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時節的那些事

前幾天一直陰雨,老家那三畝已經見黴頭的麥還沒收裡!我家位於郟縣安良鎮,屬半丘陵地帶。老家還有六畝莊稼地,由七十多歲的爹孃守護著。往年,我們那裡的麥子成熟得早,往往是家裡的麥子收完後我所在的鄉鎮才開始大割麥。我往往還能忙裡偷出空來,瞅機會就可以到家看看能否搭把手。爹孃的年齡越來越大了,我卻因“五加二、白加黑”的鄉鎮工作走不開。老家離我所工作的鄉鎮也就僅僅二十二公里呀!

眼看著天放晴了,地裡的麥子在陽光老人的催促下,一下子急熟了。單位裡啟動緊急機制,每天早上傳達全縣工作“戰令”,全力迎戰“扶貧攻堅”“ 秸稈禁燒”“ 環境集中整治”。我雖然沒有直接參與“三大攻堅”,可自己的那份 “責任田”卻更是“壓力山大”。昨晚給老爹打電話,“沒有機器,還都沒收!”我心煩意亂,不知是傷心或是悲哀的淚水在眼眶裡打轉。終於,讓自己靜下來,捋捋思緒,好投入到《知青故事》編輯中去。可是,好不容易靜下來的思緒了,卻沒有按預定軌道進入稿件編輯中去,而是隨著遠處隱隱約約傳來收割機的轟鳴聲,回到了二十多年前的那個麥收季節。

那年,我正在上高三,全力迎戰“黑色的七月”。按理說,“高三啦,麥收季節也不回家,得趕緊複習功課呢!”可那時,我家弟弟、妹妹還小,幫不上忙。我放不下家裡的收麥,草草地給老師打了個招呼就跑回了家。

到家的時候,天已經擦黑。家裡人為了第二天早點起床割麥,也已經吃過了晚飯。母親看我還沒吃飯,就燒點水,泡了幾張烙饃,放少許蔥花,再點幾滴油,臨時給我做了碗泡饃。看我吃得香,年幼的妹妹竟然責怪母親偏愛我。後來我才知道,她以為母親專門給我做了雞蛋吃。

第二天,父母大約四點多就起床了,叫醒我和弟弟,拿起頭天晚上就磨好的鐮刀,我們就下地割麥了。大小四個人,又起得早,所以到10點的時候,麥子已快割完了。我和父親開始裝車,往麥場里拉。後來,父親聽人說下午碾場的拖拉機就能到我們那麥場裡,他想下午就把麥碾了,儘早弄完一點是一點!這樣,我們就必須趕到中午以前把已收割的麥子全部拉到打麥場裡。於是,父親就又找來一輛車子,他在地裡不停地用杈子裝車,我就不停地把麥車拉到1500米以外的麥場裡。當時,我雖然一直上學,但個子高,再加上平時幹活兒也不怯力,家裡就一直把我當個壯勞力用。拉到第三車的時候,我又渴又累,路上每邁一步都很艱難。好不容易捱到打麥場裡,卸了車,就趕緊拉空車拐到家喝口井拔涼水。回到家,在家做中午飯的母親看我坐在地上,一點也不想站起來的樣子,就一個勁地說“歇吧,多歇會兒”。歇到母親把第一鍋饃蒸熟後,她就給我拿來一對熱饃。我也不怕熱,三下五去二,就把一對饃“報銷”了。吃完饃,我就又趕緊拉著空車子下了地。到中午,我又拉了三車麥子,中間又吃了一對饃。到吃午飯的時候,我又狼吞虎嚥地吃了兩對蒸饃,喝了三碗米湯。前後算起來,天哪,我一頓飯吃了八個蒸饃。那年月,蒸饃可是都自己家做的,我記得一籠也只能蒸四對饃。後來,母親常常自豪地說自己的兒子一頓能吃八個饃,幹活兒不怯力。

飯後,我與父親一起趕到麥場裡,把麥子翻翻、曬曬,“麥子曬得幹,麥粒就碾得淨”。就這樣,一會翻翻曬曬,一會再曬曬翻翻,一直等一個下午,到天黑時,拖拉機也沒有過來。父親慌著找拖拉機去了,剩下我獨自一個人坐在麥場裡,看著天上不停眨著眼睛的星星,不知不覺就睡著了。那晚,為了我,父親沒有碾麥,也沒有把攤開的麥子收起來。我也沒有吃晚飯,一直睡到天大亮。

二十多年過去了,當年身強體壯的爹孃已是兩鬢斑白,雖有收割機幫忙,我仍放心不下!忽想起前幾天一位老師在微信群裡發的一張《百合欲放圖》,又念麥收大忙之際,已過古稀之年的爹孃在家堅守那三畝麥田。自己雖近在咫尺,奈何公門俗事纏身,無暇分身顧及。甚愧以致悲哀,遂吟七絕以記之:

麥收情愁

含苞待放百合花,欲綻傾情為誰家。

麥浪滾滾遊子淚,咫尺爹孃在天涯。

作者簡介:連鵬閣,男,就職於郟縣廣闊天地鄉人民政府,喜文樂詩,無建樹。最大的願望就是在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裡,遊蕩在那條彎彎曲曲的鄉間小路上。



鄉土郟縣,郟縣人的鄉土!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