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见钟情源于脸,一见如故源于……?

红楼梦中,贾宝玉初识林黛玉便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总会有些人,初次相识,便会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如果说一见钟情或许是源于脸,那么一件如故却似一种感觉,一种情绪,甚至是一种不知不觉中的潜意识唤醒。

一见钟情源于脸,一见如故源于……?

那么,我们为什么有时会对陌生人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首先,可能是源于你“记忆中的它”。

任何的“一见如故”,都需要一个刺激物,这种刺激物则来源于潜意识铭刻,铭刻的内容和我们的原生家庭或童年经历有关,也即是说,这种刺激物很早之前就已经深深的埋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了。

先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小鸭子生下来以后第一眼看到谁,就会把谁当成妈妈,这种行为在我们人类当中也有类似的,我们五岁到八岁的童年时间里所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人生发展非常的重要。

哪怕这些事情你现在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他们依然在潜意识里面发挥著作用。

因此,我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喜怒哀乐这些情绪几乎都来自于我们早年生活中我们从父母,童年伙伴等亲密的陪伴中得到的回应。

这种铭刻会慢慢的嵌入到潜意识当中,比如你喜欢你妈妈微笑时的酒窝,你爸爸笑起来的时候鼻子会抖动等等。

这些的铭刻平时藏在潜意识当中,但是如果某一个时刻,有一个人触动了这些印刻,那么我们就会有“眼前分明外来客,心理却似旧时友”的感觉了。

一见钟情源于脸,一见如故源于……?

另外,这种熟悉的感觉,可能来源于“镜子中的自己”。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人际相处之中,尤其是初识阶段,彼此之间的相似性会带给我们更多的安全感。

共同的兴趣爱好,相同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相似的人生经历等等,都会让我们与对方产生更加更加亲密的联结。

一见钟情源于脸,一见如故源于……?

那么我们如何在日常的人际关系相处当中快速的战胜陌生感呢?

如果条件允许,那么在初次相识之前,可以先行了解一下对方,然后投其所好。

比如,在交谈中可以多说一些对方家乡特有的词汇,如果她是北方人,你说钢镚就比硬币对她来说更加的亲切,如果她是南方人,那么就尽量少说咸豆腐脑和五仁月饼吧。无意中交谈的时候谈到相同的的兴趣爱好会更容易让对方产生似曾相识的好感。

但是,如果你对对方了解的不够怎么办呢?

那么你可以用一个小技巧,就是“回声”技术,专注的倾听并且适当重复对方常用的一些词汇。

这个类似鹦鹉学舌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塑造较好的倾听氛围,另外也可以尽快的让对方产生一见如故的亲切感。

一见钟情源于脸,一见如故源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