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爲何不同?

Hybrid_B


其實在蔣委員長的心裡,他對閻百川是瞧不起的,但是對白鍵生卻一直很忌憚!淮海戰役期間,蔣介石要調自己的黃埔嫡系部隊去徐州參戰,結果被白崇禧這個華中剿總司令給硬頂回去了。蔣介石氣的打電話問白崇禧,我調我的嫡系參戰,你憑什麼阻攔!白崇禧也不是吃素的,兩人在電話兩頭說著說著就罵起來了,這一罵就是半個多小時。



蔣介石和白崇禧對罵的結果,就是白崇禧對淮海戰役的消極應付。當杜聿明和黃維兩個集團先後被圍後,蔣介石的手上已無兵可調,除了空投彈藥和給養外,每天能做的就是對著上帝祈禱。最後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王牌主力被全殲在淮海戰場。

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被打輸光了,而坐鎮武漢的白崇禧卻加緊了倒蔣活動,逼著蔣介石讓位於李宗仁。蔣介石怒不可遏,大罵:共產黨要我的江山,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既要我的江山,還要我的錢!蔣介石曾經想讓軍統特務沈醉刺殺李、白二人,但苦於看家部隊在損失殆盡,江北局勢還要桂系收拾,只能忍痛作罷。

蔣介石怒罵白崇禧的話,在八八年拍攝《開國大典》電影時被引用,編劇對蔣總裁的原話做了一些修改。



白崇禧斗膽包天的做法,閻錫山敢幹嗎?估計給他十個豹子膽才有可能敢吧。閻長官的處事準則就是謹小慎微,如果不是被逼急了,他絕對不咬人。他一輩子,其實就只幹了三件爺們事

1911年起兵反清

1927年起兵反奉

1930年起兵反蔣

除此之外,閻長官再沒幹過出格之事。基本上就是盤踞在山西,給中央各路大佬當孫子。北洋時代做了十六年孫子,國民政府時代做了十七年孫子,晚年在臺灣又當了十年孫子。在認慫當孫子這方面,閻長官是有豐富經驗的。既然這麼聽話,蔣介石又何必刁難他呢?這從側面也證明了,閻錫山這個人有政治頭腦,知進退。在黨國內,就屬他最會充和事佬。



反觀桂系的一貫做派,逼宮篡位,什麼出格的事都乾的出來。蔣介石對白崇禧的恨,可以用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來形容。這並不是誇張的說法,因為蔣介石確實太恨李宗仁和白崇禧了!

民國十六年八月中,蔣介石第一次下野,逼他下野的是白崇禧和何應欽。

民國三十年十二月,蔣介石第二次下野,這一次聯名反對他的人裡面,又有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

民國三十八年一月,年逾六旬的蔣介石第三次下野。幕後主使,還是桂系。

完了嗎?沒完……



民國二十五年的兩廣事變,粵系陳濟棠朝蔣介石開炮,桂系又公開支持陳濟棠,氣的蔣介石牙癢癢!平定廣東後,蔣介石調動二十萬部隊進攻廣西。桂系方面也不含糊,在李宗仁和白崇禧的調動下,廣西也武裝了二十萬兵力抗戰中央。最後不了了之……

同年的西安事變,剛剛跟蔣介石和解的桂系又在故意找事。當李、白二人聽說張學良扣押蔣介石後,滴酒不沾的李宗仁,給自己倒了一滿杯白蘭地,高興地說:蔣公這是罪有應得,死有餘辜!蔣公也只有一死方能平國人之義憤!蔣介石聽後,咬牙切齒。

民國三十七年,因為競選副總統一事,蔣介石和桂系又槓上了。雙方動用了輿論相互攻擊對方,蔣介石還暗中派遣特務刺殺李宗仁。最後還是李宗仁和白崇禧棋高一著,讓蔣介石吃了啞巴虧。但是蔣介石也不服輸,在總統就任典禮上也讓李宗仁也了啞巴虧。一來一往,扯平了。但雙方也算是徹底的鬧掰了……



以上算是把蔣介石和白崇禧,蔣介石和閻錫山的政治矛盾大體捋了一遍。從互相傷害的程度來看,蔣介石和閻錫山其實沒什麼大仇,雙方的矛盾主要集中在閻錫山的生存問題上,也就是蔣介石想不想讓他繼續在山西當土皇帝;但是蔣介石和白崇禧的仇,那可就大了。雙方的矛盾在於蔣介石的領導權

,也就是白崇禧總想把蔣介石給搞下臺!這就意味著蔣介石的生存受到了威脅。

如果白崇禧不是兵敗雷州半島,他和蔣介石的鬥爭,還會繼續下去。這樣的人,蔣介石豈能給他好看?到臺灣後沒殺他,只是做樣子給黨國同仁看罷了。蔣內心的的真實想法,就是白崇禧一日不死,自己的領導權一天都得不到保障。

其實早在北伐結束時,智囊楊永泰就對白崇禧和閻錫山做過一個非常精準的總結。他對蔣介石說:應該用軍事手段(戰爭)解決桂系;用經濟手段(收買)和政治手段(安撫)解決晉系。楊永泰的話,直白的不能太直白了。蔣介石若想坐穩江山,跟李宗仁和白崇禧是沒有調解餘地的,只能用武力解決!而閻錫山,他是小肚雞腸之人,扣扣搜搜的過日子,給點小錢就能收買。論眼界和魄力,閻錫山遠遠不如李宗仁和白崇禧

楊永泰給出這個論斷的時間是1928年,不得不佩服他,說的非常之精準!閻錫山在後來,給點小錢就能打發,只要不動搖他在山西的土皇帝地位,他比誰都忠誠;白崇禧則是截然相反,怎麼喂都喂不飽。

可能也正是因為這種人物性格的差異,決定了蔣介石對閻錫山和白崇禧的態度吧。


Mer86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前往臺灣後的待遇其實是一樣的,二人之間的待遇相比其實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都被蔣介石剝奪了權力,都從權力的中心上被席捲了下來,二人在臺灣雖然都被蔣介石委任著官職,都是一些看起來名頭還不錯,但實際上沒有一點權力的虛職。



白崇禧被蔣介石害死的傳聞真假

這個時候有人可能會說白崇禧被蔣介石派一名年輕女護士耗幹身體或者毒死在病床上的傳聞。

這個傳聞流傳很廣,很多人都相信了這個傳聞,但是據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跟記者們的透露表明,白崇禧並不是被蔣介石害死的,而是因為心臟病突發病死在床上。



(白崇禧之子)

白崇禧死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當時他也有著73歲的高齡,對於很多男性來說,70多歲就入土的人比比皆是,這個年齡段自然死亡或者病死其實是並不奇怪的。

就比如我們這裡要說到的閻錫山就在77歲那年離開了人世,相比於白崇禧他也只多活了四年而已,所以白崇禧自然病死的說法是很可靠,因為這畢竟是經他兒子之口說出來的話,而白先勇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蔣介石也早已離開了人間,所以不可能會有受脅迫而說假話的原故。


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的恩怨

不僅如此,白崇禧在臺灣也不是完全失去自由的。

在臺灣的白崇禧仍舊好吃好睡的生活著,可以任意的去他想去的地方,可以正常的會友、可以出去遊玩,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受到蔣介石的監控,白崇禧的身旁是時刻有著一名蔣介石派出的警衛盯著的。

有著這名警衛的存在,蔣介石才能放心白崇禧任意的出行,因為白崇禧畢竟是蔣介石在大陸積怨深遠的政敵,二人爆發過數次重大的矛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白崇禧就是桂系軍閥除了李宗仁之外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有著非常過人的軍事謀略,李宗仁就是在白崇禧的策劃幫助下才能在針對蔣介石的時候有過數次重大的收穫。

蔣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李宗仁通過白崇禧和何應欽的關係迫使他下臺的,在這個過程中,白崇禧的計劃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往後的很多次桂系軍閥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鬥爭中,白崇禧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雖然後來白崇禧到國民政府的國防部裡就任了很高的官職,名義上受到了蔣介石的管轄,但在他的內心中真正佔據著主要地位的還是他的老大哥李宗仁。

白崇禧和李宗仁關係出現裂縫

所以蔣介石在當時對白崇禧可謂是頭痛萬分,最後在蔣介石敗退大陸前,李宗仁也正是在白崇禧的幫助下衝破了蔣介石的壓制,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副總統。

後來在蔣介石再度被迫下野的時候,也是在白崇禧的幫助下李宗仁才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

不過因為國民政府中的官員、將領有將近百分之九十幾都是蔣介石的門生故舊以及親手培養出來的手下,所以李宗仁在代總統的位置上其實是寸步難行的,在這個危急的關頭間,因為李宗仁和蔣介石的相互間的牽制導致了國民黨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蔣介石不甘心李宗仁坐在總統寶座上,他在李宗仁的名聲受到了重創後就想找機會再度迴歸自己的總統寶座,但李宗仁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怎麼可能輕易這樣還給蔣介石?所以蔣介石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大麻煩。

沒有辦法的他只能求助到了白崇禧的身上,白崇禧這個時候也看清了形勢,他也知道李宗仁根本無法掌控國民政府,所以他和蔣介石和好了,開始轉頭勸說起了李宗仁放棄代總統之位。

李白二人的關係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微妙變化的,在李宗仁拒絕白崇禧的勸說之後,二人間堅不可摧的情感出現了微小的裂縫,與此同時蔣介石也竭力地跟白崇禧修復了關係,用他的“真誠”打動了白崇禧,正是因此,蔣介石才能在後來勸說白崇禧與他一同去了臺灣。

白崇禧與閻錫山來到臺灣的待遇

李宗仁在離開大陸,前往美國時曾勸說白崇禧跟他一同走,因為他知道以自己和蔣介石之間關係,去了臺灣之後絕對是吃不了好果子的,所以他在走前就勸說起了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不過白崇禧沒有聽李宗仁的勸說,跟蔣介石來到了臺灣,也開始坐上了冷板凳。

雖說白崇禧在臺灣坐上了冷板凳,但並不意味著他和閻錫山有什麼不同,因為閻錫山也在這個時候坐上了冷板凳,閻錫山在臺灣同樣被蔣介石委任了一個沒有權力的官職,也保持著自己的自由,也有著警衛的監視。


在這個時候閻錫山因為看清了時勢,所以他也徹底的遠離了權力,開始在一座山中小居中靠寫書度過了晚年。

不僅是他們二人,在臺灣除了如陳誠這樣的真正親信之外,很多人都坐上了冷板凳甚至被軟禁了起來無法出行,遭遇比閻錫山和白崇禧慘了很多。

閻錫山雖然和白崇禧的遭遇差不多,但是他卻沒有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那麼深的仇怨,他和蔣介石之間唯一的仇怨就是在蔣介石想滲透山西的時候被他阻在了門外。

還有就是當年中原大戰時他和李宗仁、馮玉祥聯手跟蔣介石打過一場仗,除此之外他和蔣介石其實是不曾撕破面子的,跟蔣介石之間的仇怨自然就少了很多。

所以說白崇禧在來到臺灣後待遇其實和閻錫山是差不多的,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一樣都被蔣介石架空了起來,但也一樣沒有受到太過於慘烈的針對,我們只要看一下那些真正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人就可以得知,真正被軟禁起來的人對蔣介石來說往往是有著重大威脅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張學良和孫立人,張學良被軟禁是因為西安事變的威脅,而孫立人則是因為和美國人走得太近給蔣介石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除了少數人外,其他更多的人還是和白崇禧一樣的待遇。


孤客生


去臺灣後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大體上看是一樣的,都是讓打壓的結果,但閻錫山得以善終而白崇禧則死的有點離奇,這應該從兩人與蔣介石的關係來看。

白崇禧從來沒有服氣過蔣介石,進而演變到白崇禧執政的廣西,也從來不是白崇禧的終極目標,白崇禧的目標是要統治中國進入中央領導層,閻錫山就不一樣了,雖然也有過對蔣介石的不服氣,比如中原大戰,但經過此戰役,閻錫山戰敗逃亡大連避難,閻錫山懂了一個道理,要乖乖聽蔣介石的,而後來閻錫山再回山西,就是這麼做的,而且閻錫山沒有大的想法,只要你蔣介石讓我在山西說話算數就好,中央南京那些東西,基本上不染指。



白崇禧

一.白崇禧與李宗仁第一次逼蔣下野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南京國民政府,武漢的汪精衛主席很惱火,聯合當時的實權派唐生智要求蔣介石下臺,蔣介石一直被唐生智逼宮很難受,於是找李宗仁與白崇禧商量對策,希望他們出兵對抗武漢,結果,李宗仁表示,他支持武漢讓蔣介石下臺的決定,白崇禧在蔣介石開大會時與蔣介石頂撞,蔣介石說:"如果沒有人抵抗武漢政府,那我就走好了"白崇禧說:"當下為了團結,從大局考慮,總司令離開一下挺好的"蔣介石氣得說不出話來。隨後實權派何應欽也不說話等於默認他們決定,蔣介石無奈,在1927年8月宣佈下野。



二.中原大戰

1930年閻錫山馮玉祥在北方發動倒蔣運動,南方的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積極相應,出兵佔領湖南隨後被蔣介石大軍擊敗,隨後退回廣西。

三.第二次逼蔣介石下野

1931年蔣介石囚禁不聽話的立法院長鬍漢民,隨後支持胡漢民的國民黨大員孫科等人前往廣州,隨後,汪精衛,孫科,白崇禧,李宗仁等在廣州另立中央政府與南京對立,蔣介石派人談判,最後達成協議,蔣介石下野,廣州政府取消,改組南京政府。



四.圍剿紅軍

1934年紅軍開始長征,蔣介石希望桂軍與中央軍配合將紅軍殲滅在湖南廣西交接處,白崇禧一開始照做了,可是白崇禧很疑惑,他派出的偵查飛機告訴他,中央軍離紅軍最近也有兩天行程,白崇禧不解,此時,桂系安排在南京的人發來電報,說蔣想把紅軍逼迫入廣西,然後白崇禧的部隊一定無法完全消滅紅軍,等到雙方精疲力竭時,蔣介石的中央軍就可以入廣西了,白崇禧幡然醒悟,於是改變政策,全程目送紅軍,蔣介石催著急了,就追上去打一打紅軍掉隊的隊伍,最後蔣介石無奈,讓桂軍追擊紅軍入貴州,與貴州軍隊配合,但桂系部隊卻與紅軍一直有距離,就是追不上,蔣介石命令桂軍加速,桂軍回電,請蔣總司令與白副司令一同商討,蔣介石氣炸了吧可能。

五.兩廣問題

廣東自改組後蔣介石覺得中央對於廣東管理力度不夠,於是1936年改組廣東,廣東一些大員聯繫廣西,希望得到廣西支持,隨後廣西表示同意聯合反蔣,1936年6月兩廣合兵30萬進入湖南,蔣介石收買廣東大員,不久廣東解體,蔣介石全力圍剿桂系,最後在一群人的勸說下,外加共產黨,日本人不斷給的壓力,蔣介石與廣西和解,廣西依舊半獨立

六.不可否認的是,白崇禧是抗日名將,為抗日做了諸多貢獻。



七.解放戰爭時期,白崇禧坐山觀虎鬥,多次阻撓蔣介石用兵,導致淮海戰役國民黨潰逃,然而1948年12月手握重兵的白崇禧聯絡全國要求蔣下臺與共軍談判,蔣再次下野。

如此與蔣介石貌合神離,白崇禧居然還是去了臺灣,結局怎麼會好?他老搭檔李宗仁就勸他香港美國都可以就是別去臺灣,最後白還是去了。



閻錫山就不一樣了,中原大戰結束後,對蔣介石處處小心,自知不如蔣介石,解放戰爭失敗後,雖然他是的行政院長但也處處聽蔣介石的 ,到後來在臺灣他看破紅塵一般辭去行政院長並開了一個院子,自己造了一個山西窯洞,在鄉間田野著書立傳,在一個沒電地方,城都很少進,加上他多年在國民黨中樹敵太多,而他本人又沒有帶來太多親信,也就很少有人看他,除了蔣介石到訪過幾次,蔣介石看了十分高興,閻錫山終於迴歸田野了。1960年1月,閻錫山的(三百年中國)手稿完成,閻錫山準備寫別的,然而,1960年5月閻錫山在臺灣病逝,死後讓家人在墓碑上刻這麼兩段話。

義以為之,禮以行之,遜以出之,信以誠之,為做事之順道。多少好事,因禮不周,言不遜,信不孚,致生障礙者,比比皆是。

突如其來之事,必有隱情,惟隱情審真不易,審不真必吃其虧。但此等隱情,不會是道理,一定是利害,應根據對方的利害,就現求隱,即可判之。

可能最後的閻錫山是真的看開了

這或許就是白崇禧和閻錫山結局不一樣的原因吧!


慕容祁連山


兩個都是喪失了政治博弈資本的人,以光桿司令之身隨老蔣跑去臺灣,還想像以前一樣風光無限,做什麼春秋大夢。

這兩位當年能夠風光無限,靠的是手上的軍隊和地盤,正是憑藉手中不容小覷的實力,才讓他們能夠在民國政治風雲中兜得開玩得轉。然而作為蔣某人既要費心拉攏又要小心翼翼時時防止掣肘的實力派,自然是讓老蔣很不爽的存在。事實上他們也沒少給老蔣使絆子,雙方素有嫌隙。

早在東北,白崇禧以國防部長之身親往東北督軍,和孫立人在四平打敗彪哥,雙方的第一次主力會戰旗開得勝。本來白崇禧要乘勝追擊,老蔣卻下達片面停戰令,堅決要把他調回南京另換他人。導致最後彪哥乘機反攻,東北戰局一敗塗地。白崇禧晚年每逢提起此事都是錐心之痛。

後來白崇禧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要求統一指揮權,蔣介石卻不給他統一指揮的權利,說白了還是因為派系鬥爭,老蔣不能對桂系的白崇禧給予絕對的信任。這一矛盾致使白崇禧拒絕接受任命指揮淮海戰役。最後何應欽、顧祝同的聯名請求和戰事所迫,老蔣才同意將整個戰局統一交給白崇禧指揮,只是這時頹勢已無法挽回。而白崇禧或許是出於戰略考量或許是為了保全自己桂系軍隊的實力,對淮海戰事按兵不動,僅調動黃埔嫡系的黃維兵團前往支援,最後還沒趕到就全軍覆沒。淮海戰役大敗,白崇禧公然發表“亥敬電”要求老蔣下野,擁護桂系老大李宗仁上臺,最後形勢所迫,老蔣不得不讓位李宗仁。如此種種,讓蔣介石對白崇禧怎能不恨。



李宗仁上臺後主張的國共和談,老蔣卻執意不肯,雙方急需一個能夠溝通雙方的中間人,這個時候閻錫山就出場了。當時的太原已經成為北方孤城被圍困數月,閻錫山本來是跑去南京要錢要糧的,結果精明的閻錫山洞悉了蔣李間的這一訴求。巧妙的利用雙方矛盾充當了中間聯繫人的角色。事實上,此時的閻錫山已經為自己全身而退做準備了。回到山西,閻錫山一面賣力幹好中間人的角色,不斷與蔣介石、李宗仁密切聯繫,努力調解雙方矛盾。一面不斷要求李宗仁邀請他去南京共商大事。鑑於閻錫山在蔣李間的重要作用,最後李宗仁同意了閻錫山的請求,1949年3月28日,閻錫山如願收到了李宗仁邀他前往南京的電報,當即啟程,拋下太原這座危在旦夕的孤城,一個人跑啦。跑就跑啦,他還命令部下誓死守城,決不投降,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他還把自己的妹妹留了下來,表示自己誓太原城共存亡的決心。最後太原城破,四十餘人服毒自盡,包括他的妹妹閻慧卿。而他自己卻跑到南京,憑藉自己在蔣李間的重要作用,當上了行政院院長(相對於咱現在的總理吧)。呃...就是這麼腹黑,就是這麼無恥,就是這麼老謀深算。



再說李宗仁主持的和談,談又談不成,打又打不贏。最倒黴的是,你桂繫上臺自然就主要靠你的桂系軍隊打仗。如此一來,自己數十萬桂系軍隊也賠了進去,幾乎全部打光了。而蔣介石下野了卻因禍得福,手中依舊保有數十萬大軍。與此同時,老蔣手中還有上海的黃金、故宮的國寶。要兵有兵要錢有錢,最後退到灣灣,老蔣還是老大。

都說白崇禧是個軍事天才,政治白痴。最後識趣的李宗仁跑到了美國,而白崇禧卻禁不住老蔣誘惑被騙到了臺灣。老蔣為了利用白崇禧的影響力,以國防部長的頭銜邀請當時在海南島的白崇禧前往臺灣,1949年12月30日,白崇禧不帶一兵一卒,孤身前往臺灣。然而等待他的,不是國防部長,而僅僅是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委、回教協會理事長這樣的虛職。此時的白崇禧早失去了和老蔣進行政治博弈的資本,完全成為一個蔣介石可以任意擺放的裝點門面的擺設,所幸不缺吃穿,出入自由,只是再難掀起風浪,蔣介石也派人時時暗中跟蹤監視白崇禧,完全將白崇禧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以防白崇禧再生風浪。至於白崇禧的死,有人說是被蔣介石派人暗殺,有人說是心臟病而死,真正原因不得而知。

至於閻錫山,一貫保持著自己老謀深算的特徵。自知失去事業基礎的自己根本無法和老蔣抗衡,索性明則保身,主動辭去了行政院長的職務。上陽明山頂修了幾間茅草屋,從此不問政事,將晚年大部分時間用於寫書。不過山上生活條件簡陋,但為了讓老蔣放心,老蔣讓他下山居住他都不去,安安心心在山上住到去世,享年78歲。


王侯錄


這是歷史原因造成的。

白崇禧和閻錫山作為民國期間兩個重要的軍閥人物,從北伐戰爭開始,就與代表所謂國民黨正統中央的蔣介石在關係上糾纏不清,既有合作也有對抗,蔣介石和白崇禧誓師北伐時,北方的閻錫山和馮玉祥積極響應,共同擊敗了盤踞北方的奉系張作霖部,這是幾人的蜜月期。

然而在當時,白崇禧和閻錫山並不服氣40歲的蔣介石可以作為領袖領導全國,一方面蔣資歷較淺,對國民政府的掌控還不夠到位,一方面白和閻都是在本省幾經摸爬滾打才混上頭領的,政治和軍事經驗豐富,怎甘屈人之下呢?

所以1930年爆發了蔣對馮閻李白的中原大戰,這其實就是新軍閥之間的戰爭,戰爭結果蔣介石勝出,白崇禧兵敗逃亡香港,閻錫山下野避往大連。但由於蔣介石力量有限,國民政府中央尚沒有餘力完全控制桂晉二省,只能採用代理人制度。廣西選中的俞作柏控制不住局面,很快被李白翻盤,而山西更是誰也不服誰,只好請閻錫山回來。

這些軍閥之間沒有意識形態的對立,就是誰當老大的問題,閻錫山的老練在於經過中原大戰後,深知自己非蔣對手,從此不敢不恭。並且閻錫山政治報負也沒那麼遠大,茲要主政山西當個土皇帝即可,其它完全可以聽老蔣的,所以後面一直相安無事。解放戰爭太原失守後閻錫山南逃,被蔣介石推為制衡李宗仁的行政院長,即便這一時期,狡猾的閻錫山也從不真把代總統李宗仁當老大,事必私聊老蔣,自然蔣到臺灣後也不會太難為他,給個虛職就好。

白崇禧則不同,桂系從來不是隻想經營廣西一省,而是要取蔣而代之。在中原大戰之前白崇禧已經有前科,1927年底桂系就聯合孫科等國民黨其它派系,第一次逼蔣下野。九一八事變後利用全國聲討蔣不抗日的輿論,再次逼蔣下野,1948年底三大戰役近尾聲,老蔣黃埔主力被殲,李宗仁白崇禧利用桂系尚有一定軍事實力,第三次逼蔣下野。所謂再一再二不能再三,蔣介石對桂系早已胸中熊熊烈火。


老蔣到臺灣後整體反思了丟掉大陸的原因,其中桂系的不合作被列為重要一條,認為正是關鍵時刻桂系的拆臺致使國民黨失去江山,比如1936年圍剿陝北的關鍵時刻,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搞了個“兩廣事變”,後面才是西安事變;淮海戰役生死關頭,白崇禧拒不派兵增援,甚至扣下蔣介石本來可以調動的宋希鐮兵團,釀成淮海慘敗。

跟白相比,閻錫山就沒這麼多黑帳了。

李宗仁看得就比較清楚,桂系兵敗後,告誡白崇禧去香港去美國均可就是別去臺灣,可惜白崇禧聽不進去,果然到臺灣就形同軟禁,死的也不明不白。


度度狼gg


二人去臺灣後都得不到蔣介石的充分信任,都被剝離出權利的中央。蔣介石表面上對二人客客氣氣,委任以官職,實則對二人極不放心。然而敗退臺灣的蔣介石在明面上不敢對二人怎麼樣,但暗地裡可沒少下功夫。

白崇禧與蔣介石的過節及赴臺後待遇

白崇禧被林彪評價為國民黨高級將領中最有才幹的一位,也是最狡猾的一個。在國民黨內部,白崇禧素有“小諸葛”,“當代張良”的稱號。然而以白崇禧、李宗仁組成的“李白”組合,其所代表的桂系向來不受蔣介石待見,而且是從北伐時期就開始積怨。

△各時期的閻錫山

北伐戰爭期間,桂系軍作戰得力,控制了兩湖地區,將蔣介石的親信湖南省主席魯滌平給排擠了,這讓蔣介石的個人獨裁受到了嚴重威脅。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蔣介石以夥同桂系反黨謀國的罪名將李濟深軟禁 ,這使“李白”大為惱火,發動了對蔣介石的反擊戰。而蔣介石則將“李白”開除黨籍,撤銷職務,這極大地加深了蔣介石與桂系之間的矛盾。

1930年,“李白”聯合閻錫山、馮玉祥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雙方投入近百萬兵力作戰,最終以蔣介石的勝利而終結。隨後“李白”退守廣西,標榜“自治、自衛、自給”,控制廣西以自保。淮海戰役之後,蔣介石在軍政上進退維谷,搖搖欲墜,“李白”趁機對蔣介石發難,蔣介石被迫宣佈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

△“李白”和蔣合影

國民黨敗退臺灣之後,白崇禧也去了臺灣,而李宗仁則遠走美國。白崇禧作為職業的反蔣派,內有桂系勢力支持,外有李宗仁的呼應,蔣介石一時不敢把白崇禧怎麼樣,但也不想讓其手握大權,於是委任其為國民黨改造委員會中央評議委員,這是一個沒有職權的虛職。蔣介石還命令保密局(其前身是軍統)在白崇禧家對面設立了一個派出所,暗地裡監視白崇禧的一舉一動。

1965年,李宗仁迴歸大陸,受到了毛主席的熱情接待,白崇禧也失去了被蔣介石用來牽制李宗仁的作用。僅僅一年多之後,白崇禧被人發現猝死在臥室,死時全身發綠,時年74歲。國民黨當局給出的說法是心臟病復發而死,而坊間多有傳言白是被蔣介石毒死的。至於真相如何,這至今還是個謎。

△白崇禧在臺灣

閻錫山與蔣介石的過節及赴臺後的待遇。

山西土皇帝閻錫山並不算是個有野心和雄才大略的人,但他對於山西確實是一個有功的人。從辛亥革命開始,閻錫山就秉承著誰動他山西這一畝三分地,他就跟誰急的政策,牢牢把控著山西的軍政大權。

閻錫山與蔣介石的恩怨相對簡單,他雖然參與了中原大戰,聯合桂系和馮玉祥倒蔣,但畢竟最終是蔣介石獲勝。“九一八事變”之後,閻錫山逐漸開始轉向蔣介石這邊,支持蔣介石“不抵抗”政策,支持蔣介石“反共”政策,去了臺灣之後也是積極支持“反攻大陸”。

1949年3月解放軍佔領山西,閻錫山自此失去控制了40多年的山西。12月8日,閻錫山飛往臺灣,擔任行政院長的職務。閻錫山到達臺灣之後,積極鼓吹反攻大陸,還批評國民黨不團結,這讓蔣介石有些不悅。

蔣介石向來只相信自己的親信和嫡系部隊的,對於閻錫山這些非中央軍和非黃埔系的人來說,蔣介石可以利用,但絕不交心。1950年,蔣介石將行政院屬員多數都更換成了黃埔系和嫡系,閻錫山很生氣,決定以退為進, 向蔣提交了辭呈。

△閻錫山晚年

可是閻錫山打錯了算盤,在大陸的時候他有幾十萬軍隊做資本,如今全部打沒了,到了臺灣他就只能算是做冷板凳,沒有太多的利用價值。蔣介石將計就計,批准了閻錫山的請辭。這下好了,閻錫山欲哭無淚,不得不默默接受。蔣介石委任他以總統府資政和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這兩個虛職,不讓他掌握實權。閻錫山也看穿了蔣,不想再多反抗,於是搬到臺北菁山之麓居住,專注於著書立傳,宣傳反共。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臺北,終年77歲。

總結一下。白崇禧和閻錫山去臺灣的待遇其實是可以預見的,以蔣介石的為人和心機,白閻二人可能也早有預料。只是他們更害怕留在大陸,至於原因不用我說,大家都知道。


圍爐煮酒話春秋


這個問題就先不下結論了,給大家講講閻錫山和白崇禧在臺灣的日子,就都能判斷出來了。

先說說閻錫山吧,作為山西王,他在那裡盤踞了38年之久,最終還是被趕到了臺灣。

但是,閻錫山在去臺灣之前,利用蔣介石和李宗仁之間的矛盾,居中調停,竟然拿到了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的職務,算是收穫很大了。

1949年12月,閻錫山來到了臺灣。作為國民黨的行政院長,既然李宗仁去美國了,那自己總要出來說說話的。

至少從表面上看,閻錫山還是很把自己當回事兒的。一回到臺灣,他就立刻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國民政府”遷移至臺北辦公。這之後更是經常開個新聞發佈會,說說自己的施政方針,批評批評國民黨內部的不團結,要總結經驗教訓,在臺灣好好發展。

這時期的閻錫山,頗有幾分臥薪嚐膽的意思。

但是,閻錫山也明白,後面還有蔣介石呢!真正的“國民政府”,還是捏在老蔣的手裡,他對閻錫山可沒有多好的印象,中原大戰的時候還掐過架呢。

蔣介石這時候因為立足未穩,不想有太大的動作。而閻錫山呢,揹著行政院長的頭銜,還是事事都要蔣介石拿主意,雖然心裡不爽,但是也沒辦法。

到1950年初,蔣介石終於謀劃好了,於是,閻錫山的好日子到頭了。蔣介石拿出了一套“行政院”改組建議,閻錫山知道自己不能反對,只好認命。

根據改組方案,“行政院”裡面閻錫山的人都被蔣介石的人替換了,閻錫山的“國防部長”一職也被拿了下來。

閻錫山這個“行政院長”,現在成了孤家寡人,毫無實權了。

到1950年3月,蔣介石也不管遠在美國的李宗仁了,自己在臺北正式復職。這樣一來,閻錫山的行政院長更沒有意義了。所以,他非常識時務的交了辭呈。

蔣介石當然願意看到這個結果,很快就批覆了。至此,閻錫山算是離開政局,放飛自我了。

雖然無法離開臺灣,自己的親信也沒有多少。但閻錫山不缺錢,心態也好。先是住在臺北麗水街,深居簡出在家寫書。半年之後,閻錫山又搬到了更偏僻的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

菁山這個地方更偏僻,步行半小時才能到公路,附近沒有村子,沒有電話、電燈、自來水。看來,閻錫山選了個適合隱居的地方。

閻錫山還專門建了一個“窯洞”,感受一下他當年山西的生活。並且,花錢租了一大片地,建了一個農場,在裡面種了不少橘子樹。

總之,閻錫山不能離開臺灣,失去了權力,但是晚年生活並不算悽慘。一直到他78歲那年,病逝在臺灣。



再說說白崇禧吧。

白崇禧是新桂系的人,那是李宗仁的好搭檔,一直都和老蔣不對付。尤其是淮海戰役的時候,生死存亡的大仗,白崇禧愣是坐在旁邊看著,蔣介石的精銳全軍覆沒。

你說這種情況,蔣介石能不記恨他!

這個情況是很明白的,所以當年李宗仁堅決不去臺灣,也勸白崇禧不要去。但是,白崇禧能去哪?儘管李宗仁再三勸說,白崇禧還是選擇了去臺灣。

至於為什麼,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說:“父親其實很清楚自己去臺灣的境遇不會很好,也有機會去香港,去海外生活,但是最後他的選擇就是‘要向歷史有個交代’……對於自己在臺灣的境遇,我想他心裡是有抱怨的,但是他不講,至少他保全了自己的尊嚴……”

所以,白崇禧去臺灣,是為了自己的尊嚴,他不想漂泊在外。

白崇禧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自然要收拾他。只不過因為能牽制李宗仁,所以蔣介石只是奪了他的兵權,給他一個虛職,然後讓他在被監視的情況下生活。

之後,白崇禧的生活也是簡簡單單,一直到1966年因心臟病去世。

關於白崇禧的死亡,有很多說法,比如傳言他是被蔣介石毒殺的。不過按照白先勇的說法,他的父親白崇禧並非死於暗殺,確實是心臟病去世。

所以,這麼看的話,白崇禧和閻錫山的晚年境遇差不多,都是沒了實權,不能離開臺灣,平平淡淡的過完一生。

但是,咱們可以看出,從心態上來看,白崇禧還是更悲劇性一些。他來臺灣之前,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境遇不會很好,但還是很悲壯的來了。他心裡有抱怨,有情緒,但是不能表露出來,如果說閻錫山是淡然的,那白崇禧則多少有些憋屈了。


七追風


其實二者之間的遭遇幾乎都一樣,兩個人跑到臺灣以後都是遭到了蔣介石派出相應的警衛進行監視,而且都不給他們相應的實際權利,但是二者之間唯一不同的是,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白崇禧卻沒有,所以一直流傳著白崇禧死在了蔣介石的手上。

其實縱觀蔣介石對待他手底下那些比較令他頭疼的將領,比如說張學良,比如說孫立人,白崇禧,閻錫山,蔣介石不會下死手,尤其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所收斂,至少不會像抗日戰爭那樣出現一個韓復渠,然後一槍把他給斃了,這一點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在同一根線上的螞蚱,如果說蔣介石這時候不收斂,把哪個人隨隨便便給斃了,那麼誰替蔣介石打仗,誰替蔣介石守護臺灣,誰替蔣介石在國際上說話?因此從道理上來講。

閻錫山,白崇禧兩個人作為曾經的軍閥。現在失去了所有的權利,蔣介石是不會為難他們兩個,二人所接受的待遇應該是差不多的。至於說蔣介石害死白崇禧這個說法很顯然,通過白崇禧先生的兒子出來進行闢謠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完全假的。現在國民黨整個在臺灣的佈局可以說是風雨飄搖,蔣介石甚至在前幾年面臨著自己的銅像被人斬首的命運。此時此刻,白崇禧的兒子不至於冒著大不違的風險去替蔣介石編這樣的謊話,可以看來,白崇禧兒子說的這句話是實話,也是真相。

那麼所謂的閻錫山和白崇禧跑到臺灣被蔣介石區分對待,這個說法是怎麼造成的呢?

其實這一點得說到當時解放戰爭後期,閻錫山和白崇禧或者說白崇禧的老大哥李宗仁對蔣介石做的事情態度上的不一樣。

閻錫山失去山西以後,當然他也知道自己跟共產黨之間雖然不像西北的馬家軍一樣是血海深仇,但是自己是絕對不可能投靠共產黨的,因此跑到南京去抱蔣介石的大腿,這個時候正好遇見這什麼事兒呢?李宗仁聯合美國等一系列勢力推翻蔣介石的地位開始執掌國民政府,閻錫山當時表示對於你們做的事情,我表示不參與,也不說任何東西,但是當李宗仁上臺以後,無論是處理各種乾的事情,閻錫山第一反應就是跟蔣介石父子進行商量,因此,蔣介石表示是十分感激閻錫山的。

而且閻錫山和蔣介石雖然說之間發生了一次中原大戰,這樣的不愉快,但是在他們人生大多數時間內,二者的人生的目標是相同的,或者說兩個人曾經擁有著共同的理想,也一起合作過,於情於理,蔣介石對於自己這個曾經的老戰友表示出了很大的寬容,不然如果蔣介石恨死閻錫山,甭管閻錫山在山西多麼鞏固,蔣介石派出自己中央軍駐紮山西,閻錫山就算是再怎麼有能耐也不可能翻盤,也不可能重新執掌山西,從道理上來講,閻錫山之所以能夠再次掌握山西的主動權,這一點跟蔣介石在山西這個方向上的放水有著不小的關係。

所以我們看到,等蔣介石剛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一旦出現了問題以後,第一反應是詢問蔣介石,第二反應就是詢問閻錫山,可見此時此刻,閻錫山在蔣介石父子心裡的地位。

只不過後來估計是由於思鄉心切,還是急於激流勇退,閻錫山選擇自我作死,在某次演講上面大批痛批蔣介石政府的國民黨不團結,為此,蔣介石跟閻錫山之間甚至還吵過一架。閻錫山選擇我啥都不幹了。職位往那一扔,自己跑到某個深山老林裡面去,當起隱士,一直活到了1960年,蔣介石表示你我兩個心照不宣,你洗累了,想歇了好,給個理由,我也幫你幫到底。

相比較而言,蔣介石跟白崇禧之間的恩怨,那可就複雜得多了,一切還得回到李宗仁這個人頭上,李宗仁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宗仁在解放戰爭末期會選擇推翻蔣介石,執掌國民政府,當然,完成這一切,光靠他在桂軍之中的影響力是不行的,恰巧這個時候自己的鐵桿兒小弟白崇禧在國防部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李宗仁選擇跟白崇禧一起聯合推翻蔣介石。

也正是因為這次事情的不愉快,在李宗仁離開大陸的時候,曾經告訴白崇禧千萬別去臺灣,去臺灣呢,等於自己去送死,所以大家認為白崇禧這個人一旦逃到臺灣,東西肯定是要受到蔣介石的擠兌,或者說蔣介石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但是事實上,在白崇禧幫助李宗仁奪得國民政府總統位置以後。白崇禧就沒再幫過李宗仁,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幫助是私人在政治上給李宗仁幫助,原因是什麼呢?我想說一件事情,他就很明白了,就是有一個人跟你談合作,整天規劃自己的事業有多麼美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於悟空問答首發)多麼壯觀,但是等你真正幫助他做成自己的事情之後,你會發現他所做的事情狗屁不如原先規劃的那個大餅根本就不存在。

白崇禧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從李宗仁掌管國民政府開始,就開始對李宗仁產生了懷疑,我幫你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你掌管國民政府之後,我們的勢力能夠得到拓展,現在你把蔣介石弄下臺了哦,共產黨的軍隊已經打過長江了,你什麼辦法都沒有,我只能看著我自己的勢力一點點被蠶食,現在這個情況,還不如一開始跟蔣介石合作的時候那個情況。

當然這個時候蔣介石也看透了白崇禧跟李宗仁那點小九九。跟李忠仁合作,蔣介石不可能,將介石打死都不會原諒李宗仁,因此,蔣介石選擇在這個時候跟李宗仁互相表露誠意,就說你看,一開始咱們合作有多麼好,但是現在你看到了這麼一檔子事,我被趕下臺了,共產黨打過長江了,咱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得到,雖然咱們兩個之間出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不愉快,但是我還是會支持你繼續在中國大陸上進行作戰。

白崇禧從某種意義上通過這次事情也被蔣介石給打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白崇禧在中國大陸作戰失敗以後,沒有聽李宗仁的意見去美國,而是直接跑去臺灣,並不是無路可逃,或者說是被逼無奈,而是他自己心甘情願跑去向自己的蔣委員長去認錯。

當然,對於這麼一個可愛的部下,蔣介石也不至於痛下殺手,因為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孤身一人逃到了臺灣,而且甚至負傷,因此,好吃好喝的供上,讓你在臺灣好好的活著,蔣介石也不至於犯眾怒去殺了你,不過如果你想拿回權利這一點,蔣介石明確的告訴他不可能。

從二人整個在臺灣待的經歷來看,兩者的待遇是相同的,不存在什麼差異,說實話,作為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老人,此時此刻,蔣介石也覺得能夠有幾個說得上話的人也是挺好的,至於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吧。


漩渦鳴人yy


單獨從表面上來看,兩人來到臺灣之後確實有所不同。閻錫山還有著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白崇禧啥都沒有不說,家門口甚至都有個警察局。後來臺灣召開“全代會”推選新的中央委員的時候,唯獨白崇禧被落了下來。

▲白崇禧與閻錫山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人來到臺灣之後受到的待遇差別不大。雖然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是權利沒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蔣介石的用意,幹了沒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裡面養老。從這點來說和無職無權的白崇禧沒區別。

而且蔣介石為了兩人的安全,還派遣警衛進行每天24小時貼身保護,保護到這個程度可見對兩人的“關愛”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兩人不一樣,那我就和你好好說道說道。

白崇禧、閻錫山與蔣老闆的愛恨情仇

我們先說閻錫山,他和蔣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中原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聯合馮玉祥以70萬大軍去打蔣介石的30萬。蔣介石自知不敵寫信去求閻錫山,最後閻錫山也沒給他面子,後來還發展到在兩人在報紙上展開了對罵,最後當然是該打當然要打。

▲閻錫山、蔣介石、馮玉祥(中原大戰)

最後當然是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介石才挽回了敗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作為戰敗方的閻錫山,最後選擇的是通電下野。而通電下野這種手段其實是民國時期軍閥的慣用手法,對於軍閥勢力的影響不大。 畢竟投入的110萬戰力,最後死傷才20多萬,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因為民國時期各方軍閥混戰,說到底都是打著民國政府的旗幟,也就是所說的“內戰”。不像是楚漢之爭,爭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戰是“地盤”的爭奪,最後不會“死人”。他們這種爭奪在沒有出現最後的局面之前就認輸,損失根本不大,選擇通電下野只是為了保持實力。

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小問題,蔣介石做人特別的“大度”。他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所以說在他重新掌握權利後,對於山西的閻錫山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

▲閻錫山

如果說蔣介石真的記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軍駐紮在山西,把閻錫山壓的死死的。就算是閻錫山再厲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蔣介石並沒有把那次中原大戰當回事,畢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況多了去了。這也就解釋了蔣介石最後為何沒有為難到了臺灣的閻錫山,畢竟兩人沒啥生死矛盾。

而反觀白崇禧這邊,作為桂系軍閥的重要代表人物。雖然表面上是歸蔣介石管轄,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實更加聽從老大哥李宗仁的號召。白蔣之間的矛盾,其實要比閻蔣之間要大。

白崇禧與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聯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誼不可謂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時候,其實白崇禧還是很支持蔣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戰爭的時候,他就在蔣介石的請求下指揮作戰。

▲白崇禧

雖然說後來白崇禧也出兵打過蔣介石,然而蔣介石也是幹過“拉胡倒桂”的行經。大家都不怎麼幹淨,也沒必要說誰對誰不好或者誰陰過誰。至於這一點,蔣介石也和對待閻錫山的中原大戰一樣。說到底都還是小問題,都可以原諒。因為大家“都是”軍閥,打來打去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總而言之,從之前這些小矛盾來看,兩人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如果真的只是做了這些事情,兩人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雖然大官做不了,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掌握點實權。但是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臨走前的“突生意外”

還是一樣我們先說閻錫山!閻錫山在失去山西以後,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蔣介石。但是好巧不巧,當時恰逢李宗仁聯合美國,準備推翻蔣介石。而自古以來關於站位的事情,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復。

▲李宗仁

而閻錫山的選擇和古代手握大權的人很像,你們爭你們的我不說話。但是閻錫山做了幾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雖然說李宗仁最後成功上位,但是閻錫山擇是兩面押寶。

李宗仁布置下來的事情,他也會去做,但是做之前會和蔣介石商量。這正能體現閻錫山的精明之處,當時我黨的大好局勢之下,其實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很難翻盤。所以既然知道註定要失敗,肯定要為失敗之後做打算。

至於投靠我黨的情況,因為毀了閻錫山山西整個基業,雖然雙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戰敗後是跟誰跑好?蔣介石還是誰?

他當時沒決定好,所以說要兩邊討好。然而正是此舉最後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對於蔣介石死撐到底,到了臺灣就是另一個說法。)

▲白崇禧與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樣了!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鐵桿小弟,當時李宗仁為了推翻蔣介石,除了聯繫美國,國內支持肯定少不了。當然是找上了早已經有了合作基礎的小弟白崇禧了,為了讓他死心塌地還給他畫了一塊大餅。

白崇禧為了更好的未來,確實跟著李宗仁大幹一場。但是當推翻了蔣介石以後,白崇禧有點後悔了,因為他發現了李宗仁是在騙自己。餅畫的很好,但是終究還是充不了飢。眼看著我黨打過長江,李宗仁還是改變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勢力也是被一點點被蠶食。

幸虧發現的早,要不然他到臺灣後就不是簡單的無職無權了。所以自從扶持李宗仁奪得政權之後,白崇禧就選擇什麼都不做了。而蔣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兩人之間的尷尬情況,於是選擇跟白崇禧示好。“我馬上準備跑路到臺灣,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陸上繼續到底。”

▲蔣介石與白崇禧

白崇禧沒想到蔣介石竟然可以不計前嫌,甚至還願意支持自己。所以臨逃跑的時候,李宗仁勸他去美國,否則到了臺灣蔣介石肯定不會給他好下場。但是白崇禧對於這個欺騙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還是毅然決然地跑到臺灣。

然而還是他太年輕啊,雖然白崇禧到了臺灣沒有性命之憂,但是也什麼都沒了,反倒還被派了警衛24小時保護。

不知道各位認為兩人下場慘不慘?當年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來到臺灣之後甚至是連自己的警衛隊都沒有,不可謂不可憐了。但是你看看張雪良、孫立人的下場就知道,這兩個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碼還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其實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對於這種“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會像韓復渠一樣,他放棄濟南密謀反蔣,被蔣知道後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槍斃於武昌,並通令全國。

▲韓復渠

但是臺灣不同於大陸,大家都是一個繩上的螞蚱,最後鬧掰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那些之前在大陸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著吧,我蔣某人大度不去動你,但是想翻身還是做做夢來的實在。

而至於後來很多人說的蔣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無稽之談了。我們先不說上面這個原因,單獨白崇禧去世的時候七十多歲了,也來到臺灣十幾年了,要是報復早就會報復了。70多歲的老人還能翻出什麼浪花?

對於這個傳言,其實他的兒子也在後來出來闢謠,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閻錫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幾年,和他一樣也是病逝。所以說兩人來到臺灣後,老蔣對他們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臺灣不同的待遇問題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鬥爭的問題,他們的待遇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資本不同,我們可以看看白,閻二人到了臺灣之後他們身後政治資本的變化。

閻錫山退到臺灣以後,其實已經就是虎落平陽了,閻錫山在大陸能和蔣介石爭雄是因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還有幾十萬的晉綏軍。可是解放戰爭打完以後,他的晉綏軍打光了,山西也丟了,這時候的閻錫山已經不具備和蔣介石爭雄的資本了,所以一到臺灣以後,閻錫山的行政院院長位置丟了,晉系的人也被抹了乾淨。

蔣介石作為一個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招呼閻錫山,他沒有必要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閻錫山自己也很聰明,很自覺的終老山林,不和蔣介石對著幹了。

白崇禧則不一樣,白崇禧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臺灣以後,桂系還是有些勢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職業的反蔣派。蔣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發展,所以他不得不對白崇禧下手。

但是剛到臺灣的時候,桂系的李宗仁遠在美國,所以一開始蔣介石還是想利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迴歸大陸。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民國時期的這些風雲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軌跡,他們在歷史上都寫下了自己的篇章,蔣介石也好,閻錫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終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