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工智慧遇到「海洋殺手」,誰更勝一籌?

當人工智能遇到“海洋殺手”,誰更勝一籌?

最近,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頭號玩家》正在熱映,彩蛋多多,兼之情懷滿滿,一時好評如潮。然而,小π卻對這位導演沒有太多好感,因為我無論如何都忘記不了《大白鯊》給我幼小的心靈帶來的深深恐懼,以至於多年以後,我遇水就躲,成長為一名光榮的旱鴨子。

鬼魅的遊動,鋒利的牙齒,冷酷的線條,再加上嗜血的本性,都讓鯊魚成為了度假海灘上最令人不寒而慄的話題。它的出現,往往會給無限好風光的海邊美景蒙上一層看不見的陰雲。

以澳大利亞為例,根據公益研究組織SharkResearchInstitute(SRI)統計的數據,過去十年間,澳大利亞因鯊魚攻擊而致死的人數平均每年達2.1人左右,而在過往的歷史上,一年之內最多曾有9人喪生於鯊魚之口(1929年)。這個數據表面上看起來並沒有那麼驚悚,但實際上鯊魚襲擊致死事件只要發起一起,就會持續性地嚇退附近整個地區的居民和遊客,給當地的旅遊業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當人工智能遇到“海洋殺手”,誰更勝一籌?

因此,防鯊、驅鯊就成了海灘經營者們不得不面對的棘手難題。目前,常見的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種:

1.驅鯊電纜。將一定長度的特製電纜放置在沙灘附近的海底,該電纜可釋放低頻電脈衝驅趕試圖靠近有人的海洋區域,以保護遊客的生命安全,目前南非部分海域採用的就是這種方法。

2.鯊魚追蹤。OCEARCH是一家非盈利的鯊魚研究機構,該機構在鯊魚身上置入小型追蹤器,以實時定位、監測鯊魚的活動情況,該項目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日益稀少的鯊魚,但現在也可為遊客和海灘管理人員提供鯊魚出沒的警示。

3.防鯊網和DrumLine。DrumLine是一種專門的獵鯊工具,一般的形制是浮標上繫有兩條牽引鏈,一條用以固定在海底,一條放置魚鉤、誘餌在水中浮動。它經常和防鯊網配套出現,簡單高效地阻止了鯊魚的進犯。

不過,上述三種手段都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驅鯊電纜雖然科學,但是擋不住個別耐受性比較強的鯊魚同志可以一躍而過,尋找自己潛在的美食;然而,鯊魚襲擊不是一道數學概率題,只要有一點紕漏,都會給海灘的旅遊觀光產業帶來致命影響。又如,鯊魚追蹤雖然理論上可行,但是給每一條鯊魚都裝上追蹤器顯然不現實,不管是經濟成本,還是操作難度,都讓這一手段有些異想天開的色彩。再如,防鯊網和DrumLine的使用雖然大幅減少了鯊魚襲擊事件,但是,這組工具經常會誤傷其他無辜的魚類,同時,落入DrumLine和防鯊網的魚類,如果不能及時放生,致死率是相當高的;這將會導致鯊魚數量的急劇減少,最終使用該工具海域的生態平衡將受到嚴重威脅。

當人工智能遇到“海洋殺手”,誰更勝一籌?

由此看來,前兩種手段防鯊、驅鯊效果有限,而唯一有效的防鯊手段(防鯊網/DrumLine)卻背離了我們的初衷——防鯊、驅鯊,而不是殺鯊,以保證人類和海洋生物和平共處,各取所需。

深受鯊魚襲擊之苦的澳大利亞的科技公司最近就將AI應用到了防鯊、驅鯊領域,相關產品已展現出了良好的使用效果和廣闊的商業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