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

“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

“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

图/网络 公号/丁是丁(dsd555555)

我在厨房准备午餐。

三口之家的正餐原本不必复杂。但JASON是家里那个“出门挣钱的人”,他每周回家一次,一家人难得一起吃顿饭,周六日的午餐就显得“郑重其事”一些。

快开饭时,叫女儿到厨房帮我剥蒜。

高考完,她的早上往往从中午开始。我背对着客厅也知道,那会儿,她正窝在沙发上看手机。

她拉开厨房门进来,说了句:“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

听了这话,有点“气不打一处来”,有点五味杂陈。

厨房里的温度是多少我不知道。一道推拉门把厨房与餐厅客厅隔开,怕厨房的油烟味道弥漫出去,也怕空调吹出的冷气被油烟机抽走,做饭时推拉门是关闭的。

小小厨房里煎炒炖烤,原本也不觉得热,她这样一讲,倒不是觉出什么委屈,而是愈发嫌弃和看不顺眼她的那份“宅”与懒散。

“原来她从来没进过厨房啊”,“原来她连厨房这么热都不知道啊”,“原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

高考完不久,她跟同学一起出去找工作。从市里转到北城,从洋快餐到中餐厅到超市,因为不到打工的年龄被拒绝,因为不招短工被拒绝,因为要签固定每个假期的打工协议被拒绝……那天走了2万多步,回来跟我说体验:“原来找工作这么难啊”,“原来钱真的不好赚啊”……

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很多时候都需要这样的感同身受吧。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感同,才能有同感。

小时候,冬天的早上醒来,如果发现我妈妈不在家里,就知道她挑水去了。我最恐惧的事情是我妈掉到井里……这种不安全感从何而来,我不知道。

我从不曾挑过水,却也知道挑水是很累的事,也许因为想象到了在湿滑的井台边打水有危险,也许因为母子父子间心心相连的体恤?基于血缘的、即便没有“感同”也会有的“身受”是否存在,也许心理学家们有研究。

胡兰成在《今生今世》里写童年的经历:“桑树叫人想起衣食艰难……因见父亲那么殷勤的在培壅,才知世上的珍重事还有比小小的爱憎更大的,倒是哀怨苦乐要从这里出来,人生才有份量。”

想起有个本家的侄儿当年中考前打算弃学。恰是麦收时节,大哥并未多话,让他到地里帮着收麦子。那孩子原本是从未下过地、抗过活的,平日家里一般不会派他田里劳作的活儿,派了,他也往往以“学习”或“写作业”为由理所当然地拒绝。因为动弃学的念头希望家里同意,他变得听话起来。

结果只“面朝黄土背朝天”了不到一天,便放下镰刀乖乖去备考了。后来,又读了很多年书的他回想当年的一幕,笑着说出来:原来种地真的不比读书轻松啊。

父母的辛苦和付出被小孩子“看到”或者“感受到”,才可能觉出人生的份量吧。

有的孩子从小就有这种“觉知”,有的年纪很大、甚至到老,可能都没有。

前些日子看到一则社会新闻:48岁的滑铁卢大学硕士在家啃老,气得年迈母亲报警。

上海82岁的丁阿婆患有重度尿毒症,生活十分窘迫。她的儿子自2012年回国后就待在家里,不出去工作,白天睡觉,晚上玩电脑,生活起居还还需要年迈的母亲照料。

因对未来的堪忧,因儿子的“啃老”,无奈之下,丁阿婆将儿子告上法庭,希望儿子出去工作,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48岁的老儿子读了那么多书,道理当然明白,他说“这一切都是母亲的溺爱造成的。”视频中,丁阿婆也承认:“我教育不对,样样自己包办,是我毁了他的前途,我有罪。”

这样的案例自古有之。发生在这个时代又尤其令人叹息。

父母一味的溺爱,孩子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连自己都照顾不了、照顾不好,对养育了自己的、日渐年迈的双亲,自然也不可能照顾得到,可能连赡养照顾的那颗心都没有。

大概就因为他从来都没干过家务活,从来都不知道“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原来父母这么不容易啊”,“原来养一个孩子这么累啊”……才缺少了同理心,丢失了责任心,对父母的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吧。

每个孩子都要离开家独立生活。作为家长,我们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当然要在陪伴孩子的一阵子时间里教会他们种种的“技能”。闺女偶尔走进厨房说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从现在开始,你也要学着下厨了。

相关文章延伸

“原来厨房里这么热啊……”

最新文章

长按下图二维码可关注“丁是丁”

欢迎转发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