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紅色經典的時代風貌

——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的創新發展之路

2018年1月14日,北京梅蘭芳大劇院。當大幕拉開,激盪人心的音樂聲響起時,觀眾們一下子就被帶入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創排的河北梆子現代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在這裡上演。 “終於認識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首歌為何如此廣受歡迎,得以流傳至今。”“我相信,看了這部戲,再唱這首歌,一定會用心去唱!”……2個小時的演出,觀眾們不僅沉浸在劇情之中備受洗禮,更為這支來自太行山革命老區的劇團點贊。他們紛紛表示,從帶著疑問好奇到深感不虛此行,一個小小的縣劇團用實力征服了大家。

2010年由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後,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在縣委、縣政府的幫扶下,創新思路,主動作為,立足紅色文化資源,打造具有平山特色的紅色經典劇目,繼2013年創編了大型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到人民大會堂演出之後,2014年又創排了《子弟兵的母親》赴北京長安大戲院演出,創排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又於今年6月入選“2018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亮相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幾年來,從瀕臨解散的邊緣發展到充滿活力,屢攀藝術高峰,劇團走出了一條“小劇團大主題、小劇團大市場、小劇團大作為”的發展新路,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先後獲得了河北省優秀劇目獎、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優秀編劇獎、河北省十大精品劇目獎、石家莊市“五個一工程獎”等。

打造紅色經典的時代風貌

2018年6月28日,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演出現代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由“大撒把”改為“扶上馬”

成立於1970年的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曾是平山文化戰線上的一面旗幟,在廣大群眾中具有十分廣泛的影響力,為帶動民間文藝院團,培育民間文藝人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逐漸趨於沉寂,在最困難的2009年,甚至連月工資700元都發不出,當時50人的劇團一下就走了20人,劇團到了解散的邊緣。2010年,平山縣劇團由事業單位轉製為自負盈虧的文化企業。平山縣委、縣政府為保住平山縣這個重要的文化品牌,改制中不搞“大撒把”,不搞一改了之、任其自生自滅。考慮到平山縣各地廟會有130多個,縣劇團是廟會文藝表演的主力軍,承擔著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任務,他們採取“扶上馬、送一程”的辦法。一是對劇團暫時實行特殊“國企待遇”,把劇團人員工資按一定比例列入財政預算,實行財政差額撥款,使劇團演職員工有了起碼的生活保障。二是每年安排200場下鄉演出任務,每場的補助由800元提高到了2000元,使劇團有了一個長期的發展保障。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不但使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實現了由事業單位向企業的成功轉制,而且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劇團的內在活力。劇團平穩度過了改制帶來的“陣痛”。

變“拄柺杖”成為“大步走”

改制只是完成了文化體制改革的初步目標,要想在競爭激烈的文藝演出市場中生存發展下去,必須樹立市場意識,徹底摒棄政策幫扶的“柺杖”,大步走上市場這個大舞臺,取得市場的認可。一是科學確定業務發展方向。平山縣委、縣政府通過召開文藝工作者、老幹部、群眾代表參加的多種形式的座談會,為劇團發展廣泛徵求意見,最後形成了“依託本土文化資源、服務平山群眾”的階段性業務發展方向。他們認為,挖掘平山人民熟悉的歷史文化資源,排演群眾喜聞樂見的紅色劇目,是劇團生存的迫切需要,也是劇團走出平山、走向市場,進一步擴大影響的前提。平山縣組織了由縣文廣新局、黨史辦、文聯組成的工作小組,對適合改編的文化資源進一步挖掘整理,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參考資料,為劇團提供了豐富而生動的業務創作素材。二是改善排練辦公條件,為劇團業務發展提供較好的環境。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排練和辦公場地,每年房租就有10萬多元。租賃來的地方環境簡陋,還不穩定,客觀上對劇團的業務發展造成了一定影響。為給劇團業務發展提供較好的環境,平山縣想方設法給劇團提供了1000多平方米的排練和辦公場所,給了劇團一個穩定的“家”。三是多方聘請專家,指導提高劇團業務。幾年的沉寂,劇團演員人才流失,老一輩骨幹演員多數已經退休,平山縣通過出資返聘一部分退休骨幹以老帶新,提高年輕演員的業務水平,並將年輕演員選送到河北藝術職業學院進修深造,解決了演職人員人才的青黃不接。同時,還聘請省、市河北梆子演藝專家來指導劇團的業務。四是邀請各級演藝團體交流演出,促進提高縣劇團的業務水平。平山縣經常邀請各級文藝演出團體來平山演出交流,促進提高劇團的業務經營水平。每年正月初十,平山縣城文藝匯演,都會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文藝團體,同縣劇團同臺演出,讓縣劇團時刻感受到市場競爭的壓力,自我加壓,不斷提高,逐漸培養縣劇團適應市場競爭的環境,增強開拓市場的能力。

讓“小劇團”創出“大天地”

基層文藝院團要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樹立精品意識,創作有自身特色的經典之作,才能跳出小圈子,走向大天地,創出大市場。一是矢志不渝地走主旋律作品路線。平山縣是革命老區,西柏坡是聞名世界的革命聖地,紅色文化資源獨樹一幟。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緊緊圍繞平山的紅色文化資源,將劇目聚焦在白毛女、戎冠秀、平山團、曹火星、王二小、西柏坡等題材,深入挖掘、精心提煉打磨,宣揚正能量與本土文化相得益彰,創演《白毛女》《子弟兵的母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精品劇作。二是高度重視,資金支持。平山縣委、縣政府組織黨史、戲劇等方面的專家成立了專家班子,對河北梆子現代戲《白毛女》《子弟兵的母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劇本創作、排演進行全程觀摩指導。無論從劇本的一字一句,還是戲曲的唱腔、舞美設計都經過了專家的千錘百煉、精益求精。為改善演出條件,平山縣委、縣政府投資30多萬元為縣劇團購置了高品質的音響設備,提高了現場演出效果。深入挖掘、精心打磨,精品劇作《白毛女》《子弟兵的母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一一誕生。三是市場運作,樹立品牌。走入市場必須以市場方式去運作。在平山縣委、縣政府的鼓勵下,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採取政府支持、劇團自籌、企業贊助等多種融資方式,有效突破了資金限制的“瓶頸”。《白毛女》《子弟兵的母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這三部大戲,從籌資排演到進京推廣,是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堅持市場運作、擴大宣傳、推廣樹立品牌的一次成功的嘗試。為擴大這三部戲的知名度,平山縣抓住進京演出這個機會,加大宣傳報道力度,在中央、省、市各級新聞媒體進行了宣傳報道,逐步樹立起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獨有的品牌。

精品打造和品牌推廣,使平山縣河北梆子劇團在闖市場中做到了遊刃有餘。目前他們正在走出平山,走向全市、全省、全國。《白毛女》每年演出場次達150多場,《子弟兵的母親》已接到北京、哈爾濱、重慶以及部隊等方面的演出邀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又入選“2018京津冀精品劇目展演”並赴京演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