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事大!這件刷屏醫藥圈的大事你得了解一下

近期,國內各大醫藥圈和腫瘤患者社群都被一則重磅消息刷屏 ——腫瘤免疫治療重磅藥歐狄沃(通用名: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英文名Opdivo,也被稱為O藥)已於8月28日登陸中國大陸市場。截至目前,免疫腫瘤(I-O)治療藥物當中,僅這款在中國大陸獲批了肺癌適應症,這意味著更多晚期肺癌患者有了新希望。

作為人類腫瘤治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腫瘤免疫治療—— 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免疫治療,以C位出道,可謂名副其實。

2011年,美國《自然》雜誌發表署名文章,宣告免疫治療是近年來腫瘤治療的重大突破。

2013年,美國《紐約時報》和《科學》雜誌將腫瘤免疫治療評為“重大突破”。

2016年,腫瘤免疫治療成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十大突破技術之一。

在中國,一項90%為中國患者的臨床研究結果表明,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在中國人群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優於標準化療,截至目前,只有這款PD-1抑制劑被證實為中國經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帶來了長期生存獲益。

那麼,為何一個新興療法如此備受關注?它究竟有何過人之處?搬好板凳,且聽小編分解。

過往,針對晚期肺癌的治療方式,主要有化療、靶向藥物治療等。但無論是化療還是分子靶向治療,針對的都是腫瘤本身。簡單地說,化療的作用機制就好比空軍投射炸彈,攻擊範圍廣,但會造成一定“傷及無辜”的現象。這也是為什麼化療除了殺死腫瘤細胞外,也會對人體正常細胞和組織造成傷害,產生副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化療應用廣泛,效果迅速,對適用患者,短期內即可控制病情。

而靶向治療則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明確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好比“精確制導炸彈”。靶向藥物主要集中向腫瘤“攻擊”。因此,對適用患者,在大幅提高療效的同時,副作用相對較小。但是,靶向治療也有弊端,比如容易產生耐藥;對於某些沒有特定“靶點”的患者,靶向治療並不適用。

近年來,儘管肺癌在治療手段上不斷推陳出新。但對於晚期患者,特別是鱗癌及某些沒有特定“靶點”的患者而言,目前的治療仍以化療為主,導致他們的生活質量受到很大影響,總體預後較差。

免疫療法的出現,給這部分患者希望的曙光。

與傳統的治療方式不同,免疫腫瘤(I-O)治療並不直接作用於腫瘤本身,而是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持續抗擊腫瘤。同樣以作戰為喻,我們的制勝秘訣已經不再是武器裝備等外物,而是從內部調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戰熱情,激發了各種有生力量,陷敵人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正常情況下,腫瘤細胞一旦入侵,就會被人體充當“守衛軍”的免疫細胞殺滅。為了躲避攻擊,癌細胞學會了一套“偽裝術”,練就了“兩副面孔”,這也成為了癌細胞抑制免疫細胞的一個關鍵“套路”。癌細胞通過表達大量「PD-L1蛋白」來結合免疫細胞表面的「PD-1」。從而欺騙免疫細胞,傳遞一個錯誤信號:“自己人,求不殺”。如此一來,被迷惑的免疫細胞就變成了“吃瓜群眾”,喪失了原本的攻擊力。

肺小事大!這件刷屏醫藥圈的大事你得了解一下

免疫療法的作用機制,就是強行阻斷“偽裝”的癌細胞各種投懷送抱,從而使原本被蠱惑的“守衛軍”能重新分辨誰是敵誰是友。如此一來,免疫細胞就能重新像打雞血一樣,恢復戰鬥力,從而對腫瘤細胞展開攻擊。

免疫療法的過人之處

免疫系統的“記憶功能”使其具有區別於其他療法的“長期拖尾效應”。一項關鍵研究CA209-003表明,接受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的經治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預計5年總生存率達到16%。而歷史上,這個數字僅僅是5%左右,也就是說提高了3倍。

此外,因為大部分惡性腫瘤都需要抑制人體的免疫系統才能實現生長、侵犯甚至轉移到其他器官的過程,所以都繞不開PD-1/PD-L1這條通路。這就使PD-1抑制劑擁有治療多種類型腫瘤的潛力,成為廣譜的抗癌藥。這也是為什麼納武利尤單抗注射液的適應症橫跨肺癌(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腎癌、霍奇金淋巴瘤、頭頸鱗癌、膀胱癌、結直腸癌、肝癌、胃癌在內的9大瘤種,這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

能切實令肺癌患者獲益固然值得欣喜,但與此同時,由於發病隱匿,我國68%的肺癌患者在確診時已為晚期,這一現狀也著實令人擔憂。 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將癌症扼殺在“襁褓”中顯得尤為重要。

想做到「早發現」? 每年CT一下

根據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建議, 如果有以下特徵,說明你已在肺癌的射程範圍內,屬於高危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低劑量胸部 CT。

  • 年齡在55-74 歲,吸菸量 ≥ 30 包年(每天吸菸包數X吸菸年數),仍在吸菸或戒菸未超過 15 年;
  • 年齡 ≥ 50 歲,吸菸量 ≥ 20 包年,且有一個以上危險因素(氡氣暴露史、石棉等職業暴露史、惡性腫瘤病史、肺癌家族史、 慢性阻塞性肺病或肺纖維化疾病史、二手菸暴露、肺癌倖存者等)。(春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