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家乡的有些传说也许你耳熟能详;

家乡的有些传说也许已经藏在了老人们

只言片语的唠叨里;

家乡的有些传说也许只有你去查阅历史,

翻阅古籍才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垛庄镇的传奇故事

1.凤凰柏

在南垛庄村西南处有一株古柏,树干有四人合抱之粗,当地人称之为“独根柏树”。一天,飞来一只凤凰落在树上,不久便在凤凰落脚的大树枝上长出一个大疙瘩,由大疙瘩向四周长出粗细一样的若干分枝来,像孔雀开屏一样美丽,人们听说后都来观赏这一奇观。当地人谈论起垛庄的标志,那就是凤凰柏,都引以为荣,津津乐道。相传,孔夫子早就想来垛庄看看凤凰柏。一天,从鲁国驾车来到齐长城关隘,由于齐鲁两国分别在莱芜后关独路,和章丘鸡爪顶天门关重兵把守,不让通过,未能成行。孔夫子多次游说齐鲁两国国君,结束战乱,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大约公元前518年孔夫子终于来到垛庄,观赏到凤凰落脚奇观并在树下招募弟子讲学,从此,垛庄人受到孔圣人思想的教化。

多年来由于这棵古柏没有得到保护,常有人在树下支起红炉打铁。一九七六年,也就是毛主席与世长辞的这一年,凤凰柏悬根露爪,含恨死去,村里把凤凰柏砍去,建起了变电室。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2.天齐庙和乌龙潭

在南垛庄村的巴漏河东岸,有一红色花岗岩小山,山上古柏苍郁,怪石林立,是垛庄的又一人文景观标志。山上筑有一全石头结构的小庙,住有一老道。在山南脚下,沿山脚有一深潭,潭内泉水清澈,深不见底,据说潭内潜伏着一条乌龙,因此得名叫乌龙潭。潭内水深,看上去泉深黑,也有人叫墨水河。每逢阴雨连绵,洪水泛滥,乌龙为了保护两村百姓,翻云覆雨,劈波斩浪,使得坐落在河滩的南、北垛庄百姓免受洪水泛滥之灾,两村百姓安居乐业。一天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河里洪水卷着波涛奔腾而下,天齐庙的老道自恃住在高处,站在门口叫到:“下吧,淹了南北垛庄,淹不到天齐庙上”。话音刚落,只见一条乌龙从潭中跃然而起,翻云吐雾,掀起滔天巨浪,朝天齐庙涌去,老道和天齐庙一齐被卷入河中,南北垛庄安然无恙,河水退下后,两村百姓在天齐庙山南脚下筑起小山庙一座,抬着供品,供奉祭祀这条乌龙。(天齐庙小山在前些年农业学大寨时被人劈掉了大半,余下的半个小山头上竖有一电线杆,乌龙潭也被人用石块填死)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3.海山

在连绵起伏的泰山余脉终结处,有一座与泰山南北遥遥相望的山,山虽不高,山底碧水,山下花岗岩色泽金黄,半山腰红页岩若丹砂,山峰主体石灰岩挺拔峻秀,有人说此山透着五彩神气,在四周群山之中为尊。山虽没有泰山之大,山上也有朝阳洞、老君洞、探海石、升仙坊,只是在大小位置上不同罢了。从探海石向南望去,隐隐约约看到齐长城像一条蜿蜒曲折的卧龙,穿行于群山万壑之中,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山下水面,波光粼粼,烟波浩淼。向东望去,垛庄小镇尽收眼底,身在此处有登海山而小天下的感觉。环山脚到海山西首,这里便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升仙坊了,从这里向北望去,可见山峰连绵起伏的磅礴气势。

传说泰山碧霞元君回娘家章丘,看中此山,每次回来都在这里歇脚,后人便在山上建起了泰山奶奶行宫。当地的善男信女便在海山祭祀、降香、求签还愿,这里有泰山奶奶的灵在,到这里和去泰山一样灵验,得到泰山奶奶的保佑。每年三月十五和九月初九逢海山山会,方圆百里的人们前来赶会,这里香火兴盛、商贾云集,有唱戏的、说书的、杂耍的、干买卖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后因行宫庙宇年久失修,只留得遗址,风光不再。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4.垛庄地名的由来

很早的时候,从齐国人去泰山祭祀、还愿、降香,垛庄这可是必由之路。游客途经的埠村是个客栈,游人在埠村大观附近住下,那时候骑马、骡、毛驴,下步走的为多数,在大观问及老道去泰山路经何地时,老道便手指路,“出去大观向正南,经沙湾石屋渗水湾,后关独路杨家圈,过去下港是泰家,两天也就到了”。从埠村大观夜半钟声后,备马上路南行,经过沙湾(大沙滩),石屋(是用石板修建而成供游人挡风避雨的石屋子),到了南明天就亮了,(南明因此得名)巴漏河流经北垛庄村时水势依然很大,但向北一到渗水湾,水就没有了,传说从埠村到垛庄要趟十八道河,行人饱受趟河之苦,泰山奶奶便用拐杖在渗水湾沙滩上一捅,水便从这里流到明水去了,从此游客不受趟河之苦。

战国初期,齐桓公凭借鸡爪顶天门关之险,在垛庄摆兵布阵,为了迷惑鲁国官兵,用柴草搭成垛,伪装成军营,故意放弃天门关,诱敌深入,鲁国军队不知是计,长驱直入,弓箭手对准草搭成的假军营万箭齐发,见无动静,方知是计;此时齐兵从天而降,鲁军已无还手之力,丢盔弃甲,齐军重锁天门关,大获全胜,用草垛借得大量弓箭和兵器,后人为纪念这次战役,将此地取名为射垛,将驻扎齐国官兵的村子改名为官营。

从西车厢村爬上北峪顶向北望去,是一片连绵不断的山峰,最高处便是黄巢顶。当年黄巢沦为草寇在这里举起义旗,这里草丰粮茂,山顶便成为黄巢将士养兵习武之地,现在山上还存有椿米的石臼,用石板搭成的石屋和屯放粮草的场地等遣址。

(景锡银)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龙山韩信桥

秦亡之后,诸侯割据,天下纷乱。汉高祖刘邦听从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将,东征西讨南北剿。在韩信收复赵国以后,又拜韩信为相国,领兵攻齐。

韩信领兵还未走到山东平原县境时,听说郦食其已说服齐国归汉,就想停止攻齐。谋士蒯通说:“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何以得毋行也!……”韩信听从其言,领兵渡过黄河。齐国相信郦食其的说言,大摆宴席,留郦食其饮酒,没有做防御汉军的准备。因此,韩信轻而易举地击溃历下守军,势如破竹,一气攻下齐都临淄,齐国全部归汉。

韩信在从历下到临淄的路上,走到龙山。当时龙山东的谭国被齐灭后,国都已由废墟变为良田。而龙山这个地方,东有武原河,西有巨野河,土地平坦肥沃,又聚集了大批人在此居住生产,渐又成了一个新的都市。这里地处泰沂山脉的北麓,往南是连锦的高山和纵横的沟壑,往北则是滔滔的黄河,因此,龙山一直是东西交通的咽喉所在。韩信考虑:一是大军从龙山穿过,必定扰民;二是兵贵神速,必须出奇兵,打齐国一个措手不及。他拜访了当地一些老人,又详细考察了地形。在龙山北边二里许,巨野河与武原河交汇处,有一河床较窄的地方,如果架桥穿过这个地方,往东进入通临淄的大路更近。韩信当机立断,命人迅速在此架起一座石桥,大队人马从石桥浩浩荡荡通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临淄,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韩信能屈能伸,足智多谋,且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汉王朝的统一建立了丰功伟绩,被刘邦先后封为齐王、楚王、淮阴候。

韩信在龙山北修的桥,为当地老百姓解决了交通不便的难题,为老百姓造了福,老百姓当然就时常提起他,怀念他,以后就叫这座桥为韩信桥了。

(于朝文)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四营村的由来

在章丘明水北3公里处,明水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由前、后、中、西四个方向分布着几乎连成一片的四个村庄,它们分别被称为前营村、后营村、中营村、西营村。外乡人都知道四营,但却很难将这四个村分出界限,因为这四个村简直到了亲密无间的状态。其实原本是五个营,由于东营地势低洼,在很早以前就被大水冲垮了,东营的幸存者分别并入上述四个营,于是就形成了如今的四营村。

相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大军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声势日趋壮大。在北伐战争中,曹兵几路大军并进,每路大军都分成五个营盘:前、后、中、西、东大营,中营为中军帐,是大军的指挥部,各路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在击败军阀袁术、袁绍之后,得胜南归,由于战事日少,曹兵为得人心,实行屯田制,便将减员及其家属、老弱病残者,仍按原营盘编制留在原处,边生产,边戌防,闲时为民,战时为兵。他们仍按原军队习惯行事、务农,繁衍生息。以后战争停息,久而久之,慢慢即形成了五个村落,就南北方向而方言,分布在前面的叫前营,后面的叫后营,东面的叫东营,西面的叫西营,中间的叫中营。这便是五营村的由来。

(牛余森)

章丘这些地名美的不像话,你可知道其中由来?


太子崖

太子崖,坐落在章丘南部的三角湾村。崖上柏林翠绿,崖下泉水碧蓝。北连马棚崖、鞍子崖、打虎泉,南接三角湾水库。崖虽不高,却万树齐生。从裸石间钻出的树木有虎形、有蛇状、有鹰态。由于它的奇特、俊秀、怪异,引出了不少民间的妙传佳说。太子崖的命名就是其中来自民间的一段。

唐王征东时,途经章丘的官庄乡养军店村、亮甲坡村、天井村、马闹坡村(据传这些村店都是唐王留下的名字)。三军跋山涉水来到了三角湾村。这一带宽阔的河床,奔涌的泉水,奇峻的山峰,肥沃的土地,把唐王吸引住了,为了照顾三军将士和将要分娩的王后,唐王下令御鞍栖马,原地休整。

一日,瑞至祥临,一个喜讯不胫而走,王后生了太子。军营内热闹翻腾,欢呼声、歌唱声,响彻深山幽谷,泉边河旁。唐王更乐,传令三军筑台扎帐、平地造场、架桥修路、备足粮草,来一番庆贺。将士们选择现在的太子崖为最佳地段,在崖的上边,太子出生的前面,整地平场,将斜土坡整成了大戏台,在崖的下方,凿石架桥(当年凿石留下的大楔窝依然存在),在崖的对面,整平了一块能容千人的大广场,现在成了民居和商业用地。一切就绪,唐王择吉日唱戏七天。那真是,人欢马叫,莺歌燕舞。

有诗曰:

一路征东进南山,

太子生在三角湾。

唐王令下七日戏,

将士百姓尽欢颜。

血汗建业百世用,

英名留得后人传。

一代英雄从此过,

沧桑巨变换人间。

太子满月后,唐王帅军继续东进,临别时,百姓依依不舍,唐王看在眼里,爱在心头,却又遗憾没有任何信物可赠,为了不让百姓失望,巍然屹立桥头,对着百姓说道:“大军要走,无物可留,起几个地名以作纪念。”挥手指指生太子的台地,这里就叫“太子地”;看看直上直下的峭壁说,这里就叫“太子崖”;崖下的清泉就叫“太子泉”。转身看看御鞍栖马的山崖说,上边放鞍的叫“鞍子崖”;旁边拦马的叫“马棚崖”……

唐王走了,昔日的太子地变成了责任田,太子泉成了吃水井,马棚崖、鞍子崖被公路埋没,仅留一小段痕迹显现。惟有太子崖雄风依旧,不知何人在石壁上写下了“太子崖”三个字。每年来三角湾旅游的客人,首先来到太子崖下踏水乘凉,有的灌泉水回家饮用,说此水能强身健体,才引来唐王的人马驻足;更有迷信者也来灌水说:喝了太子泉水能生男孩。还说:太子隆生在这里是水的灵气。

(蔡业孔 蔡衍岭)

茂李村的由来

境内茂李村原名“磨李庄”,明朝万历年间的碑文为证。(因村东南漯河桥上有一盘李氏家族的石磨,故庄名磨李)。清朝末年,该庄李月甲七岁的稚子在街上玩耍时,被一辆过路的马车压死。街坊邻居听得惨叫声纷纷赶来将马车围住,有人夺地马鞭,要把车夫打死偿命。

在这紧急关头,李月甲赶来了。他拨开众人询问孩子压死的原因。车夫吓得面如土色,哆哆嗦嗦地说:“你的孩子和三个顽童戏耍追逐时,不留神跌在车轮下边……”说罢,又指了指急刹车时留在道心的痕迹。李月甲又问几个呆如木鸡的孩子,回答也是如此。众人一听消了气,则提出不偿命也要给孩子出殡发丧。李月甲一听,劝众人道:“吾家规不严,教子无方,责任在咱……”说罢,挥手让车夫去了。

此时,微服私访路经这里的泉工正县令把这事看了个一清二楚,对李月甲的仁义言行深表赞许。泉县令见满街满巷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当即面对李月甲和众人指令把“磨李”改为“茂李”。寓意是忠厚传家远,祝李氏子孙根深叶茂,兴旺昌盛。此名一直沿传至今。

东鹅村的传说

东鹅庄,原名绿原村。系明代戏曲家李开先的故乡。

朱洪武(元璋)大洗山东之后,太上老君李伯阳下界察看,一过胡山就看到一缕紫气由绿原村冉冉升起。于是按落云头,细访,知道该村是其后代陇西李氏所居。详堪村四周,东有胡山、西有危山、南有锦屏山、北有女朗山,群峰环绕。村东西两头,各有一条三里多长南北向的沟川,仿佛两条轿杆抬着绿原村这乘大轿。估计不久,当有文曲星降世。他将金牛系在村西头的湾旁,与社神、土地攀谈起来。

迨至明弘治年间,一代奇才李开先诞生,果为嘉靖八才子之一,官居卿位。其后人居官者为数甚众。

后有南方堪舆术士,说与村首:将东西两沟拦腰架桥,村西的泥湾填平,如此,则脉气更旺,代代出官,位到阁宰。孰料适得其反,架天桥切断了“轿杆”,填泥湾平了“泮池”。自此,仕途不通,再不出官了。真耶非耶?传说而已。但“天桥犹在,东鹅村迄今无湾”。

(明兆乙)

毛姑山

在月宫、王家庄两村间之南部,一山兀立,名叫茉菰山。从前,松柏蓊郁,上有一座建造平庸而环境幽雅的尼庵。相传,明朝末年,天下群雄并起。闯王进京后崇贞皇帝自杀,文武百官、三宫六院,一时风流云散。一皇王率眷逃难至章丘埠村镇东南六里处。天已薄暮,投村住了下来,后来这村便易名“王黑”村。公主(皇姑)身边有位宫女,姓毛名婧,识破红尘,自愿出家,落发修行,于是来到该庵住了下来。后出积蓄重建庙宇。此山无水井,夏秋饮涧水,春冬百溪断流,便靠一匹白马下山到月宫村驮水。时间一久,老马识途,又善解人意,它自己就能往来。善良的人们来井打水,只要见到老马,就先给它灌水,桶满,老马咴鸣几声,表示感谢。后来,老马每次下山,毛姑便烙上三张油饼,放在她自己编织的小荆条篮里,挂在老马项下,赐给灌水者。有的人不取,老马就咴叫不停,直到饼拿下,才转头回山。又过了若干年,人们发现老马不来了,纷纷上山探视。只见庵堂依旧,面目全非。

原来,有一次老马下山驮水,毛姑依旧烙上香喷喷的三张油饼放在马项下的小荆条篮里。谁料白马空桶悻然而归而油饼却无。毛姑见状,仰天长叹:“此地人心不古,世风日下,非佛门弟子久留之地。”于是挥笔于壁上题诗一首:“老骥驮水下山冈,尼附劳资饼三张。焱然饼去桶空回,人心不古奈无量。”旋即收拾行囊,骑马而去。

人们为了纪念毛姑的善行。将茉菰山改为“毛姑山”。至今老马运水所踏之路,在春季百草返青之际,于山下远远望去,宛若一条绿色的“长带”,依稀可辨。

(明兆乙)

博济桥

普集镇古名“普济”,因镇东有普济寺而得名。普济寺始创何年,已不得考。因寺中有大佛,百姓传为大佛寺。又因普济镇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久而久之,又被简化为“普集”,沿用至今。

普济寺东墙外有一南北沟壑,俗名寺沟。寺沟南接坨凹山,北通巴漏河,为坨凹山主要泻洪道。沟底裸露龟背一样的石灰岩石。传说岩石之间有一涌泉,状若碗口,日夜喷涌。

普济镇自古以来就是济南通往青州、胶州、莱州、登州的东西交通要瞿。(今济青公路之古道)往来客商,车水马龙。只因寺沟的存在,阻碍了东西路的交通。于是,人们便想在寺沟之上架一座石桥,疏流交通。但是,泉水的喷涌又给修建石桥的施工带来了诸多困难。有人便又想出了一个妙法:先用一口大铁锅扣住泉口,再用石料灰泥封闭牢固。据流传下来的故事说,泉水被憋,整整“嚎叫”了七天七夜。

石桥很快修了起来,取名叫“博济桥”。但当把封闭泉眼的石料灰泥大铁锅掀开之后,所有在场的人员都傻了眼:泉眼只剩下了一个黑洞,再也无半点水珠涌出了——有人说,泉水顺着“地脉”,被“憋”到了普济镇东北十几里地外杨官庄去了——那儿新出现了一口泉眼。

桥修起来了,涌泉却没有了。博济桥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遗憾与思索。

十九世纪末,博济桥还仍然是普集镇人的主要交通之路。二十世纪初,章丘七中扩大,将寺沟填平,石桥也整个被埋入了地下,只剩下了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