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吗?

真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吗?

这两天看一个美食节目叫《人生一串》,顾名思义,就是介绍夏天最热的时候,大街小巷,烟火气十足的烤串大排档。烧烤大部分人都喜欢吃,尤其忙了一天工作之后,邀三五好友,找个熟悉的大排档,花生毛豆简单几盘凉拌菜,几瓶冰镇啤酒,重点的当然是搭配好的烤串,一手撸串,一杯冰镇啤酒下肚,那个爽,可消一天疲惫。

但《人生一串》的特色并不是介绍我们经常吃的烤串,羊肉串、烤鱼、板筋之类的,这些都是普通烤串,遍地都是,有什么好介绍的。这档节目最大的特色就是介绍那些暗黑烧烤,每个地方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千万不要以为烤羊腰、烤脑花就是极致了,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没什么不能烤来吃的,稍微重口的就是烤蚕蛹、烤羊鞭、烤猪眼、烤蚕虫、烤猪血管……看完这档美食节目,你也会默默咽着口水,心里莫来由地感慨一句:敢情,没啥是我们不能烤着吃的。

真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吗?

还真是如此,好像没啥是我们是不能吃的。想起美国作家何伟(彼得·海斯勒)在他给《纽约客》撰文写过一篇《野味》,写的是他到广东萝岗探究这里的特色美食的故事。萝岗的美食是山鼠。如果你喜欢山鼠,在萝岗的任何一家餐馆,都能给你摆上一桌山鼠宴,什么蒸山鼠、炖山鼠、烤山鼠、咖喱山鼠、椒盐山鼠……在这里,抓山鼠一个庞大的产业,每天来吃山鼠的人络绎不绝,每天都需要供应三千只左右的山鼠。何伟探究了这种吃各种野味背后的心态,就是吃肉不是为了吃肉,比如说吃猫是因为猫有精神,人了有精神的动物,人便可以振作精神,吃蛇是为了强健身体,吃鹿鞭是为了增加雄风,而吃山鼠呢,是为了防止秃顶——这个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成功人士都驱车上百里来这里吃山鼠——吃野味也要赋予一种疗养身体的功效。

关于中国人没什么不能吃的刻板印象,一部分当然是事实,这不用辩驳,李泽厚甚至把中国人的吃饭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大概什么都吃也算是一种平等,食物面前,众生平等。尤其是父母长辈,都是经历过饥荒年代的人,饥饿是一种最恐怖的记忆,他们对过去的那个年代抱着深深地恐惧,所以,就算到了富足的年代,家里还总要藏着一仓的粮食,因为只有粮食才是最有安全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真正的饥饿到来的时候,真的是什么都可以吃。这就养成了一种饮食习惯,中国人看其他东西的时候,首先赋予的一种有用的属性就是它能不能吃。

真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吗?

前几天读一本书叫《鱼翅与花椒》,作者是个英国姑娘叫扶霞·邓洛普,剑桥大学毕业,专业是学文学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来中国留学,本来想研究下中国的少数民族史,做个学术研究,谁曾想,一入川蜀之地,就把自己的正事儿给忘了,变成了一个纯正的吃货,吃起来还不过瘾,还想自己动手,去报了一个厨师培训班,正经学习了中国的厨艺。她后来的论文不但是研究的中国的川菜,还撰写了《川菜食谱》,给英国人普及了不少中国的饮食文化。

读《鱼翅与花椒》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入乡随俗真不是吹的。只要你生活在中国,或者就像付霞,生活在成都,就算你保持了一个纯正的英国口味,从开始对中国的食物处处都保持警惕,但是慢慢内心的坚冰也会融化。她不但学会了一口川普,更大的变化就是从一开始什么都不敢吃,到几年之后什么都敢吃——好像很少有她不敢尝试的。书中提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包括各种暗黑美食。比如在书的序言中,提到她第一次来来中国之前先去了香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传说中中国最恐怖的食物之一,皮蛋,“这两瓣皮蛋好像在瞪着我,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书中还提到一次,在北京,她想尝试下北京的特色小吃,有人向她推荐了卤煮火烧。她后来在菜谱中将其介绍为“煮沸的猪内脏配小块饼”,她形容店员端上来的卤煮火烧,“这碗汤像个棺材,里面装满了动物的残骸;大块大块的猪肺……湿软的内脏中散发出难闻的气味”。这两种就是她少有的不喜欢吃的中国食物。

真的没有中国人不敢吃的东西吗?

这位英国姑娘在四川啃兔头,涮鹅肠、毛肚、黄喉,大快朵颐的时候,估计也没想到,还有她不敢尝试的东西。不过也难怪,至少付霞在“中国人什么都敢吃”的问题上,丝毫不含糊。她总结说,中国人好像是什么都吃,但从某种程度上说,“无所不吃的中国”只不是一面哈哈镜,放大了全体人类的贪婪的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