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清代宮廷一天只有兩頓飯,皇帝妃嬪不會餓嗎?

我忘思戀


清代宮廷一天只有兩頓飯,皇帝妃嬪不會餓嗎?


餓?誰敢餓了皇帝和嬪妃?

清代宮廷實行“兩餐制”不假,但那是正餐,即一天只吃兩頓正餐。但是正餐之外,還有早點、晚點和夜宵,水果及各式點心花樣繁多,相當於副餐,總之是餓不著九五之尊的皇帝和養尊處優的嬪妃們的。(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秦漢及以前,人們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習慣逐漸形成,其後一天三頓飯的“三餐制”成為新習慣。所以,沿襲習慣今天我們一般飲食也是“一日三餐”。

清代宮廷的“兩餐制”是滿族的飲食習慣,滿清入關後,在宮廷也實行“兩餐制”,即早、晚兩餐,清代宮廷稱之為“早膳”和“晚膳”。

峰子哥先來說說清宮的兩頓正餐,皇家正餐具有儀式感,非常正式。

“早膳”一般多在7點-9點,最遲中午之前,有時會彈性用餐。


清朝皇帝一般早上5點左右起床,太監宮女們伺候洗漱,接下來主要是早讀,早讀之前會先拉弓騎射、活動筋骨(類似於現代的“早晨鍛鍊”),以示不忘祖宗馬背得天下。

進入早讀學習時間,皇帝要研習滿、蒙、漢三種語言的早講經義。比如,眾所周知的康熙帝玄燁,就是一位漢文化造詣甚高的帝王。

早膳,是一天之中的第一頓正餐:一般在早上7點-9點,最遲中午之前,但一般都是在皇帝下完早朝之後,方可進行早膳。


早膳時間,太監們將餐具及座椅按照規矩,擺放得整整齊齊。皇帝及嬪妃用膳,都有眾太監擁簇伺候,大家正襟危坐,用正餐是一項嚴肅正式的活動。


傳膳太監負責傳膳,試毒太監負責試毒,夾菜太監負責夾菜等,皇家吃飯有一道比較複雜的流程,充滿了儀式感和正式感,一頓早膳下來最長的情況可達2個小時。

據載清宮御膳房有370人,茶房有120多人,這麼多人只做一件事:為皇家吃喝負責。


“晚膳”一般在下午1-3點的樣子,具體時間也有彈性,是一天之中的第二頓正餐,同樣具有正式和儀式感。


下午1點-3點吃晚膳,之後會有午睡,下午時間會自由一點,很多時候可以稍微放鬆一下,聽聽戲,下下圍棋等。


除了早晚兩頓正餐之外,還有相對非正式的早點、晚點及夜宵。

上面我們說到,皇帝的早膳一般在下完早朝之後,莫非皇帝餓著肚子上早朝?

當然不是,皇帝會吃一些早點。


“早點”時間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之前,早上5、6點鐘左右。用餐相對簡單、也沒那麼正式,清粥、糕點之類的,皇帝先墊墊肚子,好有精力上早朝。等早朝結束後,再吃一頓豐富的正餐,也就是“早膳”了。(歡迎關注|峰子奇觀,趣史隨時看!)


“晚點”時間安排在“晚膳”後和皇帝睡覺這段時間,用餐內容和早點差不多。皇帝晚上多會批改奏摺或夜讀,而正餐“晚膳”吃的太早,為避免皇帝晚上餓肚子,御膳房會隨時準備著晚點。


“夜宵”多是一項臨時加餐項,有時皇帝批閱奏摺至深夜,比如清朝出了名的勤政皇帝雍正帝,經常批閱奏摺至凌晨一兩點。或者皇帝“翻牌子”嬪妃侍寢,夜間也是一件耗費體力和精力的運動,有時少不了吃個夜宵、加個餐。


當然,也保不齊皇帝一天之中的某個時候,會臨時起意想吃點東西,御膳房的當值御廚們自然也少不了當值候命。這個時間就不固定了。

總之,清代宮廷皇帝一天24小時,包括兩頓正餐在內,怎麼也得吃個五六次餐,秉承著“少食多餐”的習慣,還是比較講究健康規律和作息的。


我是歷史老友峰子哥,歡迎關注,順手點個贊哦!更多更新中.....咱們下期見!

▷▷寄語:關注歷史頭條號|峰子奇觀;更多奇趣隨時看!作者|
峰子哥;版權勿侵。歡迎歷史興趣朋友留言交流!

峰子奇觀


清朝宮廷一般採用兩餐制。按照制度上規定,早膳在早上六點半,晚膳在中午十二點半,而在事實上,早膳一般在早上五點到中午十一點之間,晚膳一般在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三點之間,隨主人的意願進行。可見彈性是比較大的。

但這不是說在兩餐之外就沒得吃了。(笑話,誰敢餓著皇上娘娘們?)主要是我們現代人對於“餐”的理解,比較隨便,早上喝一杯牛奶,吃兩片面包,就叫“早餐”了。而在清代人的概念中,能夠稱之為“餐”的,必須是比較正式的一頓飯。而夠不上“餐”的標準的,則一概稱之為“點”。所以,無論是“一餐制”,還是“兩餐制”,都是專指“餐”而已。在“餐”之外,可以有各種的“點”進行搭配。

在宮裡來說,中午之前有早點,中午前後有午點,傍晚前後有晚點,夜裡還有夜宵。如果全都“點”了的話,一天可以達到六七頓。壓根是不可能餓著的。

在宮裡來說,一餐的菜品是很多的。一餐大致上是由九部分構成,即:鍋子(火鍋)、熱菜、熟食、蒸食、醬菜、主食、粥湯、甜點以及特殊菜品(時令菜)。到了晚清時,又加上了名為“吉祥菜”的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所謂“額食”或“添安膳”等額外的菜品。這些部分便組成了一套所謂的“餐”。其中“吉祥菜”和“額食”並不是吃的,而是擺著看的。

那一餐飯到底有多少種菜品呢?以《膳底檔》的記錄來看,清代宮廷的飲食排場是逐漸發展的,從乾隆朝初期的一餐十八品上下,到乾隆末年的一餐四十品上下,再到慈禧太后時期的一餐一百品上下,也就是排場的極限了。

現代人對清宮裡的“御膳”有一些奇怪的理解。比如有人覺得皇帝吃的飯,肯定是各種山珍海味、鮑魚海參,但其實通過《膳底檔》可以看出,清代宮廷中的食材其實還是比較普通的,都是雞鴨豬羊等為主。而且菜品的口味一般比較平和,很少有酸、辣等刺激味道,這才能最大限度地體現食材的味道。另外還有就是,清宮食材十分注意安全,肉一般剔骨,魚一般無刺,燒烤也都是“片”下來的,故而在整體上,清宮膳食裡海鮮較少。順便一提,這種盡力避開骨、刺的烹飪習慣,也體現在了當今的國宴中。

還有現在一些人總覺得,宮裡啊貴族世家啊什麼的,為了養生,一般吃得比較清淡。其實不然。一來是,哪怕吃個點心,也是講排場的,比方說晚清的敬懿皇太妃,她每天夜裡十一點前後要進“晚粥”,其晚粥的內容是“小菜十幾樣,粥兩樣,麵食三樣”,不可能像現代人這樣,幾塊糕點就打發了;二來是,在古代,吃素並不是一件被推崇的事。古代,即使到了清代,肉食也遠遠不如現在普及,很多人一年也吃不了幾次肉,甚至連曾國藩這樣的名臣,當了京官之後,還會特意給家裡寄錢“以為堂上大人甘旨之需”“為堂上吃肉之費”,可見吃肉不容易。所以宮裡基本頓頓吃葷,這對他們來說,既被認為是身份的象徵,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自然,也就不認為吃素菜是“健康”的表現,甚至還有可能認為那很“跌份”。一般只有在需要齋戒的情況下才會吃純素。

至於什麼宮裡的飯一次吃不能超過三口,怕別人知道喜好什麼的,就更是無稽之談了。首先問,有人能管得著這些宮裡的主位們一個猜吃幾口嗎?以清代皇權之盛,哪個太監有膽量跟皇上說,“吆~皇上,今兒這盤兒肘子您吃了四口啦,以後就再也不給您上這道菜了”,估計早就死了千八百回了……至於說怕別人知道喜好……呃,翻翻《膳底檔》就行了啊。如乾隆帝的膳單裡極少有海鮮,而光緒帝的膳單裡海鮮較多,慈禧太后的膳單裡鴨肉尤其多等,乾隆的膳單裡甚至還有他特地點名製作的一些菜品,這些都足以體現他們的喜好了。這還用防著?


乾煸水煮魚LS


可能很多人看到過關於清朝皇帝凌晨就要起床、每天要處理許多公務、剩餘時間還要讀各種各樣的書以及習武的記載,因此產生了一種清朝皇帝活得很累的感覺,所以在看到清朝皇帝每天只吃兩餐的消息後,或許很多人會產生一種以為皇帝過得不是很好的感覺。


但是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雖然每天只吃兩餐,但是他們的飲食生活卻仍然是好到讓我們無法想象的。

他們每天吃的兩餐只是他們正經起來、花時間慢慢品嚐的大餐,其餘時間他們如果肚子餓的話,他們就會隨口吩咐身邊的小太監為他們準備專門的小吃以及新鮮的水果,供他們解餓、嚐鮮。

清朝不同皇室成員每天吃的菜式數量

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每次吃正餐的時候,御膳房都會為他們每個人分等級準備許多道菜,其中身份最尊貴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一餐有108道菜供他們享用。

在這裡大家要注意一下,清朝皇帝和他的妃子們並不是在一起吃飯的,他們每次吃正餐的時候,手下人都會在他們各自居住的寢宮裡面擺好桌子椅子,然後一路會有太監為他們從御膳房呈上已經準備好的各種菜式。

在皇宮中皇帝、皇后、太后的菜式是最高等的,御膳房為他們準備的食物都是採用了最優質的食材,準備的也是最豐盛的菜色,而除了這三人之外,其他的妃嬪們會因為等級的高低導致她們吃的正餐菜式數量有所不同。

在清朝,最高等級的皇帝、皇后、太后三人每天吃正餐時所用到的食材是這樣的:

豬肉十斤、兩隻羊、五隻雞、三隻鴨、十斤用來煮湯的湯肉、十斤處理過的盤肉、十九斤各類蔬菜、六十個蘿蔔、六斤蔥、三斤青醬、兩斤醋、四兩上等清泉酒,還有各種各樣的蜂蜜、酥油、奶酒、香油、芝麻、核桃、黑棗等不計其數的食材。

皇宮中御膳房有三百名御廚,他們每天會按照這樣的食材規格給皇帝、皇后、太后三人精心搭配、用各種各樣的烹調方法為他們準備出最高端的菜色,以供他們享用。

而其他的妃子們,所用的食材會降低一個檔次。

清朝皇帝、妃嬪們每天吃飯的極度奢華

大家看到這裡想必都會為清朝皇帝吃飯的奢華感到震驚吧?但其實我想告訴大家,這還不是最奢華的,最奢華的是這些食材的價格都遠遠超過正常的食材價格。

因為御膳房中的大廚們以及各種太監們的各種暗撈油水,所以他們會將原本價格比較低廉的食材以一個極高的價格“購買”進來,好達到自己的目的。

關於這種現象清朝有一個記載,具體我忘記是哪一個皇帝了,可能是咸豐也可能是同治,這個皇帝在皇宮經濟困難時,突然聽到底下的臣子說每頓吃兩個雞蛋而突然感到了震驚起來,因為在底下人給他上報雞蛋價格的時候,每個雞蛋都是以一兩銀子上報的。

雖然在外面一兩銀子可以買上千個雞蛋,但是皇帝不知道,所以他才為自己手底下臣子每天的“奢華”感到震驚。

從這件事情我們也可以側面看出清朝皇宮的食材昂貴程度,我們結合這些被皇宮下人們剋扣得虛高無數倍的食材價格,再算上他們每天吃飯所用到的繁多食材,大家應該可以想象得出清朝的皇帝、妃子們每天吃飯所用到的金錢是多麼龐大了吧?

因為古代製毒技術比較落後的原因,古代所製作的毒藥中基本上都是含有硫磺的,而銀對硫磺又特別敏感,碰到硫磺就會發黑,所以清朝的皇帝妃子們因為擔心有人會投毒,所以除了少數的金制餐具之外,他們用來盛菜的鍋、盤、勺子基本上都是銀質的,而這些餐具,也是清朝皇室享受奢華的一種體現。


清朝皇帝、妃嬪們正餐之外的食物

清朝的兩次正餐在當時被稱為早膳、晚膳,其中第一次用膳是從上午7點左右開始的,而第二次用膳雖然被稱之為晚膳,但是卻是從中午一點左右開始的。

除了兩個正常的吃飯時間外,他們其他時間肚子餓的話就會享用到我們上面所說的小吃、水果了,他們的小吃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酥糖、甜餅、糖水、湯水、五穀雜糧粥,種類極其的齊全,囊括了全國各地符合皇宮口味的小吃。






在夏天他們享用水果的時候,為了給他們帶來冰涼的享受,所以下人們會用從冬天保存下來的冰給皇帝妃子們冰鎮水果,這在沒有冰箱的古代,也是一種很奢侈的行為。

清朝的皇帝、妃子們每天正餐食物準備的這麼多,他們每道菜式只吃一點點的話,都已經可以把他們撐到不行了,然後再加上這麼多水果、小吃,他們又怎麼可能感受得到餓呢?







所以說這就是清朝皇帝、妃嬪們每天吃兩頓不會感到餓的原因,覺得清朝皇帝、妃嬪們吃兩餐會餓的人,就如同一個窮人以為皇帝每天都吃著很多大餅一樣的感覺,那就是把皇帝當成了普通人看待。


孤客生


三代之際,先民們無論帝王諸侯抑或齊民野人,大多早睡早起,一天只吃兩頓飯。早飯的時刻大概是上午九點,也當太陽抵達天空東南方位時開始就餐,也即是9點多,而晚飯的時刻大約在下午四點之後。

明太祖的食譜。也是一日兩餐。

秦漢以後漸中原漸漸的出現三餐甚至更多,比如晚明島帥毛文龍一日五餐,每餐五六十品,可謂窮奢極欲。 而周邊民族,尤其是東北亞地區的民族一直保持著“日再食”的古風,直到清代旗人社會還是如此。

比如《紅樓夢》第十四回,王熙鳳協理寧國府時就說過:

“卯正二刻我來點卯,巳正吃早飯。凡有領牌回事者,只在午初刻……”

古代一天分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的第一個小時為“初”,第二個小時為“正”,所以,“巳正”換算成今天的時間就是上午10點,而晚餐則大多在酉時正。 因為兩餐之間的時間相當長,所以正餐以外的零食就是非常重要。正如十八世紀英國上層社會在午餐和晚餐(當時午餐極為簡單而晚餐又很晚,大概是晚上九點左右)之間加了下午茶一樣,清代宮廷就要經常加餐。比如負責孝欽太后每日飯菜的西膳房就專門設置了點心局和餑餑局,點心局負責麵點、小食,餑餑局各類糕點。


奶酪餑餑等滿漢餑餑。

此處說明一下,在清代旗人社會中點心和餑餑有著很明顯的區別。所謂“餑餑”。滿語叫額芬。在清代有三種含義:

第一是指所有“乾糧”類食物,饅頭、燒餅、豆包等皆稱餑餑;

其次對所有甜點的稱謂,將甜點的主要特色加上“餑餑”二字,比如白糕(滿語謂之曰“孫尼額芬”)稱為奶酪餑餑。這點和羅馬人對待水果很像,因為最初“果”在羅馬人的生活中只是指的蘋果,而後接觸到的水果也都加上“果”為詞綴;

最後是指的“煮餑餑”,也就是餃子。

此外點心局的食物都是如芸豆卷、豌豆黃、小窩頭、肉末燒餅這些在現代屬於“快餐”的食物,當日就要吃掉;而餑餑局做的薩其馬、江米條、月餅等物是可以放置很長時間的。

從現存檔案來看孝欽太后的最喜歡的零食是加了各種奶製品的甜食比如奶酪、奶油鐲子和小窩頭、油炸糕、燒麥、黃蛋糕、炸三角。小窩頭是典型的粗糧細作,用細蘿篩的玉米麵、小米麵、黍子面,加豆粉、栗子粉,然後分料加工,一種加白糖桂花,一種加紅糖,一種加棗和其他果料。而身體不舒服時就會和所有旗人婦女一樣,迷信“老米稀飯”的神奇功效。所謂老米就是陳倉米,也就是多年的“生蟲米”,據《本草綱目·谷四·陳廩米》論證:

“陳倉米古名老米,俗名火米。”

這種米油性、黏度都很差。但至少從大明朝起北京的居民就認為這種米有神奇療效,可以調理身體。這種信仰就和紐約老市民堅信生牛排對跌打損傷有謎之療效一樣。

隨著社會的變遷,很多新出現的食物也進入了宮廷,比如西點、餅乾。晚清時即使清宮御膳也吸收了不少民間菜式,而御膳不帶骨、刺的習慣(至今國宴仍舊如此)也逐漸打破,如光緒二十一年正月的德宗膳單裡就有“燉吊子”、“排骨”等菜品。

正餐尚且如此,零食就更可想而知。 比如馮玉祥謀反之後逼迫天子播遷,而清室善後委員會的“專家”們得以藉機入宮。在留下的影像資料中人們發現皇后起居的儲秀宮不僅在室內堂屋隔斷旁停著德國藍牌自行車,西間安置著美國的科勒大浴缸、喬治王朝風格的椅子上擺著洋娃娃、東間炕几上還有盒進口的英國雅各布餅乾,和一個沒有吃完的蘋果。 據說當時帝后二人正在儲秀宮吃蘋果,得到了馮玉祥率部曲前來逼宮,要求皇室播遷的消息。

最後帝王家的點心匣子。


陳大舍


其實這一習慣不僅僅是清朝開始實施,早在北宋以前,宮廷就已經開始實行一天只吃兩頓飯,他們一般在六七點前就吃完飯,然後六七點後就開始睡覺了,生活還是比較規律的。

等到清軍入關以後,他們也遵循了這一習慣,那就是兩餐制,一般早餐是在中午之前享用,晚餐則在中午之後享用,當然除了這兩頓正餐之後,還包括可以另外吃早點,宵夜這些,可能也是怕皇室內的人餓著。

我們現在很多人可能會羨慕皇帝的生活,覺得他們想吃什麼都可以,想指揮誰就可以指揮誰,其實這背後付出的艱辛也是很多的。

清朝的皇帝,每天五點左右起床,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拉弓,畢竟一國之主最起碼得懂軍事。拉完弓之後就得去學習,去早讀,皇帝的學習任務也是很重的,尤其是滿族皇帝,他們需要學會滿語,蒙古語,漢語至少三種語言。

7點以後皇帝才能享用早膳,用餐之前依然有很多道程序,為了怕皇帝被毒死,太監先會試毒,然後再為皇帝挑選一些應該吃的菜放到小的碟子裡。據統計御膳房有將近400人,伺候皇帝吃飯的也有100多人,看來皇帝吃飯沒兩個小時下不來。

用完膳,9點以後皇帝就要忙著處理政事了,就是我們經常在電視劇裡看到的那些,有大臣啟稟,也有奏摺呈上來需要皇帝批閱,皇帝也會與大學士討論一些問題。

1點之後則又是晚膳時間,吃完飯之後,皇帝可以選擇休息一會,下午的時間還是比較不錯的,沒批改完奏摺的皇帝可以繼續,其他時間可以選擇聽戲,去看看古玩,也算是怡情。

晚上的7點以後,皇帝一般會念經,在梵華樓等地方進行,等這些事情都幹完之後,皇帝開始挑選一個妃子來侍寢,這期間可以吃點夜宵。這位妃子不會留在皇帝的室內過夜,一方面怕皇帝縱慾過度,另一發面也怕皇帝遇刺。只有皇后有一個特殊權利,結婚三天之內可以留在皇帝那裡。

看來皇帝真不是那麼好當的,學習上得努力,朝政上的事得處理,就包括臨幸也得有時間限制。


奇點歷史


清朝的皇帝大抵做起來是最無趣味的,不光每天有批不完的奏摺,處理不完的政務,就連生活起居都有很詳細的規定,吃飯自然也不例外。

(清朝皇帝用膳)

說到皇帝的兩頓飯,就要說說為什麼只給安排兩頓飯,而不是像我們現在早午晚三頓飯,難道皇帝家也會發生揭不開鍋的事?

當然不是。

原因嘛有兩個。

一個是清朝本是滿人建立。

滿人生活在白山黑水的大東北。大東北的冬天能凍死狗,且晝短夜長。一般7點多鐘天才亮,到了下午5點多鐘天就黑了,因此他們在上午9點左右吃一頓,到了下午三點左右再吃一頓。由於晚上黑的快,且又沒有電視打發時間,所以見黑就睡。

因此一天兩頓飯,是在關外就形成的習慣。

另一個是清朝的統治者吸取了前朝滅亡的教訓,執政後特別注意向臣民們展示自己的節儉,力求做出“明君”的形象。

(勤政的康熙帝)

在《清稗類鈔·飲食類》中,康熙就曾說過:“朕一日兩餐,當年出師塞外,日食一餐,今十四阿哥領兵在外亦然。”康熙這話是對漢臣說的。他後面又說:“爾漢人若能如此,則一日之食可足兩日,奈何其不然也?”,意思是說,你們漢人要是能像我們父子這樣節儉,那麼一天的飯就能吃兩天,你們怎麼做不到呢?”

所以,不管出於生活習慣還是政治目的,清朝皇帝一天吃兩頓飯這個習慣是萬萬不能更改。既然皇帝都只吃兩頓,後宮的嬪妃們當然也不能不懂事。這樣一來,皇帝一家人都對吃兩頓飯沒有意見。

那麼,這兩頓飯分別在什麼時間吃呢?

在清朝的《起居注》中明確地寫明瞭皇帝每天的作息時間。

清朝的皇帝雖說是馬背上得的天下,但他們深知治天下還是要多從經史中得經驗,因此他們在早晨5點左右就會起床,到書房早讀。

早晨6點到8點是皇帝的早膳時間。

早晨一般是各樣粥、點心、小菜等,花樣繁多。不過,由於不是最重要的一頓飯,也還不需要太多繁文縟節。

晚膳是下午1點到3點。

皇帝的晚膳是很認真的一頓飯。

(運送膳食的太監)

首先由太監在用膳的宮中擺好3張膳桌。其它太監則迅速地運來飯菜。侍膳太監則在每道菜上放上一個小銀牌,並要等一會兒看銀牌有沒有變色。如果沒有變色,接著還要每道菜試嘗一口,直到確保沒有問題後,皇帝才開始用膳。

由於菜品多達120道,侍膳太監要不斷地給皇帝傳動盤子,確保皇帝每道菜都能吃上一口。

皇帝遇到比較喜歡的菜也能多吃兩口,不過也就僅此而已。因為皇室擔心別人知道皇帝喜歡吃什麼菜,會在他喜歡吃的菜中下毒,所以皇帝只要動了三筷子的菜,侍膳太監就會撤掉它。

皇帝雖說後宮佳麗不少,但吃飯的時候只能一個人守著一大桌子菜,旁邊還站著不少侍膳的太監,想想也沒有什麼意思。

當然,皇帝除了早晚膳,還有點心時間。

點心時間一般是晚上6點左右,或者隨叫隨到。

總之,看上去皇帝好像吃是吃了兩餐,但由於小點心、水果還有宵夜不斷,因此皇帝的日子比老百姓的日子那肯定奢侈得多。

至於清宮劇中皇帝動不動就到某個嬪妃那兒吃飯,這在歷史上是很難出現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以下摘自《宮女談往錄》

“不論春夏秋冬,五點至六點即起來,七點以前要梳洗完畢,就是小主在屋子裡閒坐或庭院裡遛彎,也必須光頭淨臉。皇上也是最晚9點到10點間就寢,到11點至1點之間,正是濃睡的時刻。白天也是這樣,11點至1點必須午睡,這叫得天地陰陽的正氣,是健康長壽的秘訣,是精神暢旺的保慈禧在頤和園的寢宮證。宮廷祖宗的家法,絕不許晚上貪玩熬夜不睡,也不許早晨睡懶覺不起床 。宮裡上下幾千人,都要切實遵守這個規矩。老太后更是精神旺盛,就是在園子裡,也從沒有在5點以後起過床 。”拿慈禧來說,五點起床後洗漱,吸兩管煙,喝了奶茶,就是早飯,大概推斷早飯應該是在七點左右。吃過早飯去養心殿叫起,叫起的時間大概再兩個時辰左右,回來以後還有一頓加餐,大概在九十點鐘,“中午傳膳大多在10點半前後,晚膳在5點前後,午後的加餐約在兩點,晚上的加餐約在7點以前。時間的安排是風雨不誤的。”

由此可見,清宮是一日三餐另外還有三次加餐的,並非是一日兩餐。


狍上校


中國歷史上兩餐制是常態。像漢代,宋代等朝代,兩餐制都是主流。而民間由於食品物資匱乏更是長期兩餐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糧食供給不足,少食是最好的節省方式。

清朝宮廷的兩餐制,一般指的是正餐。早九點前,晚四點前,基本用完兩頓正餐。這兩餐的時間規劃也是早朝後,晚歇前。但不表示期間不用點心。皇帝早上四五點鐘早起床上朝議政,自然需要吃一些東西,但不叫進餐。中午或者睡前進食也大多是一些點心類,比方紅樓夢中就出現類似油茶,糕點,清粥之類,是隨時供應的。所謂餐,一定是正式的,慈禧太后一頓百道菜那種。



其實不光清宮。就算現在東北農村一到冬日,就大多兩餐。早七點多起床,九點前吃好飯,下午五點前基本吃完飯,一般八點鐘左右也就休息了。只是現在因為不用了冬令時,再有學校放學的時間更改,造成這樣的習慣越來越少罷了。


君箋雅侃紅樓


吃著屌絲的盒飯,操著皇帝的閒心。清代宮廷的兩頓飯只是正餐,此外還有早點和晚點,相當於副餐,總之餓不著九五之尊的皇帝和如花似玉的嬪妃。

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從史料上看,秦漢及以前,民間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流行“兩餐制”;隋唐時期,“午食”的習慣逐漸形成,其後一天三頓飯的“三餐制”成為新習慣,清代宮廷的“兩餐制”是滿族的飲食習慣,清軍入關後把這一習慣帶入宮廷。

清代宮廷的兩頓正餐分別是早膳、晚膳,分別安排在早上9點前和下午4點前,所謂正餐(大餐)是究禮儀的,幾個盤子幾道菜,葷素如何搭配,都有詳細規定,大家正襟危坐,文明就餐,用正餐是一項嚴肅正式的活動。

從下午4點到次日9點,中間長達17個小時,皇帝和嬪妃一點也不吃飯?這個倒不用擔心。清朝宮廷在“早膳晚膳

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早點”時間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前,時間在早上5、6點鐘左右。用餐內容一般是油茶、糕點、清粥之類,類似我們現代人用的營養早餐,主要是為了讓皇帝墊墊肚子,好有精力上早朝。等早朝結束後,再吃正兒八經吃一頓正餐,也就是“早膳”。

“晚點”時間安排在“晚膳”後和皇帝睡覺前,用餐內容和早點差不多,性質等同於我們的“宵夜”,因為皇帝晚上經常要批改奏摺或讀書,而“晚膳”用的太早,為了防止皇帝餓肚子,御膳房必須隨時準備晚點,供皇帝享用。

另外,皇帝晚上要“翻牌子”,選擇嬪妃侍寢,這是一件耗費體力和精力的活動,皇帝在活動前一般也會加餐進食,儲備體力。

一般來講,一個每天忙於各種公私事務,精力旺盛,熱量消耗多的皇帝,24小時之內的進食次數可以多達6、7次,少食多餐是他們飲食的基本特徵。

我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其實在清朝之前的宋朝皇室,就已經有一日兩餐的飲食規律了。

清軍入關後,也是按照宋朝制度,奉行“兩餐制”。上午用“早膳”,下午用“晚膳”。清朝皇室原先就是少數民族出身,入關之前常年草原騎馬狩獵,所以清朝皇帝每天早上5點起床後,先要去練習拉弓、騎馬,再去早讀。早膳時間大概在上午5點到11點之間,吃個飯都要花費兩個小時,因為每道菜都要太監去試毒。只有兩頓,皇帝為什麼不會餓?

我們先看看清朝皇室用膳時間,早膳一般是在早上“5點到11點之間”,晚膳是在中午11點到下午3點之間。時間彈性很大,隨主人的意願進行。

為什麼皇帝和嬪妃們不會餓?

因為在這兩餐之外還有早點、午點、晚點、和夜宵。

“早點”時間安排在早膳和皇帝早朝前,時間在早上5點到6點,用餐一般是油條、糕點、清粥之類,可以讓皇帝先墊墊肚子,有精力去上朝。早朝結束後,再正兒八經地吃一天當中的第一個正餐——“早膳”。

(和大臣一起吃正餐)

晚點時間一般安排在“晚膳”後和皇帝睡覺前,用餐一般和早點差不多,有點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夜宵。因為皇帝日理萬機,奏摺一般都是晚上批的,而“晚膳”又吃的太早(中午11點到3點),防止皇帝工作時候餓肚子,御膳房必須隨時準備“晚點”,供皇帝食用。但是如果皇帝用完“晚點”之後還是很餓怎麼辦?

還可以加餐

(加餐大豬蹄子)

當然可以額外加餐了!其實皇帝們更不喜歡吃正餐,因為正餐規矩太多,用餐時間太長,一點都不舒服,真正喜歡吃的還是御膳房在“正餐”之外加的小灶!吃的很舒心。

相比皇帝,嬪妃們就是很清閒的了,除了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去向皇太后、皇后請安,其他時間段都是自己安排的了,可以練字、讀書、撫琴、賞花、刺繡等等,偶爾還去逛逛御花園,每天等著皇帝來臨幸。所以嬪妃們吃了兩頓正餐,加上每個時段的點心,又沒有什麼事幹,根本就不會餓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