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論:「電競國家隊」的英雄帖 你敢接嗎?

睡前聊一會,夢中有世界。大家好,我是黨報評論君。今天我們來說說遊戲,聊聊電子競技。

很多人都玩過遊戲,尤其是時下,今晚“吃個雞”,明天“升顆星”,後天“排個天梯”……各種競技遊戲填補了不少玩家的閒暇時光,Wings、RNG、OMG等戰隊的奪冠瞬間也令人激動不已。如果告訴你,打遊戲還可以為國爭光,不知道電腦前、手機旁的你是否也會躍躍欲試?

就在不久前,國家體育總局發佈《關於舉辦2018年全國電子競技公開賽的通知》,將《絕地求生》列入表演賽,《英雄聯盟》《星際爭霸2》《爐石傳說》列為正式比賽,總決賽的冠亞軍將取得國家集訓隊資格。聯想到2022年的亞運會上,電競項目將以正式比賽項目的身份登臺亮相,“電競國家隊”的說法不脛而走,更讓玩家打開了遐想空間。

人民日報評論:“電競國家隊”的英雄帖 你敢接嗎?

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中寫道,遊戲是為觀看者而表現,只有在觀賞者那裡才贏得完全意義。實際上,電子競技早在2003年就已經列為正式體育競賽項目,一直朝著職業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從世界性大賽到區域性比賽,從綜合性賽事到單項性角逐,從職業聯賽到常規比賽,截至目前,中國的電子競技已經形成了涵蓋遊戲廠商、電競俱樂部、職業選手、遊戲解說、直播平臺等在內的完整產業生態,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

在電子競技的火熱行情下,有玩家表示終於可以“揚眉吐氣”了。為什麼會憋著一口氣?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打遊戲都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表現,遊戲裡的熱血似乎很難與現實中的一些質疑良性互動。電子競技的異軍突起,恰恰打破了兩個世界的隔膜。收看一場場比拼手速和腦速的賽事,觀眾逐漸領略到一種全新的競技激情;回顧千億左右規模的發展歷程,市場突然闖入了一片廣闊的數字藍海。近些年來,無論是“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進入高校專業目錄,還是各路資本競相涉足電競行業,這些舉措都在表明,遊戲不僅可以是消遣愛好與消磨時間的娛樂方式,也可以成為集智力與藝術於一身的體育運動。

電競可以替遊戲正名,卻不能為遊戲冠名。就在今年6月,世界衛生組織宣佈把“遊戲成癮”列入新版《國際疾病分類》,引起了廣泛討論。倘若有人以投身電競之名,行沉迷遊戲之實,顯然背離了政策初衷。嚴格意義上說,電競只是遊戲的子集,是遊戲產業化、職業化的表現。如果將電子競技等同於沉迷遊戲,既誇大了遊戲的負面作用,抹殺了休閒的樂趣,也否定了競技體育的獨特魅力,唐突了選手的付出。正如一位職業選手所言,“職業電競的門檻看起來好像很低,好像只要有一臺電腦,任何人都可以成為職業選手。但想成為一名職業選手,可能比考上名校都要難。電子競技需要的是持之以恆,要耐得住寂寞。‘學習不好就去打電競吧!’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電子競技不是退路,它同樣需要天賦和無限的努力。”

職業電競的門檻不是一臺電腦、一條網線那麼簡單,而是需要靈光一閃的天賦、持之以恆的努力和精妙絕倫的配合。與普通玩家的隨心所欲相比,職業選手的操作往往是遵守規則與執行紀律的結果。每一個精準的佈局都是戰略思考的集合;每一個“靈性”的走位背後是無數次的反覆嘗試。一旦缺乏自控、缺少奮鬥,也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頭號玩家”。

人民日報評論:“電競國家隊”的英雄帖 你敢接嗎?

當然,電子競技迎來了春天,但前景卻依然充滿挑戰。賽事獎金水漲船高,俱樂部工資能否跟上?黃金年齡如此短暫,巔峰退役出路如何?遊戲市場風雲突變,拿手遊戲人氣不再怎麼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舉辦國家層面的比賽、組織國家水平的集訓,是電子競技從小眾走向大眾的轉折,也是開啟制度化、體系化保障的起點。這無論對電競行業還是電競選手來說,都是幸事。

選擇電競,在遊戲的擂臺上激情飛揚,何嘗不是另一種成長的書寫?正如一部電競紀錄片的旁白,“這裡有歡笑也有淚水,這裡有夢想也有現實。有人抽身離開,也有人踏夢前來。電競意味著什麼?Nothing,Everything。”

這正是:集訓公開招攬,國家榮譽在肩。不做網癮少年,電競夢想揚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