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自律的昆明上班族与电单车的“爱恨纠葛”

我是一个严于律己的昆明上班族,我想说说这些年,我和电单车的那些“爱恨情仇”。

小时候,老家的出租车还比较稀有,加上城市也不大,我模糊地记得我出门坐过人力的三轮车;开始记事了以后,出门可以打到电瓶三轮车了,四面是薄薄的铁板,把人围得严严实实的,行动起来摇摇晃晃,声音特别大;之后的很多年,出租车越来越多,那些代步车一样的东西和银色的手电筒一样消失了;

上了大学,我们没少在校门口打黑车,不过都已经是面包车或者轿车了;工作了,我一直严于律己,早起10分钟,然后提早一个站下车,尽管大多数时候还是跑得满嘴血腥味儿……直到有同事问我,你上班快来不及了,怎么不打个电摩呢?

什么是电摩?!

那天以后,我突然想起在上下班的路上抬头观察一下,果然满昆明城都是电摩啊。一瞬间,我想起了曾经刷过的微博:“昆明避堵神奇——电瓶车”“在昆明,奔驰宝马不如电摩一架”“遇到有辆瓶车的昆明男人,你就嫁了吧!”……

一个自律的昆明上班族与电单车的“爱恨纠葛”

我还以为我再也不会见到小时候那种在街边一招手就有三轮摩托过来的场景了,可以议价,有时候还会遇到熟人。做梦也没想到,在昆明这是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渐渐地,它还变成了我上班的交通工之一,特别是在我的豪华敞篷自行车被偷了以后,有好几天的上班路上,我都是坐在电瓶车后座上疗伤。

曾经一起合租的同学和我们讨论过,要不要买辆电瓶车代步,下班的路上还可以和路人确认下眼神,赚点烟钱。他说得轻松,我们听得惬意,因为我们都清楚,停在路边、桥下、大院儿门口的载客电瓶车都属于黑车,只要有辆车有个人就可以就赚钱,营业执照?场地费?各种上税?不存在的。

不知道路可以手机导航,没有现金可以微信转账,过去还能讲一讲价,现在他们高傲得很,知道你要是不着急就不会找他们,堪比坐出租的价钱是一步也不让。最近更离谱了,一众师傅凑一块儿会相互推活儿,嫌远、嫌交警多、嫌上坡多……以前总觉得电瓶车师傅挺不容易的,风吹日晒有一单没一单的,现在看来好像并非如此,相比挣钱,他们更像在体验生活。

一个自律的昆明上班族与电单车的“爱恨纠葛”

世道变了,但“求人不如求己”的真理亘古不变,我开始骑共享单车上班。旁观者的视野可能会更开阔,我每天都能看到无数电瓶车从我身边鸣笛疾驰而过,闯红灯、走机动车道我已经见怪不怪,逆行、夜行不开灯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竟然也跟家常便饭似的多不胜数,有次我下公交就被一骑电单车逆行的哥们儿撞到了,撞完我他还骂骂咧咧地走了,说我怎么走路也不看着点?我再三确认了他是逆行我才骂了句脏话,结果他早跑远了。

最近,昆明总算的是出台了所谓的“最严交规”来规范电单车,我亲眼所见,人民路与五一路的交汇处处交警每天都在查占用机动车道的电单车,抓到一个现场罚五十,折腾了有两个月效果显著,那段敢占道的电动车越来越少了。

一个自律的昆明上班族与电单车的“爱恨纠葛”

但据身边同事朋友反映,他们对我的见闻表示质疑,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他们开着车依然能看到电瓶车师傅与他们肩并肩,来回乱窜的不在少数,最惨是有位买了新车的同事,新车的门被一辆电瓶车擦着就过去了。这“最严交规”好像只是针对市中心出的,黑电摩依然猖獗,汽车主怨声载道。

不过,你真同意取缔了所有非法运营的黑电摩吗?我第一个不同意,明知违法我也愿“一意孤行”,20就20,总比迟到扣得少吧?为什么我会沦落到“纵容违法”的田地呢?

首先,主观上,我没车没房没存款,早上还懒床。其次,客观上,昆明的交通实在没给我丝毫的“安全感”,每天早上等公交车等得像块望夫石一样,要说像偶像剧也行——要等的车怎么也不来,不等的车左一趟右一趟地来。上了车就开始了漫长的堵车环节,要是遇到下雨,那就是停车场环节!坐地铁吧,3条线修了6、7年,地铁站覆盖面还没有电瓶车停车点大,你会怎么选?最后,面对不近不远的距离再加上点赶时间的事情,等出租、网约车太久还会面临拒载风险,坐电摩难道不是最佳选择吗?

一个自律的昆明上班族与电单车的“爱恨纠葛”

我相信,凭我我个人之力是撑不起来一个黑电摩产业的,一定是有很多人和我有一样的想法,他们才能一直如此“猖獗”,毕竟,在某些特殊时刻,他们还是可以一解“燃眉之急”的。

当然,秉持着至高无上的法律精神,我们不能总当“共犯”。一个产业的诞生总有它的合理之处,而且大多数人也认可了它的合理,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如果这个产业可以获得合理规范化地管理,那结果会不会变更好?既然昆明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完全拒绝电单车的存在,那就避免不了它所带迁出的产业的存在,妥善的安排和管理会不会比一味地打压和取缔有效果呢?

不管是打压还是疏导,希望我们能尽早看到电动车更加规范和安全的那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