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我们村以前不叫三家村,叫三塚(zhǒng)村。别看听起来怪怪的,里面可藏着大秘密。”9月9日,记者在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采访时,村民们表示该村的村名大有来头。据村中张氏族人世代相传的族谱《张氏家乘》记载,三村的得名或与周代初期著名的“三监”有关。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三家村的《张氏家乘》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三家村村名的更迭

村民们告诉记者,张姓是三家村的老姓,也是族人最多的姓氏。张家人自明代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入此地,200余年间人才辈出。据张氏族人统计,明清两个朝代张家人共出过2位举人和42位秀才。也正因为如此,张氏族人自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起就开始撰写族谱《张氏家乘》,并延续至今。

《张氏家乘》不仅详细记录了张氏的族史,还收录了《细诗公传》《三村记》和《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这3篇文章。其中不仅有张氏一族的过往,还翔实记述了三家村的渊源和三村村名的来历。

据著于乾隆年间的《三村记》载:“汤西二十五里今名三家村者,在昔一名三嫁村,考之县志则曰三塚,并无三嫁、三家之说……”村民嫌“塚”字不吉利,就用写法相近的“嫁”字代替,三村也就易名为三嫁村。此后不知何时,三嫁村又被村民们简写为三家村。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三塚村得名或源于安葬周初“三监”

“塚就是坟,我们村原先有三座古坟,就在杨家河南岸,并排修在一起。老辈儿人说这仨坟埋葬的是管叔、霍叔、蔡叔,村里人不懂,都叫它们大冢。后来大冢逐渐被开垦,冢上两人多高的土也被开垦的人夷平了。”村中88岁的老人张天和告诉记者,该村得名三塚是因为管叔、霍叔、蔡叔埋葬在这里。他年轻时见过杨家河南岸的这三座坟,每座坟高六七米,直径三四十米。“一般老百姓的坟修不了那么大,可惜的是大冢一点儿没留下。”张天和遗憾地说。

张天和的话在《张氏家乘》中也得到了印证,族谱第一卷第二篇《伯佐首管子三家村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此周管叔、蔡叔、霍叔所死地……故名为三塚村。三叔塚得之于其南李家道……视之有石碑,果三叔墓……”同时文中对管叔、蔡叔、霍叔埋葬于此还有一段描述:“管叔致辟,归葬于此。蔡仲有命,蔡叔释。囚霍叔,幸康叔赦,归居于此,时年九十八而卒,故皆葬李家道。”

《张氏家乘》中记载的管叔、蔡叔、霍叔是何许人?他们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文学爱好者张宗乾分析,张氏族谱中记载的管叔、蔡叔、霍叔应该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周初三监,他们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周公旦互为兄弟。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三监之乱或发生在我市及周边地域

先秦古籍《逸周书·作雒(luò)》载:“武王克殷,乃立王子禄父,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史记·周本纪》正义引《帝王世纪》谓:“自殷都以东为卫,管叔监之;殷都以西为鄘(yōng),蔡叔监之;殷都以北为邶(bèi),霍叔监之。”即周武王灭掉商朝后,将商朝遗民集中在商朝故都朝歌(今淇县)交由商纣王的儿子武庚管理(史称武庚续殷)。为了监视武庚,周武王在朝歌周围设立了卫、、邶三地,让管叔、蔡叔和霍叔来管理,从而监视武庚。这也是管叔、蔡叔、霍叔得名三监的由来。

商朝灭亡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去世。年幼的武王之子姬诵继位,也就是周成王。周公旦把握朝政大权,这令年长于他的管叔极为不服,权力归属权的分歧最终衍变成了战争。

《史记·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记载:“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专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为不利于成王,乃挟武庚以作乱。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这就是周代初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三监之乱。经此一役周王朝稳定了政局,消除了殷商遗民这一不稳定因素,从此奠定了周王朝长达800年的统治。

但史学界对卫、鄘和邶三地的确切地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三地的确切地点依旧成谜。但张宗乾认为,既然“三监”的任务是为了监视、控制朝歌的武庚和殷商遗民,那么卫、鄘和邶应该就处于朝歌附近,并呈包围之势。

鹤壁山城区石林镇三家村张氏族谱或揭开这桩历史谜案


从《诗经》中找寻卫、和邶的踪迹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为《诗经》作笺,这是研究诗经的重要典籍。郑玄就曾考证邶、鄘、卫的位置在“殷纣畿内千里之地。”即邶、鄘、卫在商代都城中心区域方圆千里的地域范围。

唐代经学大师孔颖达在其所著《五经正义》中对郑玄的推断解释:“自纣城而北曰邶,南曰鄘,东曰卫。卫在汲郡朝歌县,时康叔正封于卫。其末子孙稍并兼彼二国,混其地而名之。作者各有所伤,从其本国而异之,故有邶、鄘、卫之诗。”也就是说,纣城(朝歌)以北是邶,以南是,以东是卫。卫地确切地点在汲郡(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后来康叔的封地也在此处,被称为卫国,后世人经常将卫地、卫国混淆,郑玄考究的卫实际上是卫地。

张宗乾认为,卫、鄘、邶三地的确切地点虽然目前难以确定,却能从一些古代典籍中找寻到它们的影子,或许我们如今所生活的鹤壁正是卫、鄘、邶三地的先民们赖以生存的故土。

“诗经中有《邶风》《鄘风》和《卫风》,有趣的是,它们中有不少涉及淇水(今淇河)的篇章。”张宗乾告诉记者,如《邶风·泉水》中的:“毖彼泉水,亦流于淇”;《鄘风·桑中》中的:“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卫风·淇奥》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等。

此外,《邶风》《鄘风》和《卫风》中还有不少地名如今就在我市境内,如《鄘风·桑中》提到的沬(mèi)邑(今淇县)。《邶风·泉水》中提到的肥泉(今在淇县,据《诗地理考》宋代王应麟考证,并非山城区鹿楼乡肥泉村)等。

或许正因三监之地与如今的鹤壁并不遥远,地域上才有很大程度的重合,张家村的《张氏家乘》中“三叔归葬于此”也才显得符合情理。

张宗乾介绍:“历史上对三监之乱有非常翔实的记载,却没有确凿的证据、资料说明管叔、蔡叔、霍叔埋葬于何处。虽然《张氏家乘》只是一本源于清代的族谱,但将管叔、蔡叔、霍叔埋葬于三家村的事情讲得清清楚楚。”

真实的历史或许早已湮灭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但在没有出现确凿的证据前,我们有理由相信三家村或许就是管叔、蔡叔、霍叔的安葬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