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战争为什么能缓解国内经济危机?

袁小莯


经济危机一般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社会资源流动性消失,社会生产、消费都陷入了停滞,平民失业,食不果腹,社会矛盾剧烈。

如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不患寡而患不均”,但是从既得利益群体里拿出利益来分配给底层,并且过渡一部分权益让给底层,就要比割肉还要疼。人都是这样的,不到黄河不死心,不管怎么告诉他们已经得了高血压,如果不放点血出来,以后可能连命都没有——他们也会想着让别人先放血。明朝亡国,差不多就是如此。此时,解决办法就只有崩盘,重新建立一个秩序。

如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缓解经济危机所需要的资源就可以通过从外部获取。获取方式有两种:巧取和豪夺。

巧取在现代社会可以的,操纵一下汇率,制裁一下经济,就能够把资金收拢回来,然后在国内减税,刺激出口,流动性就会恢复一些;豪夺是在别人不给的情况下,通过战争来获取,这是人类历史上常常发生的事。

战争通过什么方式来缓解经济危机呢?

1、掠夺资源。最直接的就是抢夺各种物资,如煤矿、铁矿、石油等大宗工业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获得可以使得工厂用更少的成本来生产工业制成品用于出口,带动各个行业的经济运转,其道理与超发货币增加流动性差不多。但是超发货币释放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后遗症,会堆高制造成本,最终只是延缓了经济危机。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

2、战争采购。发动战争需要动用社会的大量资源,政府以国家债务采购各种战备物资,经济危机下,社会上有钱人也没有多少投资的项目,国家债务能够让有钱人出钱购买债券——他们不愿意花钱,政府帮助他们花钱。于是,工厂有足够的订单维持运转。政府债务以战争中获得的各种战利品偿还,只要战争能够的获益大于开销,就能够获得一部分流动性。

3、良人从军。经济危机时的社会危机,会有大量的社会闲散人员失业,然后无事生非,社会治安也不好。打仗了,这些都被招入军营,或者从事与战争相关的工作,这样就减少了社会乱源,有利于恢复经济。

4、凝聚人心。没有什么能比打一场仗更能够让一个民族团结的事了。人都有归属感,而且还根据语言、风俗、心理文化等要素划分成了民族,因此以正义的名义(平民百姓不可能了解更多所谓“正义”的真相)为国家和民族打仗,成为了一种危机公关。意思是,虽然我们现在过的很苦,但是还有人来欺负我们,“不自由,毋宁死”,一番慷慨陈词后,所有的人都愿意毁家纡难,为国征战。相比战场上的大动静,经济危机下的一点苦有算得了什么?为了国家,请忍耐一下。

(二战爆发)

5、拖延时间。经济危机虽然厉害,但是自由经济学观点认为,危机总会过去,这是社会修复手段的一种。因为人们总不可能忍饥挨饿一直过很久,犹如大灾之后重建。当所有的虚拟价值都回归本质之后,人们就会再次自力更生。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战争都能缓解经济危机。主不因怒而兴师,意思就是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更是经济上的盘算。比如德国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如果去攻打非洲的国家,那对解决危机毫无作用。经济危机时的战争,有强烈的赚钱动机。当然,赚钱都是在“正义”的面具下进行的。从古到今,莫不如是。

中国倚富强而进行的政治战争,往往都得不偿失,是花钱买面子(万国来朝),其势必不能长久,所以郑和下西洋就没有坚持下去。


而知而行


近现代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研制和生产的武器杀伤性越来越强(人类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最高智慧用于消灭人类自己,这真够讽刺的),战争规模也不断扩大,以往仅仅依靠军队就可以满足战争的局面出现了变化,一旦爆发战争,就需要国内经济越来越多的支持。除了军队内部的资源,大国在准备战争时出于最坏打算和恫吓对手,都会考虑进行战前动员,在动员中,会进行征兵,也会调整国内生产。征兵当然是青壮年为主,实际上这些也是国家发展最主要的劳动力——换句话说,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大量的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征兵解决“就业问题”。调整国内生产则是会为了迅速转入国防为主的体系,而国防可以毫无例外地促动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设置包括服装业、食品业等,几乎会涵盖所有的行业领域。同样,如果经济不景气,大量的国防订单(好就好在国防订单均来自于政府,因此在初始阶段不必担心欠账的问题)会带来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此外,实际上,如果国内经济出了问题,一般情况下会导致政局不稳,而一场对外战争则可以通过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宣传外忧而缓解甚至让国内忘了内患,即所谓的转移国内矛盾(这一招儿屡试不爽)。如果这两者叠加起来,发动对外战争就有可能变成处于经济困难之中的国家的一个选项了。

不过,即使暂时或许可以对国家摆脱经济困境有所帮助,但由于大多数武器不同于其他工业制品,很难创造明显的价值,在加上战争扩大后伤亡的增多(这样不仅有可能形成劳动力的紧张,还可能会增加国家在医疗抚恤方面的负担),一旦战争长期化,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是走下坡路的,只有美国可算是例外吧。


流星聊扶桑


首席投资官评论员董岩:

可谓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就一直伴随着战争,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发动战争的目的大部分是:掠夺别国资源(包括粮食、黄金、人口等等)、占领他国土地,或者反抗原有的统治阶级为主。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之后,随着人类的几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空前的提升,过度的发展和生产必将带来过生的产品,没有人购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就会出现停滞,资本家卖不出去东西,工厂就会裁员,人民失去收入来演,那么就更加没有购买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当国内的一系列措施都不起作用的时候,那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动一场战争打开一个新的市场来创造需求,比如晚清时期英法等国对我国发动的几次战争,即打开了一个封闭的市场卖出去了国内积压的货物,同时发动战争也要需要大量的人员,那么那些没有工作门路的人就被应征入伍算是有了工作,打仗需要大量的军工产品和吃穿用品,政府采购又可以拉动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最后打赢之后再让别国赔你钱,想想看真是一笔好买卖。

二战之后,美国作为新的资本主义国家老大也是不断的发动战争,在西方国家内其实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叫做战争经济学。西方国家可谓把战争和经济之间的关系研究到了极致。



美国的商人和企业家们已经很适应并学会了充分利用美国的军事外交政策,以至于形成了一个市场化的大系统。美国军队先派兵把别国炸成废墟,;军火商乘机发战争财,把他们的那些军火赶紧推销掉,从中牟取暴利;。等战争一结束,美国公司马上奔赴战乱之地,他们永远是战后重建家园进程中的第一批建筑承包商。当然,那些做银行生意、搞服装百货的商人更是早有准备。战后,他们会以闪电般的速度冲向昔日的战场,集装箱运输来的货物很快就会遍布各个城镇乡村。

这一切熟悉的好像流水线作业一样,谁先上、谁跟进、谁兜底都好像事先安排好的一样。不仅达到了战争的目的,一方面转移了国内的矛盾使得民众一致对外,另一方面还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所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可能就是指这种模式。


首席投资官


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中,曾经有很多政客,希望通过战争来刺激经济。然而,成功的例子并不多,但美国是个例外。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就精于此道,他上台之前,美国遭遇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整个美国社会,几乎陷入了瘫痪状态。在那个时期,人们感觉美国仿佛倒退了50年。因此,罗斯福当选总统,其实是受命于危难之间。

罗斯福上台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史称“罗斯福新政”。然而,罗斯福的新政,在初期只是稳定了人心,尤其是整顿了金融业。问题是,美国经济始终没有复苏,社会矛盾依然尖锐。这就意味着,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被后人有意夸大了。在当时,罗斯福使出了所有的招数,美国民众很信任他,但总不能光打雷,不下雨。日子久了,罗斯福的个人魅力,也就不起作用了。

在193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再次触底,美国社会处于崩溃的边缘。他心里很清楚,如果让经济持续低迷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在整个1930年代,法西斯主义逐渐抬头,即使在美国,也涌现出大量的法西斯主义团伙,这让资本家大为恐慌。罗斯福的新政,在前期已经得罪了资本家,在后期又没有起到作用,这难免会令人大感失望。

在1939年,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陷入一片火海。这让罗斯福发现了机会,在他看来,新政已经变成了烂摊子,只有战争,才能救活美国的经济。关于战争促进经济增长,美国的政界,也有一定的共识。因为美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西边是太平洋,东边是大西洋,南边和北边都没有强敌。这也就是说,美国只需要出兵海外,根本不用担心敌人打到本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曾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远征军大举杀入欧洲,这又让美国大捞一笔。在战争结束后,美国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史称“柯立芝繁荣”。

罗斯福对于“柯立芝繁荣”出现的原因,归结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作为战胜国,从中捞取了大笔好处。他在想,假如美国再卷入一场世界大战,那岂不是要重演“柯立芝繁荣”?这个看法,在当时有很多人觉得可笑,因为打仗的代价,美国老百姓不愿意承担。但也有很多人,赞成这个说法,因为美国已经濒临崩溃了,横竖都是一死,尤其是那些资本家,他们非常积极,假如社会矛盾再不解决,法西斯主义势力迟早要上台,这让他们很没有安全感。

罗斯福,不愧是大牛级的政客。他很善于把握美国的民意,虽然人们嘴上喊着“孤立主义”,但肚子可以说实话,只要不再饿肚子,他们也不会排斥战争。因此,罗斯福准备在欧洲找茬,逼迫德国对美国开战。最开始,罗斯福派遣了一支部队,在冰岛登陆,这让德国大为不满。但是,德国人忍住了,他们暂时不想与美国开战。于是乎,罗斯福准备继续激怒德国,他经常派遣美国军舰到欧洲海域,说不定就能与德国人碰碰瓷。再者,罗斯福公开表示支持英国,这也是在逼迫德国主动开战。然而,德国人偏偏不上当,这让罗斯福很绝望。

有时候,运气很重要,所谓时来了,运就会转,一点也不假。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引爆了“太平洋战争”。听到这个消息,罗斯福大喜过望,他很快就发表了演说,督促国会对日宣战。在美日战争爆发后,德国紧随其后,主动对美国宣战。从这一刻起,美国正式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美国参战后,资本家很高兴,这意味着战胜经济模式开启,再也不愁订单了。美国的工人,也非常高兴,因为工厂有了订单,这意味着又有工作机会了。相应的,美国的农民,更是乐开了花,因为美国不仅要参战,而且要大规模扩军,同时还要对外援助,这需要大量的农业物资。这样一来,农民再也不用把牲畜赶到海里了,它们可以用来制作罐头啊。大量的农产品,大量的工业产品,开始变得供不应求。

有人说,罗斯福通过战争来促进经济发展,可以看做行之有效的经济干预手段。在此之前,罗斯福搞得一系列措施,始终是治标不治本,拆了东墙补西墙,无法解决问题。在美国参战后,社会矛盾转移了,人民踊跃参军,他们对于资本家的不满,好像也消失了。那些大喊大叫的法西斯主义团体,一夜之间树倒猢狲散,成为了美国社会的笑柄。说来也是奇怪,在参战之前,美国人感觉要亡国了,在参战之后,他们普遍感觉幸福的日子又要来了。这也很好理解,美国在战争期间大量征兵,据说有上千万人,而经济危机期间,失业人口也是上千万人。除此之外,大量的劳动力岗位被创造了出来。

在这里,美国的企业家群体,起到了关键作用。联邦政府要备战,开启了战时经济模式,但不能盲目的配置资源。在罗斯福看来,这些企业家,是最懂得资源配置的。在当时,美国的企业家,很积极的为联邦政府出谋划策,因为他们有利可图,谁不想吃这波战争红利呢?

在那个时期,美国的国会,好像成了一个闲杂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几乎发动了所有的企业家,工厂主,农场主。这些掌握着生产资料的人,他们从联邦政府直接领取生产任务,而这个模式,也是美国企业家群体创制的。因此,罗斯福主导的战时经济,实际上是做了一个很大的蛋糕,而美国社会中的所有阶层,都参与了蛋糕的分享。

果不其然,既然有利可图,而资本家都是追逐利润的,他们当然会玩命的接订单,玩命的搞生产。在巅峰时期,美国的工厂在几天内就能组装一艘大船,而在过去,可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到了1945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几乎是战前的数百倍,谁能想到,在6年前,美国还被人们称为人间地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战争就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刚才讲到,美国存在特殊的情况,那就在于,美国本土没有遭受战争,他们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可以安静的搞生产。


图维坦


这个问题不够严谨啊。

发动战争一定能够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吗?不一定,但发动战争作为一场豪赌,一定有赢的可能,因此也就具有了缓解国内经济危机的可能。

先说经济危机,这里特指的就是资本主义制度下,供需关系失衡,经济赤字暴增,商品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

其中,工人失业和产能过剩是最可怕的社会问题,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暴动或者革命。

所以,发动战争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选项之一。

以德国为例,1929年的经济危机重创了德国,数十年的经济危机毁于一旦,此时的德国,财政赤字暴增,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的社会失业人员成为社会潜在的隐患。

这样的情况下,希特勒上台,重点开始转向突破凡尔赛体系的制约。但这和解决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呢?突破凡尔赛体系不是靠凡尔赛体系规定的10万德军来完成的,而是大量扩充军队,将社会闲散人员吸纳到军队中,解决德国的失业问题。二战前,德国的失业率已经降到全球最低,而美国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

解决了失业问题后,剩下的产能过剩问题也找到了消费的办法,那就是大量扩充军备,并不断向外扩张,首先军队和军备是需要大量消耗产能的,其次德军扩张,吞并奥地利等地后,新增的消费市场可以为德国产能外溢提供可能。

但是由于资本家的自私性,在产能问题有了解决的可能后,他们迫不及待开足马力,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问题。那么,摆在希特勒面前的选择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暴力的手段,夺取新的倾销市场。

应该说,德国在二战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卓有成效的,通过鼓吹日耳曼种族论打劫犹太人,统一了德国民众的思想。通过不断备战给了德国人信心,成功将矛盾向外转移,使德国缓解了经济危机。

但是一旦开战,很多努力就会显得过犹不及。

首先是大量人员的伤亡,虽然军队吸引了大量失业人员加入,但是大量的死伤也导致德国劳动力严重不足。

而且一旦开战,国内所有的生产秩序都会转为战争状态,根本就不可能协调发展。

最要命的是,因为德国没有取得预期的成绩,比如攻击苏联失败,导致大量多出的产能无处释放,最终还是加剧了德国的经济危机。

所以,可以说,以发动战争的手段来缓解经济危机的做法,本身就不可取,因为战争烈度不是自身能够左右的,纵火者,最后也可能是引火烧身的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个爱好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静夜史


发动战争,能否缓解国内经济,不一定!因为战争分为两类战争,一个是对内战争,一个是对外战争,前者对内战争,会让本国经济一落千丈,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对经济只有坏处。后者对外战争,其实是一种对外掠夺,对国内经济有一定的提振。例如美国对伊拉克的海湾战争,海湾战争让美国不仅缓解了国内的经济,还达到了几个战略目的:1敲打了世界各国,让各国明白,不听老大的,会落个什么下场,认可老大的实力,不是摆设。2让产油国明白石油美元是老大的底线,谁破红线,我就弄死谁,从而保持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3战争让美军得到战场检验,同时,把过去库存武器得以消化,并让其盟国为战争买单,使其军备提升档次。4失去的库存武器,必然要生产,促使军工企业有活可干,带动国内经济发展。5还可以从战败国掠夺资源。真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yxj197610


经济的发展直接取决于两个因素,消费和投资。
有人说还有出口,出口其实也是消费,只不过是外国人买你的东西消费。

那好,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供过于求,经济疲软怎么办?

创造需求啊。

给老百姓发钱是创造不了需求的,因为会制造通货膨胀,随后发的钱,不值钱,等于没发。

那么怎么把产品消费掉呢?

有的人就想到了,打仗。是的,对外发动战争可以缓解国内经济危机。但是要控制好战争程度和规模。

军事往往都是最先进的科技,带动最前沿高端的产业,这就拉动了就业,居民收入增加了,又带动了其他消费产业的发展。

当然,开始购买军工产品的开支都是政府买单,但是经济起来了,征税增加了,会有一定程度的弥补。

更重要的是,打了胜仗,总会得到战败国的赔偿,各种形式的,直接的银子,或者石油资源。

于是打仗反而能赚钱。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年的列强侵凌中国,就是这么干的。

一战二战,也都是相互转移矛盾的手法。但是都玩的太大了,最后除了美国局部参与,成了最大赢家,其他几乎都是输家。

经济疲软,宁愿不要战争。

关注不迷路。如果您觉得不错,麻烦您点个赞,谢谢!

更有丰厚奖品不定期回馈,谢谢!


家族财富密码


经济危机一般是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合理造成的。反映为贫富差距过大,消费陷入了停滞,平民失业率高,社会矛盾剧烈。那么,为什么发动战争会缓解国内经济危机呢?个人认为是因为战争把经济危机的现象一一化解了,1:平民失业率高;战争把平民征召入伍,或召去生产战争武器,可降低失业率;2:消费停滞;战争期间,生产都为战争倾斜,且大量人员已上战场,物质消费愿望降低,3:贫富差距太大;战争就是去掠夺其他地方的资源回来国内消费,这会消除国内的贫困人员,4:社会矛盾激烈;战争,就是把国内矛盾暂时放下,转为对外矛盾。其实,战争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就是:把没工作的,闹事的编入军队,去国外抢吃的,穿的……资源,最后,消除一部分(战死的,)抢回的资源,最终,即没工作的少了,闹事的少了,经济危机就解除了(有可能是经济倒退,也有可能是前进)


CD062


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生产的东西多了,没有地方去,二是有钱人都把钱攒起来,不投资,所以市场缺钱,钱会不到社会上来,所以产生经济危机。一发动战争,就会把东西消耗掉,或者都打烂了,需要重新开始生产建设,有钱人也会愿意把钱拿出来投资,钱就重新回到了社会上,人民也就有了工作,因此就解决了经济危机。解决经济危机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增加投资,想办法让有钱人拿出来投资,钱就会回到社会上,美国的杠杆原理就是如此,让人都去美国投资,也是因为如此。再一个方法就是大量发行钞票,进行投资建设,就可以消除经济危机,很多国家都这样做过,只是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的去做,否则钞票贬值太严重,尤其是美元(国际通用的前提)储备太少,就会很危险,美国就是靠美元和加息,让你的钞票贬值暴露出来,以此剪世界的羊毛,中国大量储备美元,就是为了应对它。还有一个应付经济危机的方法,就是把东西全部砸了,保险经济马上开始活跃,有钱人都把钱拿出来投资,经济危机马上过去,不过不会有人愿意这样。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改变货币的性质,让有钱人无法一直攒钱,国家就能够一直不断发行货币,以此解决经济危机,但是这样还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垃圾和浪费,否则他们就会过度消费,把地球变成垃圾场,所以还需要对消费有限制,有教育和惩罚,还要采取措施进行引导。这样就能够真正世界和平,真正进入共享社会。


董艳临


内外交困,经济萧条,社会动乱的时候,最好发动战争来扭转局面,因为战争暴发,最高领导有决断权,一切都要服从战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违抗命令者立地正法。狗扯羊皮的程序都没用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