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開州,土著先民史概述

開縣最早的土著人為“賨人”,之後是“巴人”,然後是“漢人”。 開縣現在的人口種群大多是明清兩朝特別是清朝“湖廣填四川”遷徙來的移民,最先的土著先民遺傳繁衍下來的幾乎沒有了。

早在兩萬年前,“賨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了。賨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稱呼。最早見於殷夏時期,稱彭人(距今大約4200年),或稱板楯蠻或七姓蠻。據《晉書》卷120載,“巴人呼賦為賨,因謂之賨人焉”。也就是秦惠文王時期,當時的賨人也要繳“賦稅”,他們繳的“賦稅”物質是“麻布”,那時的“麻布”不叫“賦稅”而叫“賨”,“賨人”由此名。早在戰國時期,賨人建立有“賨國”,賨國都城在現四川渠縣境內,存續232年。直到公元前289年,楚王派兵“打宗(賨)圍巢,執宗子以歸”,賨國被滅。

賨人最早聚集的部落叫“彭”。“彭”,即“彭排”,一種特殊的楯,征戰時常用的護身工具,也叫板楯,故賨人也叫“板楯蠻”。《尚書·牧誓》八國之一,“彭人遷巴郡朐忍縣(今雲陽、開縣境),亦以彭稱之。”在開縣,古代有不少水、地名都用“彭”字命名,其中彭溪河歷史最久遠。今彭溪河流域出土的“漢歸義賨邑侯”金印,就說明這一帶曾是古賨人活動的重要地區。

賨人在歷史上是一個頗有影響的少數民族,強悍尚武,又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善跳賨人舞(即今天的巴渝舞),且極其樂觀。他們曾在商、周、楚、秦等強大部族的包圍中經過不斷征戰,在荒莽的大巴山、秦嶺中,在極為艱難困苦的生活條件下,自強不息,世代繁衍。他們斬蛇蟒、射虎豹、獵牧捕魚、墾荒種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華陽國志·巴志》所載的“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指的就是賨人軍隊。賨人在生死搏殺的戰場上,一邊衝鋒陷陣,一邊唱歌跳舞。這在世界戰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的。

在滅秦興漢的戰爭中,賨人再建功勳。劉邦被西楚霸王封為漢王,勇猛善戰的賨人是劉邦軍隊的前鋒。土著賨人扶嘉是劉邦的扶翼之臣,為劉邦獻“定三秦”策,劉邦認為他“志在扶翼”,故賜姓“扶”。後來,劉邦與項羽爭天下,多次率將軍樊噲來朐忍募兵,大批徵用賨人為前鋒,“暗渡陳倉”,逾出秦巴山川,進入中原,賨人衝鋒陷陣,為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劉邦優待賨民,免除租稅徭役,賨民族由此聲譽大振。

庸巴文化是開縣的根系文化。可以說,巴人與賨人的融合,對古代庸巴文化的凝聚、塑造和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概括而論,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是巴渝舞的創制,不但對巴文化的傳承,而且對中國文化史有著卓越貢獻。

二是巫鬼崇拜的起源、興起和發展,對川東、漢中、峽江以至江漢地區“信巫鬼、重淫祀”傳統風俗的形成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是古代長江三峽地區巫文化圈的根源所在。同時,巫文化促進了中草藥文化,由於長期寶貴經驗的積累,使得鄂、渝、陝邊境地區民間中草醫藥頗具地方特色。

三是對茶文化的貢獻。古庸巴國屬地是中國最早的產茶區域,如開縣的茶葉早在漢唐時期就享有盛名。茶葉還是民間作為一種巫術“避邪”所用的“五穀鹽茶”之一。

四是我國鹽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夏商時期,庸巴人就在魚邑開發了鹽泉,用以煮鹽,並打開了通往楚、秦(現陝西、湖北、河南)等地的鹽道。秦地少鹽,楚滅庸後佔領了庸人的鹽泉,藉以控秦。據史書記載,秦楚戰爭,首先就是從爭奪庸人鹽資源開始的。

五是以鶡冠子為代表的賨人首開川東道家學術的先河,“巴俗事道,尤重老子之術”即緣此而興。漢末張修自稱“米師”,是川東和漢中地區傳播以老子之術為內核的五斗米道的淵源所在。

六是作為以“巴有將”為表徵的賨人性格特點的主要塑造者,賨人對巴文化的凝成和傳承貢獻尤為突出。

七是對連廂與肉連廂的演繹。這是板楯蠻人最早的一種舞蹈。賨人把竹竿截成五尺長一段,打通竹中關節,裝入銅質砂子,舞動時便接連發出“沙沙沙”的響聲,故又稱“連響”。當時,商紂王的軍隊一見了左手託“板楯”,右手打“連廂”,口裡唱著“蠻歌”的武士都無心戀戰,落荒而逃。肉連廂是為祭奠前鋒犧牲的亡靈而表演的歌舞,後來發展為“泥神道”。

竹枝歌又稱竹枝、竹枝曲等,賨人演唱竹枝歌時用竹枝擊鼓,且歌且舞,因此得名。《太平寰宇記》記載了此歌的演出情景:“其民俗聚會則擊鼓,踏木牙,唱竹枝歌為樂。”直至今日,經歷了一個漫長的傳承和發展時期,民間的、文人的竹枝作品雙舸爭流,甚為興盛。

除此之外,兩漢魏晉時代賨人四向遷徙,“雖徙他所,風俗不變”,對庸巴文化的空間傳播和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