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杀了刘伯温,朱棣继位后,为何又杀了刘伯温的儿子?

zasdff2010


在民间的历史传说中,刘伯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们神化了起来,传说中的刘伯温不仅是辅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功臣,他还是一个料事如神、已经参破天机的绝代相师,与历史中很多辅助君王打下江山的军师一样,他的身上被赋予了很多传奇的色彩。




如果我们抛开一切的传说,刨除很多已经被神话的故事去看待刘伯温的话,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刘伯温虽然会失去很多的神话色彩,但是他的人生仍旧可以说得上是非常传奇的。

刘伯温的早期人生以及辉煌

刘伯温的一生拥有着非常高深的学问,不仅精通各种相术,他在天文、诗文、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非常独到的造诣。

与萧何曾经在秦朝担任过官职一样,刘伯温也在元朝担任过一定的官职。


他是元朝的进士出身,早期担任过正八品的县丞官职,在归隐山野一段时间之后,又担任过元朝的儒副提举和浙江元帅府都事。

不过因为他的生性嫉恶如仇、很难容忍一些看不惯的人和事,所以在极端的愤怒之下,他以三次辞官为终。

后来在朱元璋和天下诸侯一争高低的时候,刘伯温成为了朱元璋手下的军师,与众多的将领一起辅佐朱元璋走向了帝王之位。

在朱元璋逐鹿群雄的时候,刘伯温就向朱元璋提出了对天下诸侯分而击之的策略。

在这个策略中,他建议朱元璋先集中自己的兵力消灭一个诸侯,然后再集中兵力慢慢地把接下来的诸侯一个一个给消灭掉。

刘伯温给朱元璋提出的这一个策略非常有效,给朱元璋统一天下带来了非常大的帮助。

急流勇退、避害不趋利的刘伯温

刘伯温非常懂得急流勇进、保全自身的道理。

所以在朱元璋开始大封群臣的时候,他数次拒绝了朱元璋给予的高官厚禄,最终担任了一些并不算不上权高位重的官职。

在朱元璋一次因为一件事情要罢免丞相李善长的官职时,虽然刘伯温和李善长有非常巨大的矛盾,但是因为李善长确实有着独到之处的原因,所以他为李善长向朱元璋求起了情。


在朱元璋准备把一个跟他关系非常良好的官员提拔为丞相的时候,他也因为此人的能力确实不太适合当丞相,所以反对了朱元璋的想法。

在朱元璋准备把刘伯温自己提拔当丞相的时候,他更是提出了反对,觉得自己的性格不适合当丞相。

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来,刘伯温不仅懂得如何避免来自帝王心术的灾祸,与此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与很多为了权和利就不顾一切的大臣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

刘伯温在京城莫名其妙的病情加重

虽然在史书中并没有直接写明刘伯温就是被朱元璋所杀,只是单纯记录了他病死的一切过程。

但是如果我们从刘伯温病死的过程去推测的话,就会发现刘伯温的死有很大可能与朱元璋有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刘伯温是怎么死的,首先在刘伯温晚年的时候因为已经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担心自己会受到牵连,所以就多次请求朱元璋放自己回乡归老。

在多次请求之下,朱元璋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最后放他回了他的浙江老家。

不过在数年之后,朱元璋却因为胡惟庸的一个诬告不动声色地把刘伯温逼迫到了南京,并最终把刘伯温滞留在了京城。

在一次刘伯温生病之后,他更是派胡惟庸带着皇宫中的一名御医去给刘伯温看了病、开了一副方子。

在刘伯温服下这副方子之后,他的病情越发严重了起来,在跟人谈及起病情的时候,他声称自己的肚子好像长了一块石头一样难受。

在他察觉不对想向朱元璋提及这件事情的时候,朱元璋却没有太管这件事情,反而同意了刘伯温多天以来一直想要回乡的念头,把刘伯温给打发回家了。

在刘伯温回家一个月之后,很快就因为生病去世了。

刘伯温的死有极大可能是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所害

从这件事情我们不难判断出,刘伯温的死确实与朱元璋有着非常必要的联系。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胡惟庸,胡惟庸这个人想必大家都熟悉,在很大的意义上来说他就是朱元璋的一把刀子,是一把朱元璋用来卸磨杀驴的刀子。

在胡惟庸被朱元璋提拔为丞相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以及为自己的儿子铺路,所以他利用胡惟庸铲除了很多对自己建立大明帝国立下了功劳的功臣。


在他感觉胡惟庸已经失去利用价值的时候,他更是以胡惟庸为纽带,在铲除胡惟庸的时候,再度把自己手下一大众的功臣给除掉了。

虽然明面上来看刘伯温的病跟朱元璋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从胡惟庸对于朱元璋的作用以及跟随胡惟庸一同去为刘伯温看病的御医等方面来判断,这件事情说与朱元璋没有关系,谁也不相信。

御医是朱元璋本人的私人医生,胡惟庸再嚣张,他能嚣张到直接带着皇帝的私人医生去铲除对皇帝有着巨大功劳、又没有什么罪名的功臣吗?显然朱元璋是脱离不了关系的。

至于朱元璋为什么铲除刘伯温要用这么麻烦的手段,而没有用与其他大臣一样的手段直接铲除,我觉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刘伯温太聪明了,太懂得保全自身了。


刘伯温聪明到可以使朱元璋根本找不到他的把柄,找不到一个除掉他的借口,所以才会通过胡惟庸之手用慢性毒药这种卑劣的手段杀死了刘伯温。

从朱元璋杀功臣如同杀猪狗的事迹以及朱元璋一切可疑的举动来看,刘伯温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被他所杀的。

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

刘伯温一共有两个儿子,其中他最大的儿子在胡惟庸的种种刁难、逼迫中自杀了。

不过或许朱元璋不想对刘伯温的子孙赶尽杀绝的原因,所以刘伯温的第二个儿子刘璟接替了刘伯温的爵位,开始平平淡淡地过起了自己的日子。


因为朱元璋杀掉了很多有能力的名将,使得建文帝无大将可用再加上自己本身矫情出错误的原因,所以最终朱棣篡位成功,成为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朱棣成为皇帝之后,在刘璟不愿意进京面圣的情况下,朱棣直接让人把他胁迫到了京城。

不过这一次并不是朱棣要害他,而是他自己过不了心里的那一关,所以在各种忠义礼节的影响下,他开始指责起了朱棣的叛逆行为,最后在朱棣皇帝把他关进大牢中之后,自己上吊自杀了。

所以说刘伯温有很大的可能是被朱元璋暗中指使胡惟庸用慢性毒药给毒害的,他的大儿子也在胡惟庸帮朱元璋铲除异己的时候死在了胡惟庸的胁迫之下,刘伯温的二儿子实际上并不是朱棣所杀,而是因为他自己热血上涌为了名节自杀的,从这些事情我们也不难看出“伴君如伴虎那”这句话果然说的一点都没错。


孤客生


刘伯温号称神机妙算,能预测未来,但他肯定无法预测到,自己和儿子竟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分别干掉。不然的话,他为什么还要去为朱元璋效力呢?

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

刘伯温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一目十行,12岁就考中秀才,天生神童。后来,刘伯温因机缘巧合,深入研习《奇门遁甲》、《六甲天书》等奇门八卦之书,一开始给人算卦占卜,看相问术,每发必中,在老家混的很有名气,大家都说他有魏征、诸葛孔明之才。

后来,刘伯温中了进士,做了元朝的官,他是一个好官,一心干实事,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败,刘伯温跟那些贪官污吏势同水火,在仕途上很不得意。

再后来,刘伯温因为在招抚起义军首领方国珍的问题上,跟朝廷意见不一致,遭到排挤和诬陷,刘伯温一气之下,干脆辞官还乡,像陶渊明一样隐居起来。

当时的朱元璋正值用人之际,听说刘伯温的大名,就把他聘为谋士。朱元璋擅长用人,而刘伯温也看出朱元璋是个大有作为之主,施展自己足智多谋,思维缜密,料事如神的的才华,全心全意辅佐朱元璋,最终帮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打败元朝,统一了全国。

刘伯温对大明开国做出重大贡献,称为第一谋士也不为过,但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时,却仅把刘伯温列在第36位,封为“大明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诚意伯”,别说公爵,连侯爵都没有。

朱元璋杀害刘伯温只是猜测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重视刘伯温,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定的开国功臣大多是武将,另一方面也是对刘伯温的不信任。

朱元璋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多疑,刘伯温是元朝旧官僚,不是他的嫡系,就连自己的嫡系都不放心的朱元璋不可能对刘伯温予以完全信任;再者就是朱元璋十分自负,他认为自己文韬武略,大政方针自己一个人就能搞定,像刘伯温这种纯粹的谋士可有可无。

或许是看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刘伯温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就辞职还乡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65岁的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朱元璋知道后,派右丞相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表示关心,并且让御医开了药方。

皇帝给开的方子,刘伯温不用也得用,他照单抓药服用,但吃了一个月后病情却不见好转,甚至更加严重,肚子里好像有一堆石块挤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几个月后就病逝了。

其实,说朱元璋杀刘伯温是没有证据的,更多是猜测。

天下大定后,朱元璋确实大规模铲除开国功臣,很多亲信都未能幸免,但刘伯温早有远见,他在开国功臣中最早远离政治漩涡,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按理说不会受到牵连。

刘伯温得病时65岁,这在古代已是高龄了,这个时候皇帝派大臣前去探望,让御医开药,是历朝历代十分常见的现象,跟刘伯温之死没有必然关系。或许即便朱元璋不派人去,刘伯温也会寿终正寝,朱元璋没有必要去杀一个已经65岁高龄、身患疾病、毫无威胁的老人。

杀害刘伯温的凶手可能是胡惟庸

朱元璋确实没有把屠刀砍到刘伯温头上,但胡惟庸却可能耍了暗刀子。

刘伯温是在无意中得罪胡惟庸的。

开国丞相李善长辞官后,朱元璋在丞相人选上打听刘伯温的意见。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

“杨宪有丞相之才,无丞相之气量。”

又问:汪广洋如何?

“他的气量更狭窄。“

又问:胡惟庸如何?

“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胡惟庸会把马车弄翻。”

后来朱元璋还是先后任用汪广洋、胡惟庸为相,但刘伯温的这句话已经得罪了胡惟庸。

胡惟庸为人奸诈,心胸狭窄,最擅长妒贤嫉能,陷害他人,刘伯温在辞官还乡后,胡惟庸还是没有放过他,专门派人虚构罪名攻击他,吓得刘伯温带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谢罪。

以胡惟庸的性格,对曾经阻止自己当丞相的刘伯温怀恨在心,蓄意报复,是很有可能的。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被胡惟庸所杀,次子被朱棣所害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在1377年,也就是刘伯温去世2年后,与胡惟庸的党羽发生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刘琏之死似乎更印证了胡惟庸杀害刘伯温的事实——胡惟庸不但害了刘伯温,还想要斩草除根,连同刘伯温的儿子也干掉。

刘伯温次子的刘璟逃过一劫,是因为他才学过人,好论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欢,老朱元璋怀念刘伯温,就经常召刘璟入宫和自己聊天,关系密切如同家人,胡惟庸才没有得逞。

刘璟跟年轻的朱棣很熟,他俩曾在一块下棋,朱棣认为自己是燕王,刘璟是臣,半开玩笑似的要刘璟让自己两步,没想到刘璟却很严肃地说:“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

朱棣一想,看来这个刘璟还真是一个“小事讲灵活,大事讲原则”的人,万一自己要是造反,他肯定不会支持自己。

后来,朱棣果然搞起了靖难,刘璟积极向建文帝朱允炆献策,但未被采纳,后来又给李景隆参谋军事,结果草包将军李景隆一败再败,刘璟只能跟着他逃跑,也没有用武之地。

朱棣即位后,召刘璟入朝为官,遭到拒绝,反被刘璟怒怼,因此痛下杀手

刘璟一开始以有病为由不去,后来没办法了,只好入京拜见,但他见了朱棣,居然称皇帝,而称殿下,这可让朱棣十分恼火:难道你不知道那个书呆子方孝孺的下场吗?

刘璟还是原来那个讲原则的刘璟,他不害怕朱棣的威慑,大胆答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说,你朱棣就是篡位贼子,几百年以后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

以朱棣的性格,绝不可能放过这种“大逆不道”之人。刘璟立刻被下狱,但他没有等着被朱棣砍头,而是在牢里自尽而死,也算是建文帝的一枚忠臣了。

一向神机妙算、运筹帷幄,与诸葛亮齐名的刘伯温,竟然落得父子皆亡的下场,甚至险些断子绝孙(刘伯温的长子刘琏有子,其子孙后世袭诚意伯爵位),不知道刘伯温在生前,是否预测到自己如此悲催的命运呢?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正史记载,刘伯温是因病去世的,并非被朱元璋直接所杀。

但是,刘伯温的死,朱元璋却又有很大的嫌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朱元璋和刘伯温)

首先,朱元璋的疑心很重。

朱元璋对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一直心存忌惮,尤其是对待能力卓著的刘伯温,朱元璋肯定是怀有很强的戒备心理的。

有一次,朱元璋就丞相的人选问题试探刘伯温,充分暴露了朱元璋对刘伯温的不信任。

朱元璋首先问:“我想换掉李善长,谁做丞相合适呢?”

刘伯温何许人也,一下就看穿了朱元璋的企图,把球踢给了他:“任免丞相的大事,该由陛下您亲自决定。”

朱元璋马上又提出了另外三个人选:“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谁更适合呢?”

刘伯温分别对三人的能力做出了公正的评价,然后一一否决。

朱元璋面露愠色:“看来只有先生能胜任相位了。”

刘伯温的回答让朱元璋坐实了对他的猜忌:“我知道自己能胜任,但我的性格不适合。”还加了一句,“目前诸人,臣诚未见其可也。”

凭心而论,刘伯温说得并没有错,这几人后来都一一被朱元璋所杀。

(拘捕胡惟庸)

其次,朱元璋的很多开国功臣都死因存疑。

李文忠的死,《明史》有明确记载:“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

徐达的死,也情况类似:“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再看刘伯温。当时胡惟庸带了御医和补药,奉朱元璋之命前去探望。刘伯温喝完御医开的汤药后,病情加重,不久去世。

真有这么巧合吗?上述三人都是在朱元璋亲自或着人看望后迅速死去,老朱能摆脱嫌疑?

后来,在胡惟庸案中,毒杀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给胡惟庸定的一大罪状,是否有杀人灭口之嫌?而且朱元璋借此案共诛杀了数万人,“词所连及,坐诛者三万余人”,开国功臣所剩无几。

所以,刘伯温死于朱元璋之手几乎是不争的事实。

(朱棣剧照)

那么,朱棣为何要杀掉刘伯温的儿子呢?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

刘琏聪慧而颇具才干,忠君爱国,很受朱元璋器重。《明史》载:“试监察御史,出为江西参政,太祖常欲大用之。”但刘琏看不惯胡惟庸等人的胡作非为,和胡惟庸素有嫌隙,最后在胡惟庸的胁迫下坠井而死,时年32岁。

刘璟大有其父刘伯温的风骨,满腹经纶,才高八斗。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过目不忘,素有“小刘基”之称。尤其是他的个性,和刘伯温非常像,刚直不阿,嫉恶如仇。

刘璟少时曾陪朱棣下棋,朱棣是个臭棋篓子,屡战屡败,自觉脸上挂不住,于是对刘璟说:“卿不少让耶?”刘璟怼道:“可让处则让,不可让者不敢让也。”朱棣默然而去。

在刘伯温去世多年后,朱元璋让刘璟承袭刘伯温的“诚意伯”,刘璟却让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璟的做法很合朱元璋的心意,他夸赞刘璟知书达理,封刘璟为阁门使。

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变”,朱允炆命刘璟随李景隆出兵平叛。作为李景隆的副手,他为李景隆出谋划策,制定战术,但未得到刚愎自用的李景隆的采纳。建文帝兵败后,刘璟辞官回到青田老家隐居,从此不问政事。

朱棣和刘璟有旧交,很欣赏他的才干。数次派人请他出山辅佐自己,但刘璟都称病拒绝。朱棣无奈,只好遣人将刘璟抓来。

令朱棣始料不及的是,刘璟上朝后拒绝称呼朱棣为“陛下”,仍称之为“殿下”,而且当着众朝臣之面,说了一句非常经典但足以致命的话:“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

朱棣忍无可忍,将刘璟捉拿下狱。最终刘璟在狱中自缢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明初有两个功臣的死因比较有争议,一个是徐达,另外一个就是刘伯温了,明史记载徐达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达在驻守北平的时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时候,病情加重,最后去世了。

而根据一些明人笔记,徐达因为有背疽,不能吃发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鹅给徐达,徐达吃后就死了。而刘伯温呢,也有两种说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刘伯温得了风寒,朱元璋就让胡惟庸带着太医给看望刘伯温。

太医给刘伯温看了病之后,给他开了药方,刘伯温就照药方抓药然后煎药用,但感觉肚子里有石头,觉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时候,刘伯温拜见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说,自己服了太医开的药之后,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听后,不置可否,他跟刘伯温说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养,这样病才好,刘伯温也没有办法。三月,刘伯温返回了故乡青田,四月,刘伯温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而后来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的时候,说刘伯温是胡惟庸让太医给毒死的。

但是我们根据朱元璋对刘伯温病后服药的情况,再加上开药的是太医来看,有一些人认为命太医下毒的并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刘伯温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没有关系。

刘伯温有两个儿子,长子叫刘琏,次子叫刘璟。刘琏,洪武十年的时候,担任监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刘琏出任江西参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刘琏,但是刘琏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刘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来想让刘璟袭刘伯温的诚意伯爵位,但是刘璟说他的兄长刘琏的儿子刘廌还在,朱元璋就将诚意伯这个爵位给了刘廌。刘璟担任谷王朱橞的左长史。

刘璟曾经和朱棣下过围棋,因为刘璟的棋艺比较高,朱棣说,你能不能让让我?刘璟说:能让的,我自然会让,不该让的,我也不敢让。朱棣听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后,召刘璟,刘璟称病不去。

朱棣就将刘璟入狱,刘璟只称朱棣为殿下,而不称陛下,刘璟还说:殿下百年之后,还是逃不过一个“篡”字。刘璟之后自缢而亡。


历史简单说


刘伯温死的很惨,他的两个儿子死的比他还惨,父子三人是都是惨上加惨。

刘伯温本名刘基,浙江青田人(今文成县)。精通天文兵法经史,辅助朱元璋完成帝业。洪武8年正月,刘基因感染风寒吃了御医开的药,肚子巨痛。三个月后卒于故里,享年65岁。当然和朱元璋的送的“药”是有直接关系的,是为慢性毒药。



那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是怎么死的呢?都是自杀的。长子刘琏是在刘伯温过世两年后被胡惟庸逼迫跳井而亡,次子刘璟是被明成祖朱棣下入大牢自尽而亡。首先说刘琏。自小喜欢读书,遗传老子天赋,后来考上功名,入朝当了官,后来和宰相胡维庸意见不合(胡维庸隔代报复),遭到胡维庸的排挤与陷害,1377年7月,即洪武十年7月,胡惟庸没计让刘琏与胡的死党成员发生意外冲突,胡的死党中有一人被刀“刺死”,于是嫁祸刘琏,刘琏绝望至极又被胁迫,最终堕井而死,享年仅仅29岁。最后说次子刘璟,少年通经,才学过人。刘伯温过逝后,也不听从为父临终之遗言,执意应招入朝为官,可惜,年少气盛,与朱允炆关系紧密,是为一党。他没有继承父亲谨言慎行的优良品格,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到处乱说,最终招祸。朱棣“靖难之役”当了皇帝后,刘璟先是负气拒绝入朝为官,之后到处宣传说朱棣谋朝篡位的事将载入史册,“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结果被朱棣闻听后抓入牢中,严刑拷打,最终在牢中被迫用辫子自缢而亡。刘璟有一儿子,名叫刘廌,父亲死后,看透了官场,便遵循爷爷遗言不再为官,一直坚持了8世子孙,从此把爷爷刘伯温书籍等物件,编成了盘古集。


繁华落尽细水流


向敬之

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是否死于朱元璋之手,这是一桩历史迷案。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的理由,因为他是皇帝的帮手,对皇权构不成威胁。倒是右丞相胡惟庸为排除异己,借了皇上真诚赐药之名而行了铲除政敌之私。

刘伯温的长子刘琏,也死于胡惟庸党羽之手。

朱棣杀掉的,为刘伯温次子刘璟。

刘伯温和刘琏死后,朱元璋对刘璟施恩,特设閤门使以任命之,让他负责皇帝与大臣之间的消息传递。这是一个要职,足见朱元璋对刘璟很是看重。

刘璟继承了刘伯温的刚直和智慧,让朱元璋感到了欣慰,除了命他协助延安侯唐胜宗平叛,还授职他做谷王府秘书长(长史)。

他不但被朱元璋重视,还和还是燕王的朱棣下过棋,因艺高一筹而绝不让棋,给过朱棣难堪。

难堪归难堪,朱棣靖难一役成功、做了永乐皇帝后,还是想方设法逼迫已逃回老家的刘璟出来做官。

刘璟曾经随谷王进京勤王,献计十六策,遗憾的是他运筹帷幄,却碰到了草包大将军李景隆刚愎自用,兵败燕军。刘璟曾深入前线,但救国无门、回天乏术,于是辞职归里。

他对永乐之邀,以病请辞,被强制押返京师。刘璟见到新皇,不称陛下呼殿下,明摆不识时务,弄得龙椅上的永乐帝更加难堪。

此次难堪,已是无人臣礼。朱棣大怒,刘璟抗颜回答:“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篡字。”(《明史·刘璟传》)

篡位称帝,新皇大忌。永乐不再礼贤下士,将刘璟下狱,使之吊死。究竟是永乐残忍缢杀,还是刘璟自杀殉主,不得而知。但是,朱棣还是对其家人网开一面,没有连坐。

但有一事值得注意,当初朱元璋要刘璟袭爵诚意伯时,被他让给大哥刘琏之子,传之后世。崇祯皇帝死后,第六代诚意伯、刘琏的后人刘孔昭,操控南明大权,与马士英、阮大铖沆瀣一气,虽然没作降清的奸逆,但也是误国的忠臣。


以礼观书


朱棣因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发动了靖难之役。刘伯温的儿子刘璟献了十六策,目的是用来平定燕王朱棣起兵,但是朝廷并没有把这些意见用上。后来又派刘璟跟随李景隆去镇压燕王,可惜的是李景隆被燕王打败。刘璟回到京城以后,建文帝就不在重用刘璟了。于是刘璟返回故乡。


燕王朱棣攻破南京做了皇帝后,在用人的时候想到了刘璟。他下令把刘璟召进京城做官。刘璟上书说自己得病了,以称病抗命,坚持不接受朱棣给的官职,后来刘璟硬是从老家被抓到宫里。刘璟见了朱棣后仍然以就称呼“殿下”称朱棣,而不是称呼皇上。刘璟是开国功臣刘伯温的儿子,朱棣对待他还是不错的。想给他官做,他不愿意,而且还不识时务,不承认朱棣是皇帝。还义正言辞的说,朱棣百年以后,逃不过以一个“篡”字。

将朱棣篡位的事情明明白白的说了出来。这样是什么意思?对皇帝说这样的话难道不是在找死的节奏吗?朱棣自然很不高兴,他愤怒的把刘璟打下狱。刘璟到了狱中后,用自己的辫子上吊自杀了,去世的时候52岁。刘伯温父子都死在朱元璋,朱棣父子的手中。


求关注。求点赞。喜欢文史趣闻的可以关注我,多多交流。每天都有新的精彩。


文轩春秋


首先,要说明一点,刘伯温并不是朱元璋杀的,或者说,不像杀蓝玉李善长时那样明显。

事实上是洪武八年,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得知后,派胡惟庸带御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着吃,结果病越发严重。

刘伯温抱病去拜见朱元璋,委婉的告诉是胡惟庸带着御医来看病,并开了药方,但自己的并且未得到治愈反而加重。

但朱元璋只是轻描淡写的让他放宽了心养病。这让刘伯温十分寒心。不久后回到了故乡,拒绝一切药物,很快便去世了。

刘基的死,也许和朱元璋有关,也许是出自胡惟庸的私心,或者两者都有,所以并不能完全做出是朱元璋杀死刘伯温的结论。

再说朱棣所谓杀死刘伯温儿子刘璟的原因,其实也算不上杀死的。

刘璟是刘基的次子。人为谦和善良,朱元璋感念刘基功劳,就将诚意伯的爵位赐给刘璟,但刘璟以长兄刘廌尚在世坚决不受,朱元璋感动,赐他为閤门使。

刘璟与朱棣本来早年交好,可以说算得上是朋友。但朱棣靖难成功,称帝后,刘璟却辞官回家。

朱棣想起了曾经的好友,就命人去刘璟老家请他回京,哪里知道刘璟成病抗旨。

朱棣很愤怒,心想,你我是故友,如今我称帝,你却不来道贺,是几个意思,于是命人强行把刘璟带回京城。

朱棣如愿见到了刘璟,见了就后悔了,这个刘璟不但没有道贺,反而问他,建文帝死了,天下难道还有皇帝吗?

朱棣回答,我不就是当今皇帝吗?

刘璟说,殿下自称皇帝,但百年之后,永远也逃不过一个“篡”字。

瞎说什么大实话?这个大实话像一记重拳打进了朱棣的心窝里。

朱棣念在以往的交情,

对又臭又硬的刘璟没有像方孝孺那样诛灭十族,而是给他扔到大狱里。

哪知这个刘璟并不领情,在监狱里自缢而死。

所以,朱棣也不是直接下令杀死刘基的儿子刘璟,而是刘璟不服朱棣称帝,被关入狱后自杀而亡。

所以题主的问题有这么几处不妥之处,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所帮助。


明离子专注华夏历史知识普及。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至少找不到相关史料。朱棣杀了刘伯温次子,也是政治斗争,并不是处心积虑非杀不可。

事实上刘伯温并没有那么神奇,神机妙算不过是老百姓一厢情愿的想法。


刘伯温共写过两本与军事有关的书。一本是《百战奇略》,一本是《时务十八策》。可是这两本书不但在历史上没有任何被引用的记录,现在甚至连具体的内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见是两本没有什么价值的书。从刘伯温的实际从军记录来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当军事参谋,镇压农民起义;一部分是投奔农民起义军朱元璋,做起义军的参谋。从他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从军经历来看,他也没有表现出什么出色的军事才华。公元1360年到公元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官衔的普通参谋之一。公元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时已经不需要他随军,而这时朱元璋的仗还远没有打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刘伯温这个军事参谋其实对朱元璋来说,几乎是可有可无的。


朱元璋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单中原来根本就没有刘伯温的名字,直到封赏完毕后的20天,才补封了两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后一名排到了刘伯温。而朱元璋之所以补封刘伯温一个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军事贡献,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筹备登基、修建南京城、担当御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复科举等“建国”方面的成绩,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着朱元璋10年、这时他也已经60岁了,所以才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爵位。

至于那三个预测未来的传说,“万子万孙”应该是一种巧合;“燕子才能飞进来”,南京城建造历时27年,完工于公元1393年(明洪武廿六年)——刘基已经去世十八年了;至于说《烧饼歌》,完全可以说是对一代鸿儒刘伯温的侮辱,诸君且看那民间传说刘基的《烧饼歌》,甚么“黄牛背上鸭头绿,安享国家珍与粟”,甚么“还有胡人二八秋,二八胡人二八忧”,说是朱元璋写的还差不多,因为看起来和朱元璋那些“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这一类的朱式打油诗何其相似。


刘伯温那可是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的宗师级文豪。他的诗一般是这样的——“将军玉帐貂鼠衣,手持酒杯看雪飞。”“安得普天休战事,不令竹箭四时供。”,怎么样?是不是风格完全不一样。

以上内容摘自小编作品《中国历史上最被神化的五个人——刘基篇》,谢谢大家!


自家讲谭


刘伯温死在朱元璋手里,刘伯温的儿子死在朱元璋儿子的手里!



皇帝也有皇帝的苦衷,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千古惯例,毕竟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的是少数。那些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人,一路披荆斩棘给老朱家打下了江山,无奈太子早死,朱元璋不得不为柔弱的皇太孙铺路,于是,能臣悍将被杀尽。


在胡惟庸奉朱元璋的命令,带着太医去给留守老家的刘伯温看病之后,刘伯温吃了药没多久就去世了。对于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来说,当然知道事情缘由,但是他死前,还是告诉儿子刘璟要忠于大明。

忠于大明便是忠于朱元璋,刘伯温是明白人。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打江山的第一代人死后,第二代也不甘寂寞,靖难之役后,燕王朱棣打进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



作为功臣之后,刘璟得到了新皇帝朱棣的优待,但是刘璟并不领情,他不承认朱棣的合法性,公开叫嚣:

“燕王如此,不怕留下千古骂名吗?”

虎父无犬子,朱棣和朱元璋一样,对于不能用的人,只能成全他,于是刘伯温之子刘璟死在了朱棣手里。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我是颍州小史官,喜欢文史野趣的朋友别忘记右上角关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