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智商測試科學嗎?家長不要太過看重測試結果,後期教育更重要

兒童智商測試科學嗎?隨著近幾年的各種智商、情商、財商等測試的興起,許多寶媽奶爸們也開始關注自己寶寶的智商測試。特別是一些年輕的父母們,對這些測試深信不疑,想要讓寶寶通過智商測試來規劃以後寶寶的成長路線。

根據多年的數據統計,在我國智力超群和智力滯後的兒童,總共之佔了很少一部分,九成的兒童的智力都屬於正常範圍。智商的概念,在心理學用“智力商數”,即我們常常聽到的英文“IQ”來表示,其算法是“心理年齡/實際年齡x100”。通常的標準是,IQ在900-110為正常水平,在110-140的智力優秀,超過140的則可以算是天才級別了,而在70-90之間算有些愚笨,低於70的寶寶則算是低能兒了。

兒童智商測試科學嗎?家長不要太過看重測試結果,後期教育更重要

那麼,智商的測試,主要和哪些內容有關呢?目前心理學上,認為智力主要有短期記憶力、推理能力和語言能力3種因素構成。當然,實際上智力的內容要遠超這幾項,要綜合考慮各方面能力,比如大動作、精細運動、認知、情緒波動、音樂、空間、人際關係等等。目前的所謂各種專業的智商測試機構,是不可能把這些全部都測試出來的,測試的結果,只能算是當時那個測試時間點的智力值參考信息罷了。

嬰幼兒的智力測試,並不是直接用機器掃描就一目瞭然,通常是需要寶寶回答問題、配合做任務。不同的寶寶智力發育的快慢不同,情緒控制能力不同,喜歡的東西也不同,在進行所謂的智力測試時,比如拿個玩具給寶寶看他的反應,你很難判斷他不玩的時候是因為不想玩還是不會玩或者不感興趣。所以,嬰幼兒在進行智力智商測試時,會受到很多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家長們不能因為智力測試而給孩子定性。

兒童智商測試科學嗎?家長不要太過看重測試結果,後期教育更重要

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對於孩子的智商測試相當普遍,可能是他們更看重孩子們的“先天智力”因素,在我國則更看重“後天努力”。美國的兒科醫學會,通常會建議家長們在寶寶3歲後進行多次的智商測試,測試時,通過語言能力、記憶力、認知水平等多方面內容來判定

作為家長們,帶孩子去做智商測試是好是壞呢?小智認為,最好不要。國外一有名的心理學家曾做過智力評測,選取多名學生,隨意分成2組,然後指出一組是智力好的,一組是智力差的。半年之後,發現被隨意點名是智力好的那組果然智力好起來,做事效率質量也好,另一組被點名智力差的則真差了!這個測試同時也說明,他人的主觀意思,比如父母們對孩子的主觀期望,會對孩子的智力發育產生重大影響。

兒童智商測試科學嗎?家長不要太過看重測試結果,後期教育更重要

智商測試只是一個參考標準,父母們不要過度的按照這個標準來評判寶寶的智力。每個人的智力發育都有著差異性,外界的影響也很大。父母們要做的,就是發現寶寶的優勢,合理的引導和開發,那麼你的寶寶將會發展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