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常見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有的父母想讓孩子勤儉節約,經常跟孩子哭窮,但最後孩子形成了“貧窮意識”,註定一輩子窮困;有的父母傾己所能地想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孩子,但卻滋生了孩子的“享樂意識”,社會又多出來個啃老族、白眼狼。

普通人家的生活已然如此坎坷,如果養孩子再陷入這兩個極端,不僅孩子窮一輩子,父母的晚年生活也會大打折扣。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常見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一個極端:陷入“太貴效應”,經常跟孩子攤牌哭窮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父母說上100遍,孩子的一生都會在貧窮的意識中無法逃脫——這就是著名的“太貴效應”。

這句父母不可以說100遍的話就是:“這個太貴了,咱們買不起!”

同樣來自普通家庭,兩個人卻擁有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大學時有一位同學,就是在“太貴效應”下長大的,她的爸媽從不給孩子買價格貴的東西,導致她把貧窮當成美德。

雖然成績很好,每年都能拿到八千塊的國家獎學金,卻捨不得多買一點東西。考研究生的時候,她為了省下買真題的兩三百塊錢,花了兩個月時間在圖書館裡找資料。

考研結束,她的成績在邊緣上,只能等調劑通知下來。

按說,在這種時候,你得一刻不停地盯著電腦,刷新頁面,等待消息。可她沒有電腦,很不方便。

那一天,學校出了調劑的信息。消息是下午兩點出的,讓四點之前就得把回覆發過去,也就是說你必須在兩個小時之內完成。

我給她打電話,她說她在自習室,沒有看到。等她報名時名額已滿,就算分數再高也不行了。

她哭得昏天暗地,埋怨學校給的時間太短,卻沒有想過:在那個關鍵的節點,時間比金錢重要得多

事後,我問她,怎麼不買個電腦呢?有個智能手機刷刷信息也好啊。她說“爸媽從小就跟我說,太貴的東西,買不起,買了浪費錢”,轉身就把八千塊獎學金存了定期。

其實,她只要多花兩百塊錢買幾套真題,就能多考幾分,不必等調劑。或者買個手機隨時刷新消息,就不會錯過調劑信息。

我們通常評價這種人就是“窮怕了”。

因為窮過,所以做什麼事情都是先考慮錢的問題。殊不知,越是先考慮錢,越是喪失了賺更多錢的機會。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常見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我還有另一個同學,同樣也來自普通家庭,卻並不把錢看得很重,而是敢於投資自己

那一年,他決定考北京電影學院,就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去北影上了很貴的輔導班,坐火車來往於學校和北京十幾次,然後一次考中。

現在,他寫一篇影評的稿費至少一千多。很多人說向北影、中戲這種學校得是富家子弟才能上的,但是我這個窮得很徹底的好朋友,一點都不畏懼,硬是憑藉一己之力,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

貧窮不可怕,貧窮的意識才最可怕。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窮,把錢看得重,把自己沉浸在貧窮意識裡,會導致一系列惡果。

貧窮意識可能給孩子性格帶來負面的影響

比如自卑,內向,孤獨。他可能這麼想:我買不起,他們買的起,我不如他們,我們不是一類人,從而把自己孤立起來。

貧窮意識帶來偏激的仇富

貧窮的思維容易讓人的目光傾斜,用不平衡的視角看待世界。這樣的孩子難免偏激,對富人憎恨,對社會和他人不友好,也對自己認識不清,要不自暴自棄,要不自我膨脹,影響孩子將來的發展。

貧窮意識使人喪失氣質和品味

從小被灌輸貧窮思維的孩子即使有了錢,見到昂貴的就購買,也沒有認真嚴肅地評估產品的價值。有時,甚至購買的昂貴的產品所值何處都不知道,比如擁有LV包的人卻不知道LV的核心價值取向。說白了,就是傳說中的暴發戶。

貧窮意識6歲前就形成了。一旦形成就再也無法擺脫,或者難以擺脫了。為人父母的你,回想一下,自己6歲前,聽到過多少次貧窮意識的語言?自己孩子6歲前,你是否給他灌輸過這句話?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常見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另一個極端:負罪心理,隱瞞家庭財務狀況,滿足孩子各種物質需求

與哭窮父母相反的是另一類父母。他們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把全世界所有的好東西都給孩子。

孩子們心安理得享受著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體貼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還滋生了很多虛榮、懶惰、不學無術的壞毛病。

在中國當下的社會中,許多工薪階層,收入並不高的家庭,把自己的孩子當富二代養,滿足孩子的奢侈要求:手機電腦非蘋果不要,衣服鞋子一定要耐克阿迪。

我身邊就有個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父母經營著一家小店,女兒在上大學。由於電商的發展,小店生意很難做,有時候夫妻倆一個月忙下來連房租都出不來,兩口子平時中午吃飯,連個葷菜都不敢做。

但是女兒上了大學之後,第一個假期回來就找爸媽要蘋果手機,說自己的手機太掉價,在朋友面前抬不起頭。

然後她父母硬生生地拖了一月的貨款,擠出來五千塊錢,給女兒買了手機。

在中國像這樣的父母實在太多了。他們不顧家庭經濟實力的差異,百般努力,傾盡所有,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條件。

家庭不寬裕,他們覺得自己虧欠了孩子,擔心自己孩子被別人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所以更加嬌慣、寵溺孩子,再苦再累,也捨不得孩子吃苦受罪

於是大多數的孩子都過著一種極其享樂的生活,用著最新的電子產品,穿著時興的大牌,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雖說關愛下一代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值得弘揚,但萬事都要有個度,太過溺愛就走向極端了。父母的“呵護”,對於孩子們來說,無疑是一味“毒藥”。

總想著把最好的條件給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

成長過程中,物質越充裕,孩子就越不能懂得感恩,越不懂得勤勉,好吃懶做,害人害己。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常見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哪個普通人家不希望孩子有錢?但這兩種養法,孩子會窮一輩子

普通家庭的父母最好應該怎麼做?

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也要讓孩子遠離貧窮意識,關鍵是不要沉浸在貧困之中,用貧困的思維來思考一切問題。

雖然家庭條件一般,但也無需自責和歉疚。努力打拼,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辛苦付出,讓孩子懂得困難與艱辛,引導孩子學會勤奮和努力,這才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曾國藩曾說過,如果孩子不經苦難,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坎坷,給他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

給孩子再好的教育,都不如讓他親自去感受一下成人世界的“不容易”!

正如曾國藩所說:“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當然,教育上必要的花費,只要對孩子確實有幫助,最好盡力滿足。任何時候都要讓孩子記得:擺脫貧困的唯一方法就是學習——從各種事、各種人身上學習,擁有豐富的知識和有思想的大腦——這比什麼都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