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因爲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爲並因此蛻變!

感謝您關注“總裁績效”頭條號,專注績效管理,持續乾貨分享,幫助更多企業改善績效、提高效益!

運營:甘志凌老師


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教授發表過一篇文章,其中有一句比較刺眼的話:員工持股制曾經推動了華為的發展,但如今已經成為發展的枷鎖!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當時腦海中就有個疑問,華為既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會採取什麼樣的對策呢?

事實上,華為已經在調整中。關注華為的朋友會發現,任正非在多次講話中,開始提到“獲取分享制”,並且明確提出:“獲取分享制”應成為公司價值分配的基本理念。

對於“獲取分享制”的效果,任正非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這兩年人力資源貢獻很大,提出來一個‘獲取分享制’。你賺到錢,交一點給我你才能分享,你賺不到錢活該餓肚子。獲取分享制一出現,這兩年利潤增長很快,大家的積極性和幹勁也起來了。”

“獲取分享制有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要有包容性而不是壓榨性,要包容客戶、員工的利益,也要包容資本的利益,包容各種要素(如知識產權)的利益,這個機制就能永久生存下來。”-任正非

“在公司不上市的情況下,勞動和資本的合夥制其實是公司價值分配的基礎。分配方式中勞動所得(包括TUP/工資/獎金/福利等收入)與資本投入所得(指虛擬受限股收入)設置合理的分配比例,讓拉車的人永遠比坐車的人拿得多,那麼車就會越跑越快,這樣華為的發展就有了“永動機”。如果我們把這些理念整理清楚,完全是可以給所有員工講清楚的,讓優秀人員都看到華為的分配機制,願意進來,願意奮鬥。”-胡厚昆

從胡厚昆的表述可以看出獲取分享制的目的和精髓,也可以看出,獲取分享制是華為最新的價值分配理念,是員工持股制的升級和進化——如果不是替代的話。

從另一方面來講,獲取分享制似乎又不是一個新概念。用大白話來講,就是過去所說的: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海爾一直在推行自主經營體,在激勵方面,有個簡明的說法:留足企業利潤、掙夠市場費用,盈虧都歸自己。

這個當年最為樸素的做法,看來竟是顛撲不破。

萬科在2010年推出經濟利潤獎金計劃。 經濟利潤獎金固定為經濟利潤的10%,計算方法是用淨利潤減去股權資本的機會成本,即企業為股東創造的超出社會平均收益水平的超額利潤,反映了經營管理團隊為股東創造的真實價值。本質上,也是超額分享。

今年,萬科首批事業合夥人,就是經濟利潤獎金計劃的激勵對象,其中包括公司高級管理人員,中層管理人員,由總裁提名的業務骨幹和有突出貢獻的人員。這些人在自願的原則下選擇參與事業合夥人持股計劃。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胡厚昆點出了其中的關鍵:“為分配方式中勞動所得(包括TUP/工資/獎金/福利等收入)與資本投入所得(指虛擬受限股收入)設置合理的分配比例。讓拉車的人永遠比坐車的人拿得多。”

為了做到這一點,萬科在業務層面的跟投機制設計中,設置了槓桿機制,來保障拉車人的利益。

“員工初始跟投份額不超過項目資金峰值的5%。萬科還將對跟投項目安排額外受讓跟投。項目所在一線公司跟投人員可以在支付市場基準貸款利率後,選擇受讓不超過項目資金峰值5%的份額。”

你在趨勢之上,市場就聽你的!你在趨勢之下,你就要聽市場的!

分析:民營企業做了股權激勵卻為何未達期望?

〖原因一〗做的不是股權激勵,而是股權設計。

分析:股權設計是如何分配股份和權力;股權激勵是通過分配利益如何激勵團隊的狀態與貢獻。

〖原因二〗混淆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設計概念。

分析:股權激勵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所有權、經營權激勵。事實上,所有權激勵的價值比較低但長度比較好,屬於長效激勵;而經營權激勵的價值比較高,屬於中短期激勵。

〖原因三〗面向過去還是未來、面對存量還是增量。

分析:面向過去的是福利,面向未來的是激勵。面對存量的是分配,面對增量的是分錢。

〖原因四〗員工是否出資、是否對個人貢獻價值負責。

分析:員工出錢出力的模式才是高價值的設計。

中小企業為何要慎用股權激勵?

股權分配要規避的風險:

1、避免平均分配;

2、外部股東過多,決策效率低下。

3、核心創業者持股比例低,股權過於分散。

4、股權分配的時機非常重要,避免過早分配股權的帶來不利影響。

5、退出機制要清晰明確,避免糾紛。

6、賬務能否公開透明。

7、區分股權分配、股權激勵、合夥人模式的利弊,用對方法!

制約中小民營企業實現股權激勵的主要障礙:

一、坐享其成:員工投錢入股後,躺在股權上不努力怎麼辦?

二、失控風險:股權分散後,決策權受到挑戰和質疑怎麼辦?

三、誠信風險:員工質疑公司的利潤報表,影響到相互的信任,怎麼辦?

四、市場風險:完全公開財務報表存在極大的市場風險,怎麼辦?

五、稅務風險:不用說,你也知道怎麼辦!

不能全面公開報表、財務數據不完整不準確、存在報稅問題、老闆與員工存在信任缺失。另外,企業很賺錢不願意做股權激勵,企業不賺錢員工不願意參與股權。這些尖銳而現實的問題,是制約中小微企業在短期內實現股權激勵最大的障礙!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克服困難,實現共創共享共贏?!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中國當下的民營企業,其實要的並不是股東越來越多,而是合夥人越來越強大!

相比股權激勵,更推薦中小企業採用OP合夥人的激勵模式

OP(內部合夥人模式)是一種什麼模式?

  • 員工要出錢

  • 不佔公司股份

  • 對經營成果負責

  • 不增加激勵成本

  • 持續做大產值和利潤

  • 分享公司增量價值帶來的收益

OP合夥人模式與股權激勵有何本質區別?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合夥人模式更適合當下中小企業

股東 VS 合夥人

股東,是一個通過投入資金獲得事業分享的人。

合夥人,是一群通過貢獻價值來發展事業的人。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企業想要的,更多是增量價值

任正非因為推動執行“獲取分享制”,改革了華為並因此蛻變!

中小企業長期激勵模型規劃

——宏成諮詢集團:首席諮詢師、落地班講師、首席輔導師


如果你認為本文對你有幫助,請轉發與收藏,也歡迎您關注本頭條號,持續獲得更多幹貨實戰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