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原名仙岩院。坐落于平顺县北耽车乡实会村北的双峰山下。据院内北宋天禧四年(1020年)《刺赐双峰山大云院十方碑》载,大云院创建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938年),至天福五年(940年)建弥陀殿及方丈诸室。宋咸丰二年(999年)《刺赐大云禅院铭记》载:“……自创以来,殿宇有一百余间,功德及五百余事。幸蒙皇王大惠,潜赐鸿恩,于太平兴国八年(983年)三月七日特降刺额,改仙岩为大云禅院”。金元时期,寺院又遭兵火的毁坏,除大佛殿巍然独存外,寺内建筑大多已坍毁。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对大佛殿进行了修葺,新修了僧房和伽蓝殿,弘治年间(1491——1496年)在后殿内新塑佛、菩萨像。明代的两次重修,基本上恢复了寺院的昔日盛况。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当地的一场暴雨将“殿宇僧舍漂流无存”,唯大佛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开始用5年的时间对寺院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全面修复了寺院,民国九年(1920年)添建了三佛殿,始成现状。寺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中轴线自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大佛殿、三佛殿,前院东西配殿分别为观音和地藏殿,后院东西厢房已毁。

大云院背依重峦叠嶂的龙耳山,前临川流不息的浊漳河,山环水绕,僻静幽深。龙耳山又名双峰山,山体东西向延伸;从山体南北向伸出九条山脊环抱状延伸向一个巨大孤立的山丘,被历代文人墨客会意为“九龙戏珠”。 “九龙戏珠”对大云院的长久保存起到巨大的保护作用:巨大的山体,起到了自然避雷的作用;山前的“珠”在康熙年间发洪水时,起到分流洪水的作用,大云院弥陀殿(大佛殿)正好处于洪峰阴影部分,受到的冲击力最小,才得以使弥陀殿能够完整的保留至今。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全景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云院正立面

大佛殿(即弥陀殿)因供奉阿弥陀佛而得名。大佛殿坐落在高1.3米的青石台基上,当心间设踏道。殿身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檐柱间横向联接用阑额、普柏枋,阑额至角柱不出头。檐柱侧脚、生起显著,使殿身正、侧两面均呈梯形断面,在视觉上和实际抗御外力上均有很强的稳固性。这种在阑额上加施普柏枋,是我国现存木结构建筑中最早的实例。柱头斗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耍头伸出呈批竹昂形,补间斗拱每间一攒,形制与柱头斗拱基本相似。补间斗拱与其他不同之处在于,两次间补间斗拱不在补间开间的中线上,而是略向外移,与转角斗拱连在一起,共同承托屋顶翼角荷载,设计得十分巧妙。殿内使用减柱法,仅在后槽明间设金柱两根,金柱恰在扇面墙两侧,既满足了殿内安设佛像的功能要求,又扩大了礼佛的空间,在功能和使用设计上颇具匠心。此殿也是我国仅存的五处五代时期木结构建筑之一。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正立面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侧立面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屋面仰视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柱头铺作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翼角铺作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明间梁架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大佛殿(弥陀殿)翼角铺作后尾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驼 峰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螭 吻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套 兽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槟 伽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勾头、滴水

殿内东壁和扇面墙两面残存有壁画46平方米,虽略有残损,但标题人物形象尚清晰可辩。这也是迄今所知的我国古代寺观殿堂中唯一保存的五代壁画。

东壁绘《维摩经变》图。所谓经变就是将深奥的佛经理论用形象的图画进行表示的方式。维摩,又称维摩诘意译为“净名”,是与释迦牟尼同时代的人,为毗耶离城富有的居士。他通晓佛法,深明佛教哲理,以居士身份辅助释迦牟尼教化众生。释迦牟尼在毗耶离城庵摩维园中说法时,维摩以称病为由,与释迦牟尼派来探病的文殊菩萨论证佛法的奥妙、义理的深邃和学佛的途径,反复阐明出家住寺不是学佛的惟一途径,觉悟和达到佛教解脱的彼岸主要在于内心的修养。文殊菩萨对维摩所阐述的理论耐心倾听,对他深明佛教理义的大才大智十分崇敬。画面上维摩居于北侧,穿魏晋人士服装,手执拂尘,倚坐在设有帐幔的坐榻上,躯体前倾,下肢半曲半伸,面向前方,开怀畅谈,神色悠然自得。文殊菩萨居于南侧,结跏跌坐,戴花冠,佩璎珞,面相端庄,举止文雅,与维摩形成鲜明的对照。在维摩和文殊菩萨身后有诸菩萨众、天王、神将、罗汉和侍从等,神态不一,皆作倾听状。画面上隅,峰峦环绕,林木丛生,碧波荡漾,祥云萦绕,两位飞天乘云翱翔。双方辩论时幻想的各种奇妙景象,如须弥胜景、天宫阁楼、山石树木、云游菩萨、官贵富豪等显现于画面之中。

整组壁画在绘制技法上承袭了晚唐时期“焦墨薄彩”的风格,线条浓淡分明,转折有序,设色丰富,并在重要部位施以沥粉贴金。画面虽然残损严重,但艺术价值非凡,是十分珍贵的五代遗作。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东山墙壁画全景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壁画局部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壁画局部(飞天)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壁画局部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壁画局部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天王殿(山门)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三佛殿

七宝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所谓“七宝”是净土宗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景。《无量寿经》中描述这里的国土由“自然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琥珀、车渠、玛瑙,合成为地”。这里的树也是七宝合成,神位们穿的衣服也是七宝妙衣,吃饭用的餐具也由七宝作成。自然信奉净土宗的仙师园寂后,安放灵骨舍利的浮屠也就称为“七宝塔”了。

七宝塔,青石雕造,平面八角形,通高约6米。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基座两层,束腰须弥式,下层雕宝装莲花,每面分别雕有麒麟、狮子、飞马,束腰内雕有壸门,内雕载歌载舞的伎乐天,为胡人形象,舞者舞姿优美,伴者栩栩如生,雕造精细。塔身两层,下层正面辟门,门两侧雕有两尊金刚倚剑而立,塔身转角处雕盘龙柱。塔身背面雕假板门,门扇半掩,一比丘推门欲行又止。这种题材在宋金砖雕墓室中常见,称为妇人半掩门,在唐五代石塔中则为首例。塔檐仿木结构雕有瓦垄、椽飞。二层塔身由云形塔座承托,平面方形,上承两层仰莲、覆钵、相轮组成的塔刹。该塔设计精巧,比例适当,雕造精美,且有确切记年,为我国五代石塔中的精品。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七宝塔全景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七宝塔——金刚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七宝塔——伎乐天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七宝塔——飞马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七宝塔——伎乐天

《刺赐大云禅院铭记》碑,青石质,螭首,龟趺。通高四米,其中碑额高一米,身高2.30米,宽1.30米,厚0.40米,刊刻于宋天禧四年(1020)。为大云院现存体量最大,记载内容最多的碑刻,为研究大云院的历史沿革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石碑全景

一般寺庙的龟都是坐北朝南,与寺庙方向相同,而它则坐南向北,并且还是个没头的龟。这是为何呢?这里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相传在寺庙刚建成时,佛祖点化了一只龟到此看守寺院。刚开始的时候,和其它寺庙的龟没什么两样,也是坐北朝南的。一来看管寺院,二来潜身修炼,以便将来能成正果。由于南临浊漳河水,它又生性爱玩水,每天一抬头就会看到奔腾不息的河水,好嘴馋呀,真想到河里喝个痛快,玩个痛快。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由于受了四方香火供养和佛光呵护,渐渐有了灵性,却也动了凡心。每到夜深人静,寺僧睡熟后,它就会趁机溜出去,下河上山,进乡串村到外面四处游逛寻乐。待天亮前再悄悄地返回原地。老这么游山玩水,它渐渐地感到实在是单调乏味。于是就想变变化样,玩点儿新鲜刺激的,结果就打起了村里大姑娘小媳妇的歪主意。每次嬉水都会摇身一变,化作一美男子到村里祸害一通。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久而久之它的行踪就被对面的南龙给发现了。于是南龙在半路上截住它,好言相劝,希望它悬崖勒马,改邪归正。谁知它不耐烦的说:“你做你的神龙,我采我的花,碍你什么事,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南龙一气之下就把它告上了天庭。玉帝就让吕洞宾到凡间了解一下情况,说:“如果正如南龙所言就把它给斩了,若不严重就放它一马,劝其改邪归正。”吕洞宾领旨到民间访问,果如南龙所言。吕洞宾一番苦战将他擒获,正要行刑。龟说道:“我知道自己错了,斩我活该,不过我确实有一事相求,按规矩我该坐北朝南,可是因为南龙告了我状,我恨南龙,永远不想看到它,更不想以一副无头丑相面对它,我想坐南向北”。吕祖满足了它的愿望,才斩了首。之后又托来一块大碑,压在它的背上。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石碑碑座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力 士

长治国保档案(六十四)九龙戏珠——大云院

神 兽

说起大云院的创建,还与本村的唐国公马三保有着一段难解的情缘……

时至五代,马三保虽早已去世,但当时皇上身边有个很有名望的风水先生,还是根据国公爷活着时赞美家乡的顺口溜辗转来到新丰村(今实会村)看风水。一到此地,就感觉如同来到仙境一般,满山遍野青松翠柏,一年四季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叫绝的是云烟笼罩中的九龙戏珠不虚此名,在一个圆形山丘的周围不多不少正好有九条山脉,好像蜿蜒盘旋的九条巨龙,形成270度的弧圈,把这个山丘紧紧抱围起来。远处有巍峨的案山,近处有高大的靠山,南边是奔腾的浊漳河,北边是朝阳的双峰山。他在这里转游了三天三夜,暗暗吃惊,感觉此处不仅和国公爷说的一样美,更主要的是风水好,龙脉旺。便快马加鞭赶回京城面见皇上。

一见皇上,急匆匆说道:“皇上,新丰村(今实会村)的龙耳山风水好极了,背山面水,负阴抱阳,如果不在那里建一寺庙,镇一下脉气的话,恐怕新丰村再出的人物就不是马国公那么大的官了,而要出一个皇上,天下不能有二主,为了您的江山社稷,为了百姓的安宁,快降旨在那里修一寺院吧。”皇上一听若不修寺,会涉及他的江山,便马上降旨在此修寺。寺修成后,由于山中有一仙岩洞,便取名为仙岩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