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然风口的知识付费,现状如何?

依然风口的知识付费,现状如何?

知识付费的现状:

知识付费的“风口”似乎还在继续。来自市场研究机构艾瑞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在线知识付费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知识付费产业规模约49亿元,同比增长近3倍,2020年将达到235亿元,增速惊人。截至2017年底,知识付费类平台的月独立设备数和月度总有效使用时间已分别达到1.43亿台和4.1亿小时。知识付费的“爆款”课程也贡献了美好的数据,《蔡康永的201节情商课》在喜马拉雅FM销售额超过千万元;知识分享平台得到上的专栏《薛兆丰的经济学课》单日突破25万订阅,实现5000万元营收。

哪些人在为知识付费?

按照市场研究机构艾瑞的调研数据显示,知识付费平台的付费用户年龄主要在21岁至40岁,占比81%;月收入5000元至8000元比例最高,占比34.8%;分布地域则以一二线城市居多。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71%中等收入人群对自己的未来比较迷茫,家庭、事业的不确定性使他们感到焦虑。他们中46%的人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有31%则认为虚度了业余时间,没有用来好好充实自己。这种焦虑感使得中产阶级对快速获取信息和知识,用以提升自己的需求比其他群体更加强烈。

人们对于知识付费的看法:

尽管知识付费平台有大量课程,知识付费风口火爆,依然摆脱不了线下教育的桎梏,人们普遍还是认为线下教育更真实,能学到东西。知识付费是新的学习形态,在知识交付之外,还应该包括陪伴、引导、激励、交流和探讨。

很多人认为,知识付费是让人们通过“付费”的方式缓解了焦虑情绪,但并没有真正增加自身拥有的知识。诸如很多平台的在线评书系统,当你花了十几分钟二十分钟听完一本书的总结内容之后,回头想想,真的理解和掌握了什么?其实都是一种自我满足。

知识付费整体课程多且杂,重复性高,并且讲师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课程中讲师并且没有授课经验,内容风格都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更甚者讲师只是对照PPT进行一遍演讲,没有案例,没有总结。粗制滥造也成为了知识付费小平台的实际情况。

知识付费平台数量:

依然风口的知识付费,现状如何?

知识付费平台面临的难题:

通过数据显示,从事知识付费的机构和个人讲师数量仅仅在小鹅通上就超过30W家,还不说在这个行业最具有影响力的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千聊,喜马拉雅,得到,知乎等等。

流量红利已经基本被瓜分完毕,名师大咖效应在逐渐垄断市场,并且会逐渐驱逐“劣币”。各大平台也是十八般武艺尽使,努力的获取终端用户。训练营,体系课,社群,精细化等手段频出。终端用户1.5亿,增长不会再出现更大规模的扩大的前提下,如何从几十万家中脱颖而出,就成为了讲师与机构们面临的共同的难题。

“安慰”式的知识付费无法留住用户。数据显示,不过一年时间,“知乎Live”答主的单月收益从巅峰时的上万元下滑到不足2000元;得到最初上线的近10个专栏,都从初期50%的打开率滑落到30%左右。宝宝树的招股说明书中也显示,尽管收入从2016年的168万元增长至2017年的2466万元,但知识付费在总收入上的贡献比例仅有3.38%。知识付费领域曾经的明星“分答”却黯然转型,百度音频知识付费“百度传课”也深陷“停摆”危机。

大浪淘沙之后,知识付费还走得下去吗?

焦虑人群集中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一二线城市,目前知识付费开发程度已经基本饱和,于是人们的思路开始聚焦三四五线城市,但是这样的城市,生存压力偏小,焦虑感较低,所以利用“制造焦虑”的形式效果不明显,应该利用更加生活化,服务化的形式进行扩展。

小而美,精细化,专业化,内容深度,服务化应该会成为知识付费的新宠形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