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要上市 行業下半場究竟要怎麼走

9月3日晚間,港交所正式披露了貓眼娛樂日前遞交的招股書,此後,國內在線售票行業將會出現雙上市公司的新格局(淘票票母公司阿里影業已是香港上市公司)。

貓眼要上市 行業下半場究竟要怎麼走

在此之前,售票平臺經過資本以及運營能力的雙重考驗,以大浪淘沙般的力度將行業中低端玩家盡數淘汰,行業經過重組、併購或是退出,貓眼也經過收購、合併多條環節,經歷被看好和質疑,也終於走到IPO這一步。

在行業經過資本為主的票補之後,行業競爭開始進入相持化階段,在此時刻,貓眼獲得IPO解決資金問題之後,將如何面對接下來的市場是我們所關心的。

光線收購貓眼之初,業內諸多人有此懷疑:單一影視公司能否支撐一個售票平臺。如今再看,貓眼已非光線一家之平臺。

除去騰訊、美團等早期互聯網股東,貓眼在近年加大了向產業上游佈局的動作,根據招股書,其一方面延續微票與華誼合作,將華誼繼續作為貓眼股東,目前華誼佔股為0.5%;而另一方面,以約9.53億港元認購歡喜傳媒15.00%股份,繼續向產業鏈上游深入。

貓眼此時所為,重點在於展示業務重心向宣發轉型的決心,根據招股書內容,2017年貓眼在線電影交易額達到216.8億元,當年國內票房總額為559億元,較上年增長50.3%,娛樂內容服務同比增長152.6%,達到8.52億,宣發收入成為貓眼增長最為迅猛的業務,考慮到中國電影市場增速,以及宣發費用在總票房的佔比情況,該行業如今已是200億以上的市場,貓眼在此空間不容小覷。

若要穩定宣發市場,就要加大與一線影視公司的緊密程度,換句話說,貓眼今天要做的正是從影視上游來加持下游宣發。

貓眼最初重點為光線影片宣發,光線所拍電影大都會選擇貓眼宣發,這也是貓眼宣發業務的第一桶金,但電影內容的不確定性會給企業帶來極大風險,如光線出品的《大鬧天竺》、《捉妖記2》在票房上都稱不上是成功案例,由於涉及光線選片以及內容生產的流程等因素,無形中加大了貓眼風險。

貓眼要上市 行業下半場究竟要怎麼走

貓眼做大宣發就必須擴大選片範圍。

因此,從理論上看,貓眼通過平臺以及資本力量向產業鏈上游邁進,與有優質內容生產能力的企業建立綁定關係,是其獲得優質影片宣發資質的重要通道。

但實際操作中,這條路對手淘票票也曾走過,在成立之初和和影業、博納影業、華策影視、杭州寶派(南派互娛之運營平臺)、天津聯瑞影業等6名影視公司股東所持有9.12%的股權,彼時業內也多認為這將成為淘票票宣發以及內容投資的閉環生態。

但在2017年7月,幾家公司悉數退出淘票票,雖然阿里影業仍是博納以及和和影業的股東,但在實際操作中這兩家並未給淘票票更多照顧,如博納的《紅海行動》將貓眼和淘票票同列聯合發行,未如業內早期評論那般進行資源傾斜。

如今,貓眼加大對上游影視製作公司的投資也是要面對此問題,如今年爆紅的暑期的《我不是藥神》,貓眼雖然位列聯合出品,但並未拿到發行資格,原因似有許多,諸如早期對電影的重視程度不夠等等,但貓眼對片方吸引力還有待提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貓眼此次投資的歡喜傳媒正是《我不是藥神》的主投之一,旗下有甯浩、黃渤、陳可辛等知名導演,具有一定優質內容的生產能力,貓眼當然希望通過投資獲得發行資質,來提高自己宣發影片的範圍但問題在於:誰能保證博納對淘票票的故事不會重演?

在諸多問題未有清晰結論之前,我們不確定此後貓眼的發行版圖能否壓倒性超過對手,宣發重點在拼資源,也只有擁有了壓倒性優勢,在爭奪宣發權時才具有最大的勝算,這就要回到資金問題了。

我們要強調,資金對貓眼制約性不容忽視。

在貓眼招股書的現金流量表部分,我們可以一窺其資金狀況的基本情況,見下圖

貓眼要上市 行業下半場究竟要怎麼走

可以看出,2018年上半年,貓眼現金流吃緊狀況加劇,經營活動產生現金流淨額由上年的流入2.15億降為流出12.24億,在200億高估值背景之下,2018年未拿到有效融資現金收入,使得上半年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降為7.05億,這也是2015年之後現金流第一次出現流出態勢。

銷售及營銷開支在今年上半年達到11.4億,成為現金流吃緊的主要原因,今年上半年國產電影票房前15名中,貓眼參與發行(包括聯合發行)共有8部,由於發行影片數量增加以及票補等促銷手段的燒錢行為,使得貓眼現金流出現吃緊問題,此外,上半年主控發行的《後來的我們》遭遇刷票以及票房造假等問題的質疑,如若屬實也是對貓眼運營風險的一記重擊。

貓眼要上市 行業下半場究竟要怎麼走

因此,貓眼當下向宣發轉型的方向不會改變,但由於行業對資金的要求,以及對手在爭奪影片資源方面的不遺餘力,貓眼此後運營將面臨極大壓力。

此外,我們也要看到貓眼的勢能優勢,在2015年至2017年,營收增速均在1倍以上,而我們備加關注的市場費用部分增速則相對穩定,2016年較上年甚至有所下降,雖然2018年上半年營銷費用猛增,但並未超過營收費用增速,貓眼已經不完全是靠票補刺激用戶獲得增速的企業,這是相當有利的一點。

2018年春節,行業出臺了"票補限價"的政策,規定票價不得低於19.9元且有總量限制,這也意味著線上售票平臺正式告別了9.9元時代,也通過行業自律降低了票補的壓力,但這也給行業今後競爭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在沒有票補之後,如何才能穩定市場份額,或者說擊倒對手呢?

這才是我們撰寫此文的出發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