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文/李新彦 屈维英 李忠诚 摄影:李新彦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老记甘南游通讯摄影作品选之三:甘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

前不久,我们几位老记者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采风,所到之处,天蓝水碧,花香鸟语,满目生机,疑是误入锦绣江南;全域旅游,全民参与,视野之内无垃圾,整洁干净,游人如织,确信这里是梵天净土;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民风淳朴,新潮扑面,现代文明破窗而入,深入藏民骨髓的敬畏自然、崇拜山水的古朴生态理念魅力无穷。

人努力,天帮忙,事业成。经过几天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如今的甘南之所以颜值高,内在气质佳,正是州委、州政府带领全州各族群众顺乎天时、顺应民心艰苦奋斗,综合治理草原生态环境的结果。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最重要的天然生态安全屏障,4.5万平方千米的甘南州,是中国主要牧区之一。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无工农业污染、病原菌极少、高原野生名贵药用植物丰富等特点。长期以来,由于过度放牧、草原鼠害等原因,草地曾一度出现大面积严重退化、沙化和盐渍化,部分草原蜕变为裸地。

据州委、州政府机关几位有关同志介绍:近几年来,甘南州委、州政府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推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以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定位、思考和推进,全力抓好重大决策部署与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严格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制定出台《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试行)〉的实施意见》《甘南州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办法》等相关政策性文件,实行目标管理,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责任机制,先后编制完成《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甘南州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实施规划》等中长期规划方案15个,为积极争取生态环保项目、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描绘了发展蓝图、奠定了坚实基础。近3年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对环保工作作出批示210多件次,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县市、部门和企业及时进行约谈提醒。同时,州人大、州政协将环境保护列入立法、询问、调研、视察的重点内容,每年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和专项检查,州人大常委会颁布实施的《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出台的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之一。

坚持保护优先,筑牢生态屏障

甘南州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努力落实该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甘南州青藏高原绿色现代化先行示范区规划和“两江一水”区域综合治理规划,加快推进甘南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建设,促进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全州生态环境整体面貌稳步提升。加大“天保工程”实施力度,扩大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管护天然林643万亩、公益林290万亩,森林抚育5.7万亩,每年义务植树200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3.4%。全面落实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大力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划定禁牧区887万亩、草畜平衡区2855万亩,核减超载牲畜179万个羊单位。仅2017年就核减超载牲畜42.55万个羊单位,牲畜超载率由2016年末的15.2%下降到2017年末的7.58%,下降了7.62个百分点。全力实施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与建设项目,1.45万户游牧民实现定居,1350万亩草原鼠害、135.4万亩沙化草场和黑土滩、125平方千米小流域得到有效治理。2013年以来,全州累计落实生态转移支付资金21亿元,60%用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这些强有力的举措,保护了藏区的绿水青山。

狠抓污染防治,提升环境质量

甘南州坚持把重点领域环境整治作为主攻点,全力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2013年以来全州共投资3.07亿元,实施污染防治项目253个,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额完成甘肃省下达的减排任务,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全面落实燃煤锅炉改造治理等6项重点任务清单,近5年全州共淘汰整治燃煤小锅炉312台882蒸吨,县市建成区各类施工场地“六个百分百”抑尘措施抽查合格率达到95%,576家餐饮业单位中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90%,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率达到92%,2017年合作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排名全省第一,圆满完成“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终期考核目标任务。水污染防治方面,推进建立“河长制”,严格执行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任务销号预警通报制度,深入推进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划定11个县级、112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实施71个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项目,完成18座加油站70个双层罐改造任务,新增污水管网256千米,全州10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和123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城市建成区保持无黑臭水体,全州水污染防治工作顺利通过甘肃省2017年度“水十条”考核。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全面梳理排查全州土壤污染状况,积极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完成68个详查单元划分和868个详查点位布设工作,深入实施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聚焦绿色发展,推动经济转型

甘南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融入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调结构、优布局、转方式,真正把属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还给大自然、把属于老百姓的生态红利交给老百姓、把属于下一代的宝贵财富留给下一代。精心培育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农牧、商贸物流、生物制药、绿色能源、碳汇产业等六大绿色产业为主的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单位能耗,全力打造区域绿色经济增长极。大力实施现代农牧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牦牛、藏羊、奶牛繁育、育肥、特色养殖“五大畜牧业产业带”,建设优质饲草、藏中药材、优质青稞、杂交油菜、高原夏菜“五大种植业产业带”,广泛推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农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开发认证,加快构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多业新格局,着力打造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和“中国牦牛乳都”。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深度融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建设和“黄河上游大草原”“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圈,全力打响宗教文化、民俗风情、高原生态、红色旅游四大主题旅游品牌,旅游产业持续呈现“井喷式”增长。

注重生态惠民,增进民生福祉

甘南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延续发展各族群众“崇尚自然、向往绿色、敬畏生态”的真挚情怀,激活放大甘南人朴素的“生态基因”和“生态自觉”,争取落实国家生态补偿政策,加快河流、湿地、森林、草地等生态资源向绿色资本转化,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充分享受绿色GDP带来的“生态红利”,有效改善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面向党政干部、农牧民群众、中小学生四个不同层次编制《甘南州生态文明教育读本》,大力开展“绿色出行、低碳生活、健康人生、廉洁社会”主题实践活动,全州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践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积极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反对舌尖上的浪费、手头上的浪费、脚步上的浪费、习惯上的浪费等不良现象,努力争做甘南形象的塑造者、绿色文明的引领者、低碳环保的推动者、健康人生的实践者、廉洁环境的构建者。深入推进“禁塑”运动,一次性塑料用具基本退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自觉使用环保制品的良好习惯蔚然成风,屡禁不止的“白色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2013年以来全州现场执法检查企业3685家(次),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385份、行政处罚决定书281份,共处罚金1363万元,受理各类环境信访案件298件、办结率为100%,各族群众的生态获得感和环境幸福感得到持续提升。

突出生态宜居,共建美丽家园

该州立足甘南生态优势,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实践,以自然村为单元,以交通主干道和旅游大景区为坐标,融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旅游专业村、脱贫致富村的目标要求,涵盖农牧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承载脱贫功能、发展功能、生态功能和文明功能,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十三五”期间计划建设1500个。目前,全州累计投入资金83.6亿元,建成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703个,已成为镶嵌在全州旅游环线上的“珍珠玛瑙”和闪耀在雪域高原上的“漫天群星”,为广大农牧民群众架起了脱贫致富的“畅通桥”、开辟了圆梦小康的“新天地”。

力推环境革命,实现绿色崛起

以前,虽然顶着“九色香巴拉”的光环,但“只顾温饱、不顾面貌”的习惯,一度使甘南这片美丽的山水黯然失色。草原上、道路旁、河道中、水沟里到处是垃圾,大街小巷、房前屋后、村里村外的污垢日积月累,农牧民“人畜混居”的积习根深蒂固,城乡接合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久拖不决……

2015年,在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录后,甘南州自加压力,为这个创建目标加了3个字:无垃圾,自定了“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的目标。

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在甘南州4.5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上破题。2015年以来,干部带头,分片包干,定期实行义务劳动,全州公务员和民众一起打扫公路、草原和街道。新建城乡垃圾填埋点1100多处,清运城乡垃圾48.6万吨,探索出“全域无垃圾”的生态治理经验。从打扫卫生开始的“面子工程”,逐渐成为甘南州各族人民发自内心的“生态信仰”和“环保自觉”。

甘南州综合运用宣传、组织、统战和经济、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在全州上下开展的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整治”,解决了“脏乱差”问题,改变了“慵懒散”现象,弘扬了“真善美”,提振了“精气神”,革新了甘南藏区的整体形象和气质内涵,革除了各族各界的落后思想和保守心理,描绘了一幅幅“城市赏心悦目、乡村美丽整洁、景区魅力无穷、道路通畅干净、河流清澈灵动”的和谐画卷。在4.5万平方千米绿水青山大草原成功实现“全域无垃圾”阶段性目标的基础上,加快构建“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绿色低碳的生活环境、生机盎然的健康环境、幸福和谐的小康环境、活力迸发的改革环境、昂扬向上的发展环境、精彩纷呈的旅游环境、文明进步的开放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风清气正的廉洁环境”,持续释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在维护社会稳定、推动转型发展、促进改革开放、构建小康社会和传承生态信仰、保护生态植被、培育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崛起等方面的裂变效应,树立了“闻名全省、领先藏区、享誉全国”的靓丽品牌。甘南州相继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被美国最具权威的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时尚旅游》评为“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被联合国人居环境发展促进会、世界华人联合会评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目的地”。 “九色甘南香巴拉”确实是一片神秘、纯净而神奇的世界,是文人墨客笔下的世外桃源和摄影家向往的天堂,是人们触摸历史、品味文化、游历山水、感受风情的旅游胜地。

厚重的藏文化气息、优美的城市环境、良好的社会风气、高素质的市民、高效的政务环境……一个个城市文明的剪影,被镌刻在甘南发展的记忆中。文明,已成为甘南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优势。宜居,已成为甘南藏区最鲜明标识和最靓丽名片。绿色追求带给甘南州的是绿色收益。据不完全统计,甘南州仅旅游一项,2017年,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5.6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1.5亿元,比2014年的501.2万人次、22.58亿元,分别增长120.59%和128.0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