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上海在区域发展中应发挥"龙头"作用,要求上海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重大战略,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今年19大提出:“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高层要求,上海自贸试验区要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再次强调其重要地位,此次总体规划获批,上海自贸区发展必将如虎添翼。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2.逐步形成“一主、两轴、四翼,多廊、多核、多圈”的空间结构和“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的城乡体系。


空间结构

“一主、两轴、四翼”,是指以中心城为主体,沿黄浦江、延安路-世纪大道两条发展轴引导核心功能集聚,以宝山、虹桥、闵行、川沙四区支撑主城区扩容,打造全球城市核心区。

“多廊、多核、多圈”,是指基于区域开放格局强化沿江、沿湾、沪宁、沪湖等重点发展廊道,形成具有同城效应的大都市圈。


城乡关系

主城:原先的主城区仅包含外环以内,但2035规划加入了宝山绕城高速以南,浦东川沙,闵行莘庄和虹桥核心区!

新城:包括嘉定、松江、青浦、南桥和南汇,地位仅次于主城区。

新市镇:核心镇,崇明城桥和金山滨海,规划能级次于新城,功能是辅助新城带动辐射周边乡镇。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3. 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1+6”上海大都市圈范围确定:上海、苏州、无锡、宁波、嘉兴、南通、舟山。从“上海”到“长三角城市群中的上海”,规划从长江三角洲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充分发挥上海中心城市作用,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分工协作,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4. 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本次规划对上海的城市性质描述为“卓越的全球城市”,自此,“全球城市”的表述首次写入上海的总体规划。目前国际上形成一定共识的“全球城市”只有4个,分别是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瞄准全球城市定位是上海的城市目标愿景,旨在抢占全球城市链上的制高点。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1.开门做规划

本次规划以更民主、务实和开放的态度将国家战略与人民意愿、上海实际结合在一起,有意识地加强了公众参与环节。为此专门搭建了官方网站,还特地制作了图文并茂的通俗版本,文案大气谦和、画风感性柔美。总之,诚意满满,希望社会公众都来看个热闹。规划虽然是个专业的事情,但姿态上至少要传递出一个“开门做规划”的意思。这一次,上海比很多城市都做得好。

2.城市功能扩展

在过去的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基础上再加两个功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相比而言,北京的功能定位中没有提到经济与金融中心,广州的功能定位中没有提到金融中心。深圳从来没有高调提及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两个功能,一直只强调“科技创新中心”这个功能。自此,上海成为中国城市中功能最为完备的一个。

3.提出“中央活动区”

一直以来,中国城市流行的概念叫做中央商务区(CBD),但这种“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已经过时了。现在,很多规划理论更倾向于认为城市本身是一个生态系统,不可能像机器那样实现精准的功能分区,城市规划应该尊重城市本身的多元性、生态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相比“中央商务区”,“中央活动区”在内涵上更丰富、在理念上更先进,它不仅涵盖商务的元素,文化的、生活的、商业的各种元素都会涵盖在内。


上海将变身“大上海”!


4.设立了“小目标”


到2035年,上海将: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主城区功能等级,完善新城综合功能,促进新市镇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节水型城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创造优良人居环境,构建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服务圈,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强化对历史城区风貌格局的整体保护,加强对重要地段建筑高度、体量和样式的规划引导和控制;

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按照绿色循环低碳的理念规划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坚持公共交通优先战略;

健全城市管理体制,更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提升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来源:中政智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