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河湟新区扬帆启航

青海新闻网讯 9月12日,海东河湟新区新闻发布会在西宁召开。50余家海外华文媒体及中央驻青、省垣20家媒体的7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新闻发布会。

今年9月3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青政办函【2018】133号,同意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这是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海东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崭新的起点,对海东来讲具有里程碑意义。

设立河湟新区对海东发展有何重大意义?新区设立后与原园区有何关系?海东河湟新区有什么寓意?新闻发布会现场,海东工业园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王占恩,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主任何延年分别作了详细解答。

设立河湟新区对海东发展有何重大意义?

王占恩:临空综合经济园位于河湟谷地,紧邻机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兰西城市群的中心腹地,是海东与西宁的桥梁纽带,也是青海的门户。

将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是顺应新时代发展,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临空综合经济园转型升级为综合性、多元化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海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海东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海东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河湟文化,推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有利于推进西宁—海东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海东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兰西城市群中部节点快速崛起。

河湟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是什么?

王占恩:海东河湟新区将打破单一的工业为主导的思想,重点发展枢纽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高端化、集约化、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一是依托青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全省的“双创”示范基地,将新区建设成为“专、精、特、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新区。二是以兰西城市群发展战略为引领,全力推进新区由单一型经济园区向区域性综合型现代新城转变,将新区建设成为产城融合发展的引领新区和科研教育集聚区。三是以曹家堡保税物流中心为窗口,将新区建设成为商贸物流基地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新区。四是致力于生态绿色、宜居宜商、宜文宜旅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健康养老、总部经济,开发建设高端住宅,将新区打造成绿色生态宜居的样板新区。五是依托浓郁的河湟文化底蕴和公铁航大交通枢纽集于一身的独特优势,打造全省乃至青藏高原旅游接待门户和“大客厅”,将新区建设成为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海东工业园区七年投入有多大?

何延年: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征地拆迁工作涉及平安、互助两县(区)3个乡镇22个行政村,共需安置房13943套,安置人口约5万人,统征土地75551亩。园区成立以来,已投入资金约220.8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69.02亿元,安置区建设78亿元,农民生活保障金4.55亿元,配套建设投入9.16亿元。

园区自建设之初,就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高度重视群众安置,遵照“小街区、低密度、高绿化、全配套”的理念,选择地理位置最优、交通条件最好的平安高铁新区规划建设全省一流回迁群众安置小区,安置区总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规划建设21个片区358栋楼13500套安置房,另外货币安置443套。截至目前,所有安置房已全部建成,小峡、高寨镇9920套安置房已全部实现入住,红崖子沟乡4023套安置房已经全部完成房屋分配,正在领取钥匙,10月底前将全部实现回迁入住。

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全面配套,16条道路、市民公园、市场、车站、公厕、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完全小学、6所幼儿园、1所医院已投入使用。引进专业的物业管理公司,为回迁入住群众全面提供后续服务,为减轻群众入住负担,对入住前三年的物业费进行减免,第一年住户承担30%,第二年承担50%,第三年承担70%。为保障回迁户基本生活,每人按每月平均160元的标准发放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金。同时,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使安置群众有事做、有钱挣,不断提高整体生活水平。

由于征地拆迁和群众安置工作组织实施有力、政策落实到位,已建成的安置区环境优美、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拆迁群众对安置工作满意度比较高。

新区设立后与原园区有何关系?

王占恩:海东工业园区是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12月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起初由临空综合经济园、乐都工业园、民和工业园组成,2013年将互助绿色产业园纳入海东工业园区,今年6月将化隆巴燕·加合经济区和循化清真食品(民族用品)产业园纳入海东工业园区统筹发展,形成了“一区六园”发展新格局。特别是由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直接负责实施的临空综合经济园按照“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发展理念,经过七年多的开发建设,征迁安置基本完成,基础保障不断提升,优势产业开始集聚,已全面进入大招商、快发展的黄金阶段。这次省委、省政府从“一优两高”发展战略高度出发,批准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必将实现海东工业园区更高质量发展。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同意海东工业园区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为海东河湟新区的函》(青政办函〔2018〕133号)批复精神,更名后的海东河湟新区与海东工业园区管委会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运行体制,海东工业园区在负责海东河湟新区开发建设的同时,继续统筹、指导、管理五个分园。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优化工作机制、完善用人机制、优化服务环境,尽早将海东河湟新区打造成我省第一个现代化省级新区。

海东河湟新区有什么寓意?

何延年:“河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指黄河上游、湟水流域、大通河流域,古称“三河间”。千百万年来,黄河、湟水、大通河穿行于海东的峡谷、盆地,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河湟文明,勤劳智慧的海东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河湟文化。从海东历史上的卡约文化、齐家文化、柳湾文化到撤地设市以来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众多古今文明的交替更新,使河湟谷地的历史文化显得夺目和灿烂,河湟之名从古到今、渊源延续。

国内外学术界一致认为,河湟文化是黄河源头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标志,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之地,又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璀璨明珠。作为黄河上游最大支流的湟水河,流经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省内长349公里,湟水河是高原人生命一代代获得延续和繁衍的摇篮,被称为青海人民的“母亲河”。河湟谷地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三的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占全省的80%以上。临空综合经济园更名时取“河湟”一词,既体现了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又注入了民族情感、坚守了人文情怀,有利于传承弘扬河湟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协力加快新区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