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家裡搞大清理,老媽挑了幾雙已經不穿但是尚不太顯舊的鞋子,讓我給同鎮的一家特困戶送過去。

這家特困戶,我們叫他劉叔,年紀比我老爸還小上幾歲。

聽說劉叔年輕的時候也曾和老爸一起務工,但是基本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狀態。但凡手裡有錢了,便會覺得累了,需要休息幾天,錢花完了,力氣又上來了,再去賺錢。

後來娶了劉嬸,劉嬸基本不工作,不是嫌太髒,就是嫌太累。兩個人過的無比逍遙,當然,也無比貧困。

劉嬸生了三個孩子,三個孩子都沒有上過初中,他們是典型的讀書無用論,與其花漫長的時間去上學,不如早早進入社會賺錢來的更加實惠。

老爸說,孩子小的時候,劉叔常常到處借錢,借錢時無一例外要講述下現在養孩子如何艱難。但是到最後,都會嘆氣道:等孩子長大,可以出去賺錢了,日子就好過了。

劉叔的三個孩子和我們一起長大,如劉叔所願,三個孩子都是早早輟學在家,然後十五六歲就出門打工。

但是,三個孩子在外打工,並沒有改變他們家庭貧困的狀況。三個孩子就像複製了劉叔的人生,今天在廣東,明天在浙江,然後突然某一天,人已經到了上海,貌似永遠沒有適合他們的工作。而手中,永遠在缺錢,甚至因為沒有路費,兩三年都不肯回家一次。

偶爾回家碰到他們,無一不在抱怨,錢不好賺,工作不好找,生活不好過。

兒子沒有多餘的錢去贍養父母,自顧尚且不暇,劉叔雖然身體欠佳,仍然需要自力更生,但是常常不能保證能豐衣足食。所以鎮上的人家有多餘的鞋子,不穿的衣服,常常會送些給他們。

我已經記不起劉叔年輕的樣子,但是看到他的兒子,我覺得,他年輕的時候,不過也是這個樣子。而若干年後,劉叔的兒子,也不過就是他現在這個樣子。

中國的孩子,在從小的時候,就被寄予無限厚望。在他們父母眼中,他們必定可以超越父母。然而走到最後,除了時代賦予他們的進步,他們並未如期望那般超越,反而常常是將父母的人生重複了一次而已。

因為父母曾經走過的路,孩子從小耳濡目染,深入心中,已經無比熟悉,他可以毫不費力的再走一遍,不必費盡心思去開拓新的路線。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孩子的婚姻關係,也暗藏著父母關係的影子。

一女同事已為人母,卻還常常接到母親哭訴的電話,因為父母又在家吵架,甚至打架,委屈的母親往往選擇和女兒電話訴苦。年近六十歲的老人,卻像兩個小孩,一言不合就開戰,完全沒有年邁夫妻的相濡以沫。

同事說,她深深記得小時候每次父母吵架時她的小心翼翼,甚至畏畏縮縮的生活,唯恐一不小心,父母的戰火就燒到她身上了。

打架失敗的母親坐在門口大聲哭泣恨不能博取全村人同情的樣子常常讓她無顏面對小夥伴們。

他們似乎從來不明白,什麼叫做理性溝通。

長大後,她致力於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讀書,大學畢業遠遠離開家鄉工作,選擇了一個脾氣較好的老公。因為她覺得,父親的火爆脾氣是家庭不和睦的根本原因。

可是即使如此,她的家庭生活仍然戰火連綿。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有次大家一起聚餐,就餐中這位同事老公夾了塊魚肉,小心的將刺去掉餵給孩子,未想到還是有漏掉一根刺,卡住了六歲孩子的喉嚨。

孩子大哭,然後同事開始大怒,責備不該給孩子吃魚,然後延伸到責備老公平時不照顧孩子,不是個合格的父親。

我們被同事大怒驚住,其實平時工作時,她尚屬於寡言少語的人,不想一根魚刺爆發出如此大的怒火。

其他同事趕緊勸說,讓他們趕緊帶孩子去醫院取刺。

走出飯店門口的時候,同事還在繼續責罵老公。而她老公,看起來已經從開始的內疚變為隱忍直到憤怒。而孩子,一直大哭不止,不知道是喉嚨疼,還是受到媽媽爭吵的驚嚇。估計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又是一場家庭戰爭。

看到這一幕,再想想她平時抱怨她父母吵架的情形,何其相似。

一樣不能理性溝通,一樣的找不準解決問題的方向。

後來談起此事,同事說,事後想想,這樣的確不對,但是當時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貌似每次事情發生時,她的第一反應,正如當初父母面對事情的第一反應,毫無理智而言,毫無對事論事的章法。她敏感而執拗,常常

同事說,我不想我的家庭像我父母那樣,可是卻發現,我越來越像我媽媽,我的家庭越來越不溫馨。

唯一不同的是,她父親脾氣火爆,會大吵,而她老公,只會選擇冷處理,不解釋,不理睬。

她自己的生活,就像一面鏡子,反應著當時父母的關係。

原生家庭給了她深深的烙印,同時,她也在深深烙印著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孩子。

東漢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對“教育”的解釋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最重要的教育,是自己“上所施”,讓孩子“下所效”,父母做榜樣,讓孩子去效仿。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現在教育已經越來越重視孩子和家長之間的互動,越來越強調父母對孩子的影響。

鄰居家的小孩已經上中學,每個班老師都會組建一個微信群,常常會在裡面提起學校活動,班級作業等事項。

有次老師在微信群裡,特別提到孩子每天完成作業後,大人務必幫忙確認並簽字。

老師說,很多作業涉及到朗誦課文,讀單詞抑或看某課外書等內容,老師無法通過字面作業來確認學生是否完成學習。

當家長都回答“好的”或“收到”時,突然有個家長回了句“檢查作業都要家長來,要老師做什麼?”。

該家長言辭綽綽:我交了學費,孩子就該老師教育好,家長沒有責任和義務檢查孩子作業,這是老師在逃避責任的一種表現。

所幸,這位家長遭到其他家長一致反擊,以各自的立場告訴這個媽媽,孩子的學習,父母必須負起責任。

鄰居說,孩子的老師,也許年年都會換,唯有父母,這輩子都無法換。父母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老師。

鄰居喜歡讀書,房子雖然不大,但是仍闢出一個書房。晚上沒有外出的時候,全家人總是安靜的坐在家裡看書,連四歲的小孩子,都會抱著本書讓媽媽講故事。

女兒也常常在書房看書忘記時間,而這一切,父母都沒有刻意而教,因為父母喜歡,所以孩子喜歡。讀書,對女兒而言,是一件愉悅的時候,是最好的消遣方式。

相識多年,從未聽到過他們用很大聲音去溝通,貌似永遠是和風細雨,滋潤著整個家。

即便父母非常寵愛孩子,但是當父母忙時,十四歲的女兒就會幫忙做飯洗碗,照顧弟弟吃飯洗澡,陪著弟弟看書,女兒身上已經有媽媽的影子。

父母是孩子長久的老師,當孩子長大後回憶起,不記得父母教過自己哪道數學題,也不記得父母是否輔導過自己作文,但是他們確實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長久的老師,不能點石成金,卻是一段春風化雨的滋養,深入骨髓。

有人說,孩子成不成器,完全要看投胎的運氣。雖說話有些絕對,但是不無道理。

現在教育所謂的拼爹,拼的就是父母的觀念,父母的處事方式。

對學習毫不在意的父母,很難培養一個愛學習的孩子;需要靠吵架解決問題的父母,很難有個平心靜氣解決問題的孩子;與其辛辛苦苦要求孩子,不如從自己開始做起。

因為你今天走過的路,也許就是孩子明天要走的路。

有一種命運,就是重複父母走過的路

作者簡介:開心貓阿杜,富書專欄作者,白天上班,晚上碼字,喜歡旅遊。希望用自己的文字,記錄自己所感所想,分享自己所聞所見。生活有太多美好,希望我可以用文字珍藏。本文出自趣頭條作者爸媽精讀(ID:bmnfrc),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