜀國的壞境決定蜀國不能生養休息!


汐水柔情


如此一來,蜀漢就沒有未來了,甚至立即就會走向滅亡。在今天,很多人對“三國”有個誤區,他們想當然的以為“三國”是相互依存的,不能打破平衡性。然而,在事實上,只有吳蜀兩方互相依存,所謂的唇亡齒寒,也單指吳蜀兩方。這也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何三國時期戰亂不斷?因為有兩家是”相互依存“的關係,而有一家和另外兩家卻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蜀漢和東吳,都不承認曹魏的合法性,尤其是蜀漢政權,打出的旗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而吳蜀聯盟的政治基礎,則是“誅滅曹賊,興復漢室”,雖然後來孫權也稱了帝,但兩家的根本利益一致,都要消滅曹魏,都不承認曹魏。同理,曹魏也不承認蜀漢和東吳的合法性,在曹魏政權看來,它是漢朝的合法繼承者,而蜀漢和東吳,都是地方割據政權,所以曹魏打出的旗號叫“掃除叛逆,一統天下”,而一旦將蜀漢和東吳定義為了“叛逆”,則再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只能在戰爭這條路上走到黑。

因此,站在蜀漢政權的角度來考慮,他沒有別的選擇,如果不討伐曹魏,則曹魏就會討伐蜀漢,只能選擇北伐,而東吳其實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向曹魏稱臣,陽奉陰違。可孫權憋不住了,他也稱帝了,而在此之前,曹魏和東吳早就撕破了臉,兩家的矛盾早已不可調和。所以說,東吳也只能選擇和蜀漢聯合,共同對抗曹魏。

在這種情況下,就誕生了三個“政治正確”,其一是蜀漢政權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依然來自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政治定位,因為這是蜀漢政權的合法性來源,蜀漢認為自己繼承了大漢,那麼既然你繼承了大漢,就不能選擇偏安,必須奪取長安和洛陽,這是漢朝的象徵,如果手裡沒有長安和洛陽,則坐實了“地方割據”的名分;其二是東吳證券的“吳蜀聯合,共滅曹賊”,在孫權稱帝后,諸葛亮打出了“二帝並尊”的旗號,實際上是將漢朝的法統一分為二,吳蜀兩家各佔一半,到時候平分曹魏的江山,但無論是蜀漢還是東吳,他們依然處在“大漢”這一政治框架下,只是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他們只佔有“大漢”的部分地盤;其三是曹魏的“掃除叛逆,一統天下”,在曹魏看來,既然自認為繼承了大漢,那麼就應該統治所有的漢朝領土,而不是隻保留半壁江山,所以曹魏也要證明合法性,就必須要消滅另外兩家。

蜀漢和曹魏,都需要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而他們各自體現出的“政治正確”,卻是在根本上不可調和的。最終的結果,要麼只剩下蜀漢和東吳兩家,要麼只剩下曹魏一家。蜀漢如果想休養生息,他們就必須放棄漢朝正統,因為蜀漢政權的合法性,是依據“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你只要選擇休養生息,那麼就等同於偏安。

要知道,蜀漢和曹魏是不能談判的,而蜀漢一旦放棄這個合法性,那麼蜀漢政權也就不存在了,就必須要改組,比如說放棄漢朝的稱號,由益州本土人建立一個叫作“蜀國”的政權,這就和東吳政權的性質一樣,都是在“大漢”這一框架下單獨分出的政權,而不是代表整個“大漢”。

假使曹魏同時承認了“蜀國”和“吳國”,並且宣佈“三帝並尊”,那麼魏蜀吳也就能夠實現幾十年的太平。可問題在於,這只是個空想,首先蜀漢政權不可能放棄自己的合法性,蜀漢集團也不會主動降級為地方政權,依然堅持代表整個“大漢”;曹魏也不可能接受“三帝並尊”的局面,他們要的就是一統天下。如此一來,魏蜀吳三方不可能實現和平,蜀漢也不可能偏安。


圖維坦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比較一下在蜀漢建立的政權中,有沒有不北伐,而能保住江山的。

(諸葛亮劇照)

中國歷史上,在蜀地建立的政權中,前後有十多個,包括蠶叢開國以來,歷經五朝前後七百多年的古蜀國,西漢末公孫述建立的成家(也有說叫成漢),三國劉備建立的蜀漢,十六國時期李雄建立的成漢,五代王建建立的前蜀,五代孟知祥建立的後蜀,北宋李順建立的李蜀,南宋吳曦建立的偽蜀,元末明玉珍建立的大夏,明末張獻忠建立的大西,還有民國時期四川軍閥建立的那些割據政權等。

這些政權,很少有實施北伐的,但是,沒有一個能夠延續長久的。當然了,之所以不能延續長久,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政權比較弱小,不經打,一打,就被其它地方的政權給打掉了。相對來說,蜀漢政權是所有這些政權中,最為強大的。

不過,也不是說完全不能拿這些政權和蜀漢比,有一個非常恰當,所處的國內國際環境也和蜀漢比較類似的,就是孟知祥建立的後蜀。

後蜀和蜀漢一樣,也只經歷了兩代,在後主孟昶的時候亡國。

歷史學家認為,孟昶是一個貪圖享樂而誤國的皇帝。當北宋把後蜀滅國,趙匡胤得知孟昶用的一個便器上都鑲嵌著七個寶石的時候,曾嚴厲地指責他說:“汝以七寶飾此,當以何器貯食?所為如是,不亡何待!”趙匡胤的話,就是說他貪圖享樂誤國。

(孟昶劇照)

但是,我們必須又要注意另一條記載,《蜀檮杌校箋》記載:“昶之行,萬民擁道,哭聲動地,昶以袂掩面而哭。自二江至眉州,沿路百姓慟絕者數百人,蓋與王衍不同耳。”那些老百姓為什麼會冒死來哭送孟昶?很簡單,因為後蜀在統治時期,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很少動兵戈,因而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好。他們認為孟昶是好皇帝,捨不得他。

後蜀很少動兵戈,還有一個證明是,最先的時候,後周及北宋的很多州,都先後投奔了後蜀(後蜀很富有嘛)。後來,當後周與北宋四處征伐的時候,孟昶也著急了,派兵北伐出關中,又和南唐交戰,總之是想佔據戰爭的主動權。但是,他的軍隊中,沒有一個人能帶兵,能打仗,所打的仗都是敗仗。連孟昶自己也感嘆:“吾與先君以溫衣美食養士四十年,一旦臨敵,不能為吾東向放一箭,雖欲堅壁,誰與吾守者邪!”

孟昶為什麼會失敗?就是他只重視發展國內生產,沒有銳意北伐,因此四十年來,那些軍隊都懶惰了,沒有得到鍛鍊,不會打仗了。

從這個角度回過頭去看諸葛亮。假如諸葛亮不銳意北伐,選擇休養生息,蜀國最終的結局,是不是和孟昶差不多呢?

很顯然,蜀地的政權,在中國歷史上之所以不能由此建立一個大統一的朝代,不能一直偏安堅持下去,就是因為這個地域的特點決定的。除非在蜀地之外,還有一些可以依靠的地域(比如,劉邦當年暗度陳倉,獲得三秦之地。劉邦依靠三秦之地和巴蜀之地,最終才戰勝了項羽),否則,是很難堅持下去的。

(諸葛亮率軍北伐)

孟昶在最後時候為什麼要出兵關中?就是他明白這個道理了。可惜他的軍隊不行,明白了,也拿不下來。

諸葛亮之所以要堅持北伐,就是他知道必須再開闢一塊根據地。只不過天時地利,諸葛亮也沒有成功而已。

因此,諸葛亮不北伐,蜀國的結局只有一個,像後蜀一樣,死得更快!

(參考資料:《三國志》《新五代史》《宋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水平,應是個很有爭議的話題。

首先,諸葛亮北伐是天下大勢與政治鬥爭的需要。

蜀漢劉備建立政權(立國思想)的口號是“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劉備的這個政治口號確有水平。極有鬥爭性。為什麼不兩立?因為劉備以傳承繼續漢室自居,名份在古代那可是個槓槓的軟實力,是紅色根基。劉備正是利用中山靖王之後的做身份到處撞騙取得人心的,否則就憑他帶上幾個兵馬能安穩佔據蜀中漢中?,就能當皇帝了?如何才不偏安?那是要奪取漢室,解放漢獻帝,一統中原。這兩句話有極大的煽動與矇蔽性。要說政治水平,諸葛亮冠古絕今啊。

其次,北伐就是為了休養生息。是蜀國生存之需要。

生存是要成本的。這話細思很好理解。諸葛亮難道不知道北伐勞民傷國後果嚴重嗎?就象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一樣,只有不斷北伐鬥爭,才能取得天下大勢的主動權,才能使蜀漢百姓真正休養生息。諸葛亮早在《隆中對》中就已對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勢有了判斷,難道他真以為蜀國就能滅了魏國?笑話。那他明知不可為,而又勉強為之呢?生存需要也。只有天下紛爭狼煙不斷,才能在變亂中找到生機。看三國就會發現,蜀漢諸葛亮一而再北伐,魏國則三而四地反北伐。以戰止戰。魏國再沒機會南侵蜀國。蜀漢在最後之所以被鄧艾所滅,恰是因為蜀國停止北伐。

最後,如果蜀國真的學道家無為休養生息,那滅國會更快。

諸葛亮幾次北伐,也是為轉移國內巨大的矛盾視線,或凝聚蜀漢人心,不得已而為之的。只有不斷對外用兵,諸葛亮就能牢牢控蜀漢軍政大權,並不斷鞏固自己的權力……



我本狂草人


如果這樣,統一天下的多半是蜀漢王朝,也就是說大漢將會再延續至少200年!

這裡要先說明一下,諸葛亮沒有休養生息最關鍵的原因是揹負重託,導致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在劉備臨終前,諸葛亮答應一定輔佐劉禪光復漢室,結果在蜀漢上下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一次次貿然北伐,不僅虛弱了蜀漢國力,自己也累死了,可嘆!

蜀漢內部不穩,不利於北伐

蜀漢政權屬於外來戶,當時豪強遍地,劉備在初入蜀地的時候,這裡一日數十驚,劉備斬之不能定,可見當地人反抗之激烈。所以,諸葛亮應該想辦法取得豪強們的支持,鞏固政權。

國力弱小,北伐是自尋死路

蜀漢北伐,如同日本攻打大唐,必敗無疑!即便取得階段性勝利,也會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得不償失!長此下去早晚被耗死!


假如諸葛亮休養生息蜀漢必定會成功取得天下

天府之國物產豐富

不要小看四川,這裡被稱為天府之國不是沒有原因的。早在戰國時期,這裡就是秦國重要的糧食基地,秦朝之所以能常年對外作戰,除了關中平原的傳統農耕區之外,靠的就是成都平原的糧食。而且,這裡由於土地肥沃,氣候溼潤,糧食產量比北方多得多!

修養生息有利於人口增加

四川地區一直是中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漢末包括三國時期常年戰亂導致這裡人丁稀少,人口曾經降低到了不足百萬!其中,諸葛亮總是北伐也是人口減少的一大原因。如果停止北伐,人口就不會減少那麼多,要 是轉而支持百姓開墾荒地,生育人口,增加到200-300萬人還是沒問題的。這樣,不僅有利於防禦魏國,也為將來北伐提供了更強大的人力資源。要知道,在三國末期魏國人口才400多萬。

休養生息時更要聯合吳國

只要吳國和蜀國聯合,三國局面就能維持穩定,所以,一定要避免吳國單獨遭到魏國攻擊。

趁魏國動亂大舉北上奪取關中,進而兼併天下!

相對於蜀漢和吳國來說,最不穩定是國家就是魏國。曹操後代的能力屬於逐次遞減的情況。而且,短短52年的時間裡換了5個皇帝,政局動盪。並且,內有權臣當道,往外有北方的高句麗威脅。只要趁魏國大亂,國力衰落之時,大舉北上奪取關中,就能在實力上超過曹魏。

然後大軍出函谷關,就像當年劉邦一樣再次將中國統一起來!

可惜,對諸葛亮來說最大的困難是休養生息是一個長期過程,很可能終其一生都不能對北方用兵完成統一大業,這是諸葛亮不能接受的。只要諸葛亮想明白統一不是一代人的事,一切就都好辦了!


歷史風暴


蜀國的老百姓將受益最大。也就是說,若不數次北伐,把大量的物力財力和精力都浪費在勞而無功的北伐上,老百姓不會那麼苦。蜀漢政權就會得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不至於出現後來鄧艾入蜀而稍有各地軍民抵抗的尷尬局面!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