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這個時代,總是會提到焦慮這個詞,也總有人處於焦慮中,尤其是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當生活工作壓力越來越大,“迷惘”的屬性在他們身上也體現得愈加深刻。

年輕人在焦慮什麼?

現在的年輕人都焦慮嗎,他們到底在焦慮什麼呢?

有人在網上做了一份調查,結果確實令人吃驚:

有96%的人都有焦慮的事情,其中54%的人每天都在焦慮。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可以說,當代年輕人的焦慮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平時的想象。

這群每天都在焦慮的年輕人是怎樣的一群人呢?根據問卷結果,顯示出了這群人的大概畫像與屬性:

1、生活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2、26-30歲之間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3、年薪小於10萬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4、單身汪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5、最讓他們焦慮的事情 Top 3 分別是:人生目標、物質金錢、事業。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翻譯一下就是:沒目標,窮,還做著不喜歡的工作

於是日子一天天循環往復,仿若虛度,如無頭蒼蠅般,沒目標地胡飛亂撞。

“單身狗,又沒有那麼強的事業心。人生沒有重心和目標,只有當下的焦慮和急切的填充時間。”

一位26-30歲,生活在北上廣深年薪10-30萬的網友說到。

其實,大部分人焦慮的生活狀態無外乎是這樣:

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工作之後每日俱增的只有年齡,始終不變的是銀行卡里的餘額;

無所事事的時候,刷的最多的就是朋友圈和抖音;

打開朋友圈,看的不是忙著全世界旅遊的白富美,就是打滿雞血在創業路上狂奔的c某o;

每隔幾天就能刷出一條朋友結婚的消息;

那些逃離北上廣,回到小城市的,再不濟也是有車有房,歲月靜好;

別人家的孩子,別人家的男票女票,別人家的豪宅、豪車,襯托著人近30卻依舊沒存款、沒對象、沒目標的你,活得真像個人生loser。

於是關掉朋友圈的你,似乎真的就只剩下焦慮了。

為什麼別人的生活都有重心和方向,只有你的雜亂無章。每當這時,你總會停下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陷入那麼一小會兒對未來的恐慌中…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馬雲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人生目標”這四個字成了大多數人焦慮的源頭。

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功利心與成功學的社會,「人生要有目標」「活著要做些有價值的事情」「要成功」「要成為精英,進入上層」「你會不會成為下一個馬雲」...… 各種成功學的毒雞湯充斥在書籍、網絡朋友圈、職場、以及別人的眼光中。

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高級一點的還有各種成功學的影視作品,這些作品往往都會有一個像你也像我的主人公,生活跟你一樣平淡、平凡、不如意,可突然有一天,發生了某件事或者遇見了某個人,這個平凡無奇的主人公有了人生的奮鬥目標了!從此他的生活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為實現目標,他克服了重重困難,走上了人生巔峰。

這就是有目標的人生和沒有目標的人生的差別。

看完之後,你被角色帶入,開始反觀自己正在過的日子:除了上班就是下班,除了吃飯,就是睡覺,不知道工作的意義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有什麼意義,日子過得如白水般。

你想現在的生活實在太沒勁了,得像主人公一樣去找點目標才行。

於是,為了不虛度時間,讓自己看上去是一個有目標的上進青年,你給自己安排了一個學習計劃表:

每週讀一本書,每天背英語單詞,ipad裡的美劇英劇換成各類網絡課程,培養一門興趣愛好……

終於把自己工作以外的時間排滿了,忙碌的感覺真好。

可時間久了,你又開始疑惑:目標呢?那些看上去積極向上的事情,除了給自己心理上的安慰以外,好像沒有任何目標生長出來。

你的生活狀態,只不過從「沒有目標地混日子」,變成了「沒有目標地瞎忙」,你又開始了新一輪的焦慮。

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我們習慣了在心中默認:「每個人活著都必須有一個終極目標」

我們太過於追求使命、意義、價值、回報這些東西,每做一件事,都要去追問這件事情的意義是什麼,終點在哪裡,會不會成功。

有時覺得,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一片始終未展平的樹葉,在秋天結束之前,就結束了生命。

但有時越是努力尋找目標就越覺得,人生目標或許根本就是一個人人都想擁有

卻可遇不可求的東西,我們以為它是人生的必須品,但其實它是奢侈品,只有少部分足夠幸運的人才享受得起。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正如熊曉鴿所言:不是每個人都要成為馬雲,成功是小概率的事情。

只有想通了這一點,才不至於讓自己長期陷入找不到目標的焦慮之中,才能腳踏實地的過好當下的生活。

有錢了,你還會焦慮嗎

在網絡調查「你給現在的生活打多少分?」這個問題裡,大多數人選擇了60-70分,一個剛剛及格的分數。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有人說:

賺更多錢的話,會比較容易幸福吧?

換份工作的話,會更開心吧?

有對象的話,會更好過吧?

很多人認為自己離100分生活的那幾十分距離

也許就差在現在不曾擁有的那些東西里——那些想要而不得的東西

有網友說:“如果可以掙到滿意的數字買得起房子,應該可以解決目前的大部分焦慮吧”

但一個因錢而焦慮的人,如果更有錢了,真的會減少焦慮嗎?

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曾經採訪過一位程序員:上海本地人,28歲,年薪50w+,有車有房,已婚且有一份外人眼裡還不錯的工作。

在別人看來肯定衣食無憂,只剩下享受了,但是他也有焦慮的事情。

他說:“前陣子老婆想換房,在市中心看中一套1000多萬的房子,這讓我有點焦慮。”以他們的經濟狀況,也不是換不起,但是要賣掉現有的房子,同時再揹負更高的貸款,每年兩次的海外旅遊要取消了,各種生活質量也會因此降低很多。

只能說,物質追求是個無底洞。

年薪10萬的時候,你渴望年薪20萬的生活;等你真的掙到了20萬,又會把目光投向年薪30萬的生活,你的目光永遠都望向那些你覺得你再努力一點,或許也可以觸及到的地方,有更好的西裝、更高檔的餐廳、更大的房子、更炫酷的跑車...

這世上更好的東西永無止境,就像你因物質而產生的焦慮一樣,永無止境。

年輕人,你們都在焦慮些什麼

同樣,對工作不滿的人,換一份工作就會停止焦慮嗎?

“現在的生活,最不滿意的地方是工作不開心,不喜歡也沒有出路,主要還是對自己失望。換一份工作的話,會比現在更開心吧?”

但其實在一家公司工作得不開心,除了外在因素,更多問題一定出在自己身上。這個網友其實也明白這一點,“主要還是對自己失望”,這句話才是關鍵。

換一份工作只是在他找不到方法擺脫對自己失望的情況下,抱著僥倖心態胡亂抓住的一跟不能救命的稻草;

沒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問題,想清楚自己在一份工作中真正想要什麼,就妄想通過換一份工作,擺脫目前的困境和焦慮、迷茫的狀態,結果只會重蹈覆轍。

結果總是下一份工作也做不長,工作一換再換。

那如何擺脫焦慮呢?

不知道你喜不喜歡跑步,有沒有嘗試過跑30分鐘以上的體驗。

一般跑步跑到某個階段,就會感覺雙腿有千斤重,每一次抬腳都很艱難,很想就此停下放棄,但如果這時你轉移注意力,熬過這段時間,會發現後面跑起來就沒那麼累了,你還可以再跑10分鐘、20分鐘甚至30分鐘,卻再也沒有最初的那種抬不起腿的酸脹感,這其實就叫做痛苦的臨界點。

這告訴我們,每當日子難熬的時候,安慰自己:過去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繼續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的工作,然後一段時間你會發現,難熬的日子真的就這樣過去了,而那些曾經焦慮的事情,最後一件也沒有發生。

前幾年央視有一部紀錄片叫《客從何處來》,裡面有一期講的是某位明星追溯自己的祖輩,在戰亂年代曾經度過的艱苦歲月:

食不果腹,居無定所,時刻都在擔心明天轟炸機會不會來,一家人還能活著在一起多久。對死亡的恐懼是那個年代的人們最大的焦慮。

那位明星說,「很想穿越時空告訴他們,你們現在焦慮和恐懼的事情,在將來一件也不會發生」

同樣,你也可以告訴你自己:你現在焦慮的事情,後來也不一定會發生。

只有認真過好當下,那些未來屬於你的生活、事業、金錢,才會觸手可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