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运河系列之——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河南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和安徽淮北柳孜码头遗址,都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上重要的遗产点,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本次,由张秉政教授带队的“行走隋唐大运河”考察组来到商丘。在这里,考察组揭开了商丘南关码头和虞城县济阳段运河的神秘面纱,感受运河流经的这片土地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行走运河系列之——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01南关码头遗址的发现

商丘是六朝古都,是商之都,三皇五帝之都,宋之都。商人的”商”起源自商丘。帝喾的曾孙阏伯在此。春秋战国时期此地为商,后为周代宋国,微子为第一代国君。淮北与商丘当时同属于宋国。商丘与淮北同为运河名城,唐宋时期同是中原前往南方的重要通道,极具战略地位。

商丘地处黄淮平原腹地,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河流自西北至东南汇入淮河,较密集的河流形成了便利的水运条件。商丘历史悠久,运河开发利用的历史较早,隋唐时期的通济渠位于当时宋州城南5里。

大运河商丘段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重要一段,在商丘古城南关外从西北向东南流过,西部从开封杞县与商丘睢县交界处入商丘境,经睢县、宁陵县、梁园区、睢阳区、虞城区、夏邑区、永城市,由永城市与安徽淮北濉溪县交界处出商丘境入淮北境,全长199.7公里。

初春时节乍暖还凉,考察组成员在商丘市文物管理局刘昭允局长的陪同下,来到商丘市睢阳区古宋乡武庄村附近,在无边的麦苗地里,一座巨大的玻璃钢大棚十分显眼,这里就是通济渠商丘南关码头遗址发掘现场。

刘局长介绍道,1993年以前,这一段有些河段地面上还保留着3-5米高的河床土岭,近二十年来地面上几乎毁坏殆尽,1996年春,永城市政府在拓宽公路时,在隋唐运河故道内发现一艘唐代木船,当地政府就进行抢救性挖掘。木船为一艘唐代货船,基本保存完好。

1999年前后,在夏邑县济阳镇西街运河故道内不到100米距离的范围内,出土两艘古代木船。由于是村民在生产中发现,木船具体情况不详。济阳镇西街这段河床保存很好。故道河床里尚有一段存水,两边植杨柳,每年柳絮飘香的季节,在这段河岸上,仍能感受到白居易在《隋堤柳》诗中所描绘的“隋堤烟柳”的美好景致。

为了配合大运河申遗,商丘市文物部门和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在此地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发掘,发掘的面积有8000多平方,发掘了4个地点,揭露了隋唐大运河北岸遗址、北侧堤岸、以及河道、堤岸上面修建的排水设施等遗迹,出土了很多遗物、陶器铜器铁器。


行走运河系列之——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千百年来,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泥沙淤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大都被掩埋在地下,发掘的码头地面距现在地表四五米,一片明显经过处理的地面被层层保护了起来,仔细观察,这片古老的大运河码头遗址地面夹杂着不少砖块、瓦片,十分坚硬。令人惊叹的是,遗存的大堤上有依稀可辨的行人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印痕,大堤外还发现有古道路。

中国的运河发展史是一脉相承的。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再到元明时期的京杭大运河,他是一个完整的发展链条。“这一段运河和淮北的运河同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起的作用大致相同。都是当时物资交流人员来往的重要通道,为当时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张秉政教授说。

行走在商丘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一片碎瓷、一块瓦片、一印足迹……这些文化碎片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

02南关遗址码头的保护与价值

刘局长介绍,中国大运河通济渠商丘南关段,是2008年文物调查发现的,目前发掘面积达到八千多平方,发掘四个地点,揭露了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北侧堤岸,河道,堤岸上的排水设施,出土很多文物。

“这段运河与淮北运河同在一条过道上,价值大致相同,为当时南北物资交流人员来往的重要通道。”刘局长说,在核心区域进行封闭管理,设置保护机构,构建保护大棚,对周边风貌的不协调建筑进行拆除,征收一些道路,为下一步遗产点的利用奠定基本的基础。


行走运河系列之——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刘局长介绍,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由于黄河泛滥在明朝淹没于地下,为了配合申遗,组织文物工作者查阅文献,确定钻探地点,其中这块地区是其中一个,钻探发现了古河道遗址,根据年代确认其为隋唐大运河,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始了长达两年的的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四个地点,发掘面积达到八千平方,开发部分回填,剩下两千平方没回填,

说起隋唐大运河对商丘城市发展的影响,刘局长说:“其一,商丘地理位置重要,运河的流经之地;其二,大运河的通航进一步促成了商丘的交通枢纽地位;再者就是大运河的通航促使商丘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最后也使得商丘的商业活动更加繁荣。”

“商丘段的发现和确认,佐证了通济渠的确切走向和地点,起到了补史和证史的作用。”刘昭允局长兴奋地说,商丘段由于地处黄河泛滥区,淤积比较严重,相对而言,受到的破坏比较小,运河本体保存较好。在运河沿线还存在沉船、码头、桥梁、官仓等相关遗迹以及依托运河发展起来的城、乡、村等,这些为研究当时的漕运制度、水利史、造船技术以及研究当时的生产力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了解,商丘段故道还是一个古代的瓷器和陶器宝库。在考古挖掘过程中发现了众多的青花、三彩等瓷器,出土的瓷器啊数量之多,窑口之众,品种之丰富,十分罕见。为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能繁荣了700年,又沉寂了800年,可能只有这古运河。繁华落尽,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步伐的加快,希望不久的将来这里能重现昔日风采。”看着眼前的一切,张秉政教授感慨道。

03夏邑济阳段运河的前世今生

通济渠是中国大运河中开凿时间较早、规模较大、体现中国古代早期运河规划思想和建造技术水平的重要渠段,其中的商丘夏邑段是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运河遗产之一。

汴河济阳镇段位于河南省夏邑县西南15公里济阳镇,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的一段,通济渠贯穿夏邑三个乡镇,西起虞城县站集乡沙岗村,东经夏邑县罗庄乡、会亭镇,东入永城市马牧乡马庄村,全长27公里。

 如今,夏邑济阳段运河留存的水面中一处长约500米、最宽处约30米的水域,据称是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有水面的运河故道。

在现场考察时,张秉政教授现场采访了一位名叫郝万有的村民,据他回忆,此渠一直有水,但是不深,多年前征地时在此段曾经挖出过沉船,船里面有类似于茶叶、谷子等物品,在挖地建公路时挖出的沉船,后来不知去向。

随行的夏邑县文文物局陈陆兵主任介绍道,济阳因位于大运河通济渠的北岸而得名,大运河济阳镇是典型的因大运河而产生的村庄,因位于运河北岸故名“济阳”。唐初置济阳镇,据康熙四十四年《商丘县志》记载:明代嘉靖年间,大运河商丘段还在通航使用,明代以后才逐渐废弃,济阳镇段河道保留至今。近年来生产建设填土致使河道水面越来越小,2003年河南公路省道325线改造拓宽又遭破坏。

行走运河系列之——探源商丘运河遗址

对大运河,地方史志记载也较为详细,明嘉靖、清康熙、民国九年刊印的《夏邑县志》上,均有涉及隋堤的记载。“隋堤烟柳,县南三十里,炀帝时所筑,夹堤杨柳,苍翠昏晓,凝烟尚存。”

据媒体公开报道称,在大运河济阳段,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唐宋时期的文物。出土文物以瓷器为主,其产地几乎涵盖了唐宋时期各个窑口,出土瓷器的数量之多,器型之丰富,窑口之全,都堪称一座地下瓷器博物馆。

“刘铺村西发现的遗址,包括顶宽25至30米的南北大堤。堤内,还有清晰可见的密集的行人脚印、动物蹄印和车辙印痕。”陈主任说,大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有16米宽的古道路,印证了史书关于大运河堤即当时官道和堤外有道路的记载,真实反映了当时运河大堤及堤外道路作为官道交通的繁忙。

在发掘现场,考察组看到由夏邑县人民政府在2013年6月立的碑文,文字介绍了夏邑济阳段运河的发掘经过。

  碑文描述,经过考古勘探和发掘,在夏邑县济阳镇刘铺村西发现了唐宋时期(公元7至12世纪)保存完整的通济渠河道遗存,主要文化内涵包括顶宽25至30米的南北大堤、多次修建的主堤外护坡堤,堤上建筑基槽、堤内坡分布密集的行人脚印、木桩遗迹、南堤外顺河堤修建的16米宽的古道路、100米至120米宽的河道等。

作为重要的运河河道和水工遗存,这段运河遗址展现了唐宋时期大运河河道巨大的规模、形制、技术、线路、走向等真实情况,印证了史书关于大运河在使用期间经常进行清淤疏浚、使用木桩加固河堤、堤外为官道等的记载,反应了

“商丘的这两段运河遗址,历经千年变迁,保留下来了运河原始的文化信息,为我们了解运河遗址码头及地下文物的遗存状况,为研究展示大运河风采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考察结束时,考察组成员们站在遗址前,看到沧海桑田的运河变迁,感慨万分。

我们是大运河文化在线,专注于文化传承,讲述故事,搭建文创,在我们这里,文化不再高高在上,而是生活的调味品,关注我们,在闲惬的生活中品尝文化带来的悠扬滋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