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大家都很熟悉的天下第一小楷《靈飛經》據說是唐代鍾紹京的大作,此篇所介紹的《轉輪聖王經》其影響和知名度雖不及《靈飛經》,但是它曾長期被指認為唐鍾紹京的作品,它亦被鐫入叢帖中(如清代歙縣鮑漱芳的《安素軒法帖》即收有此經),一度流傳頗廣。《轉輪聖下經》卷,紙本,尺寸為 289.5×23.5釐米,凡一百八十五行,行十七字,曾著錄於吳榮光《辛丑銷夏記》卷一。款署“貞觀廿二年十一月十日。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一部極佳的唐代經書,受到明清書家的厚愛!但爭議也不少

此處所介紹的此處所介紹的《轉輪聖王經》其影響和知名度雖不及《靈飛經》,但是至少有兩點與後者相似:一是它曾長期被指認為唐鍾紹京的作品;二是它亦被鐫入叢帖中(如清代歙縣鮑漱芳的《安素軒法帖》即收有此經),一度流傳頗廣。

鍾紹京,字可大,據說是鍾繇後裔。生活於唐初,過世時年逾八十,時人呼為“小鐘”。新、舊《唐書》均有傳。宋曾鞏的《元豐類稿》日:“紹京字畫妍媚,遒勁有法,誠少與為比。”米芾的《書史》則稱紹京書“筆勢圓勁”。但除了《昇仙太子碑》碑陰有其題記外,後人幾乎難識其廬山真面目。於是,便有好事者或射利之徒將某些寫的較為出色的經生書法說成是鍾紹京之作品。

據啟功先生考證,《靈飛經》被繫於鍾氏名下足始於元袁桷以後的事。而《轉輪聖王經》不知自何時起亦被冠以鍾紹京之名,但是可以肯定,此亦後人臆度之論,不足為憑。

此《轉輪聖下經》卷,紙本,尺寸為 289.5×23.5釐米,凡一百八十五行,行十七字,曾著錄於吳榮光《辛丑銷夏記》卷一。款署“貞觀廿二年十一月十日。用大麻紙七張二 □。銀青光祿大夫行家令臣閻立本”。但細察此款,所謂“銀青光祿大夫行家令臣閻立本” 一句屬於後人所添,不真,蓋字畫商們意欲借閻立本之名以抬高字卷之價耳。另外,卷中屢書唐太宗名諱,“世”字、“民”字皆不缺筆。不過,這一點無損於經卷的真實性、可靠性。因為據啟功先生考證,“避諱缺其點畫,始自高宗之世”(參閱《啟功叢稿·題跋卷》第二百九十五頁)。此作書於“貞觀廿二年十一月十日”,正好處在唐高宗登基並開始避諱之前,因而,其中沒有缺筆也屬自然、正常之事。

此卷前後題跋共有十八處,從中可以看出,欣賞者不乏知名人物,如元代仇遠,明代韓逢禧,清代梁章鉅、張之洞、李文田、吳大澂、趙之謙等。而在元人題跋中有一條曰: “……虎林盛彪……錢塘仇遠、同郡曹良史,至元甲午二月十一日同觀於困學齋。”困學齋屬鮮于樞齋名。雖難以據此認定此物即是鮮于樞的藏品,但至少可以說它曾為鮮丁樞寓目過。

今觀此卷書法,上承陳隋正楷遺風,兼收歐、虞兩家筆韻,超凡脫俗,引人入定。其用筆勻淨遒勁,結體疏密開合適度,允稱初唐寫經之精品,堪與《善見律》、《靈飛經》等媲美。學書者問津於此,必當豁然開朗,收事半功倍之效。

此《轉輪聖王經》經文似未收入《中華大藏經》、《大正藏經》等大型佛藏叢書中,而筆者於佛教典籍絕無研究,因而於句讀過程中頗有勉為其難之感。此釋文中,訛誤在所難免,敬祈讀者諒之,並祈賜教為幸。其影響和知名度雖不及《靈飛經》,但是至少有兩點與後者相似:一是它曾長期被指認為唐鍾紹京的作品;二是它亦被鐫入叢帖中(如清代歙縣鮑漱芳的《安素軒法帖》即收有此經),一度流傳頗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