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勢汽車迷失在了十字街頭

世界盃上衛冕冠軍德國隊小組出局,引來了一片惋惜之聲,特別是眾多看顏論球的迷妹們更是捶胸頓足的滿臉失落。不難理解,上屆的冠軍、眾望所歸的德國戰車架不住時間的變遷:對手變了,自身也變了,一個四年就提前go die了。汽車行業亦是如此,當下都不能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形容,三十年太長,一兩年的時間就可能將格局翻轉。想不墊底,只能一路向前,不斷進取,特別是處在風口浪尖的電動汽車領域,更來不得半點倦怠。

騰勢汽車迷失在了十字街頭

前兩天在一篇文章中看到,騰勢汽車5月份銷售僅155輛,前5個月銷售也不過442輛,即使將其定義為純電動豪華汽車,這份銷售成績也是說不過去的。結合之前的銷售數據,2017全年銷售4713輛,2016年的2287輛,2015年的2888輛,使人不禁要問騰勢怎麼了,怎麼就像德國隊一樣從前途一片光明的衛冕冠軍一夕之間下滑到小組墊底了呢?

騰勢汽車迷失在了十字街頭

消費者不買賬的原因?充電鬧心、造型欠佳、姥姥不疼、舅舅不愛

和騰勢有過兩段交集,一是同事在去年冬天體驗了一次騰勢,回饋是“打死也不買純電動汽車”,主要是充電和續航里程給她帶來了困擾;另一段是去年曾體驗了幾天騰勢400,駕駛感受非常不錯,低重心和電動機加速快的特性非常適合駕駛,但多年不變的造型給其減分不少。從做工和品質來看騰勢是一輛好車;但軟肋是造型不倫不類、產品譜系單一、電池也沒跟上潮流進步到三元鋰。總體來說騰勢有非常好的基礎,也在小步前進,可眾多對手們卻是飛速向前,特別是榮威ERX5更是將騰勢逼到了牆角。另一方面,合資母公司們也各自打著自己的算盤,奔馳即將推出純電動車EQ系列,比亞迪電動汽車也開始換裝了三元鋰電池,騰勢該何去何從的疑問越來越大。

前有堵截,後有追兵:資本驅動技術推新,各路車企迎頭髮力

和傳統能源車四平八穩的發展相比,目前國內電動車發展就是野蠻時代,各路資本都殺到了電動汽車領域,能數的上的造車新勢力們就有20多家,準備在今年交付的也有好幾家,野蠻人寶能跑馬圈地規劃產能都到了240萬輛,一份不太嚴謹的統計顯示,目前新能源車規劃產能達到了1200萬輛。姑且不論這些造車新勢力結局如何,但巨量的投資對行業帶動作用是明顯的,最現實的感受是電動汽車越來越有模有樣了,續航里程增加、操控性逐漸擺脫玩具車的水平、造型高顏值、技術含量逐步提升。與此同時,傳統能源車企也開始在純電動車領域發力,特別是吉利、上汽乘用車等的產品具備了很不錯的水準,表現就如世界盃小組賽上的克羅地亞,本就很強這次更驚豔。

逃不開的自身原因:一款車打天下,啥都缺

回到騰勢,銷量下滑固然有競爭環境變化的因素,但也不能不正視自己的問題。首先,自上市以來產品多年僅有一款車而且不換代,只是局部調整或是增加續航里程,一款車打天下或是缺乏市場應變、或是缺少資金、亦或是缺少進取心;其次,也是不換代導致造型多年不變,從第一款產品到如今還這一個造型示人,也太不把市場當回事了,長安、傳祺等產品能夠有今天的表現,高顏值策略功不可沒。再看看特斯拉,無論轎車還是SUV造型都非常前衛和驚豔,當下的汽車產品如果外型不吸睛,也就沒有然後了;第三是價格,對純電動汽車來說,多數消費者是無奈之下的剛需,多為工薪階層,對價格自然非常敏感,可騰勢500價格超過了大多數人的承受能力,30萬元的起步價如果沒限購的話都能買BBA了。價格高意味門檻高,勢必把自己擋在大眾市場之外。

騰勢汽車迷失在了十字街頭

面對如此低迷的銷量,對騰勢來說要解決的問題是全方面的,但首先要解決是車要賣給誰的問題,如果遲遲找不到準確的定位,離市場會越來越遠,李書福說80%的新勢力活不下去的,其實這句話對誰都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