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 刘鹤

自去年当选政治局委员后,主管经济/金融/科技/工业的刘鹤公开完整的讲话披露并不多见,8月15日北京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在谈及当前科技变革重要之领域——工业机器人时,刘鹤副总理再次展现了他经济学家的视角。

刘鹤指出,机器人是当前科技变革的最重要领域之一,将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当今世界,在人口和社会结构变化、由“科”到“技”变革加快、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新增长点的背景下,机器人发展受到广泛重视。近年来,机器人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储备已具备相当条件,接近实现突破的拐点,带动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协作更为密切,机器人领域的“巴斯德象限”特征明显。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中国科学家论坛主席 京WORK—北京码头智库创始人 陈贵 解读巴斯德象限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在这里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由普林斯顿大学 Donald Stokes教授提出,Stokes列举了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美国曼哈顿计划(Manhattan Project——美国二战期间研制第一颗原子弹的计划)的例子,说明科研过程中的认识世界和知识应用的目的是可以并存的。

Stokes认为,纯基础研究(玻尔象限)与纯应用研究(爱迪生象限)是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的,而带有应用目的的基础研究(巴斯德象限)是连接上述两个轨道的枢纽。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巴斯德象限”以19世纪著名科学家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的名字命名,他1822年出生于法国东尔城,毕业于巴黎大学,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爱国化学家。

他研究了微生物的类型、习性、营养、繁殖、作用等,把微生物的研究从主要研究微生物的形态转移到研究微生物的生理途径上来,从而奠定了工业微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并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美国学者麦克·哈特所著的《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巴斯德名列第12位,可见其在人类历史上巨大的影响力。其发明的巴氏消毒法直至现在仍被应用。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路易斯·巴斯德主要关注食品安全等实际问题,然而,在他努力试图从牛奶中去除有害细菌时,他也同时洞见了现代生物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细菌会导致特定的疾病。“巴斯德象限”寻求对科学问题的基本理解,同时也对社会有直接的应用价值。路易斯·巴斯德这种由科学驱动的调查并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研究被认为是这类方法的例证,它弥补了“基础”和“应用”研究之间的差距。

简而言之,在科学研究中,有相当高的比例可以促进可用的实际进展。纵使大多数联系是间接的,但要相信基础研究与最终的实际应用之间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巧妙联系。同时,与应用最直接相关的科学发现也对科学本身产生了意义非凡的影响。

拓展介绍

科普|副总理提到的“巴斯德象限”是啥?

巴氏消毒

巴氏灭菌法,也称巴氏消毒法(法语:Pasteurisation),是法国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于1862年发明的消毒方法。该方法主要用于牛奶上,杀灭牛奶里含有的病菌。

巴氏灭菌法产生来源于巴斯德解决啤酒变酸问题的努力,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常常被广义地用于定义需要杀死各种病原菌的热处理方法。

巴氏消毒法经后人改进,用于彻底杀灭啤酒、酒、牛奶、血清蛋白等液体中病原体的方法,也是现世界通用的一种牛奶消毒法。

消毒原理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菌繁殖越慢;温度越高,繁殖越快。但温度太高,细菌就会死亡。不同的细菌有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和耐热、耐冷能力。巴氏消毒其实就是利用病原体不是很耐热的特点,用适当的温度和保温时间处理,将其全部杀灭。但经巴氏消毒后,仍保存小部分无害或有益、较耐热的细菌或细菌芽孢,因此巴氏消毒牛奶要在4℃左右的温度下保存,且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消毒方法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巴氏消毒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将牛奶加热到62-65℃,保持30分钟。这种方法目前在广东较少使用。采用这一方法,可杀死牛奶中各种生长型致病菌,灭菌效率可达97.3%-99.9%,经消毒后残留的只是部分嗜热菌及耐热性菌以及芽孢等,但这些细菌占多数的是乳酸菌,乳酸菌不但对人无害反而有益健康。第二种方法将牛奶加热到75-90℃,保温15-16秒,其杀菌时间更短,工作效率更高。但杀菌的基本原则是,能将病原菌杀死即可,温度太高反而会有较多的营养损失。注意,巴氏消毒法并不能杀死结核杆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