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话语新疆行”系列游记散文之四——敦煌奇观半遮面

记得在我童年时候,父亲买回一台少有的缝纫机就是敦煌牌的,当时的无知少年虽然对敦煌还一无所知,但对那机身上那婀娜妩媚的飞天标志记忆最深,从此也就关注着有关敦煌的内容了,后来在中学课本或其它书刊里知道了一些。从此敦煌一直都是心底里渴望去探寻的梦。再后来的许多年里,总是有意无意地看到了一些有关敦煌的内容,渐渐知道了一些敦煌的故事……

“丝路话语新疆行”系列游记散文之四——敦煌奇观半遮面​敦煌,古称沙洲,位于甘肃省西部的茫茫戈壁中,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它的历史,就是一个延续千年的梦。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它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河西四郡”之一,是中原王朝与西域地区以及中、西亚往来的交通桥梁,也是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并逐渐成为了西北方的军事、政治中心。东汉以及曹魏时期,敦煌保持稳定发展,公元366年,乐尊和尚首开石窟供佛,伟大的莫高窟,从此诞生。唐代,敦煌进入了最为鼎盛的时期。此时的敦煌,成为了印度、西亚以及中亚的文化融合地。清朝末年,敦煌藏经洞的发现,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不幸的是,随着国力的衰落,敦煌的许多珍贵遗物纷纷流落到外国。1987年,敦煌成为第一批对外国游客开放的城市之一。莫高窟,月牙泉等著名景点,向世人展示着敦煌广漠的风情和永远的经典。纵马戈壁,所谓“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两关故址仍在敦煌郊外。扬鞭大漠,穿越古今丝路,商队的驼铃声依旧在耳边响起。敦煌的景点分布比较零散,各景点间的距离也比较远。
“丝路话语新疆行”系列游记散文之四——敦煌奇观半遮面​敦煌最有名的景点是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于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二十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莫高窟以精美的佛教壁画和雕塑闻名海内外,是至今为止世界上所发现的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这里的壁画和雕塑的容量以及内容的丰富,是现今世界上任何宗教石窟、寺院或者宫殿都不能媲美的。其中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也属于佛像画的范畴内。遗憾的是莫高窟的门票必须提前在网站上或市区的一个接待点预定,特别是在七八月的旅游旺季更是一票难求,我们去的前一天动用了多种人脉资源却都无能为力。千里迢迢到敦煌,就是为了看莫高窟的,无奈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找到了敦煌在市区的接待点,却只有次日上午的部分应急票,据说只能看到很少一部分较次的洞窟,无法欣赏到艺术价值高的内容,于是我们就忍痛割爱地放弃先走了,暂时保留着敦煌莫高窟的神秘面纱,将莫大的缺撼和念想留作下次的理由和机会,现在交通很是方便,期待着能在淡季时候专门进去细细欣赏那些艺术珍品。于是便移车去了鸣沙山、月牙泉景区。

“丝路话语新疆行”系列游记散文之四——敦煌奇观半遮面​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鸣沙山宛如两条沙臂张伸围护着月牙泉。沙漠或者沙丘中,由于各种气候和地理因素的影响,造成以石英为主的细沙粒,因风吹震动,沙滑落或相互运动,众多沙粒在气流中旋转,表面空洞造成“空竹”效应发出嗡嗡响声,且有沙丘堆成山状,故称“鸣沙山”。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自汉朝起即为“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称。月牙泉泉形逼肖月牙,泉内生长有眼子草和轮藻植物,南岸有茂密的芦苇,四周被流沙环抱,虽遇强风而泉不为沙所掩盖。我们是正午进景区的,已是烈日曝晒、沙漠炙烤的煎熬了。鞋子里钻满了沙,干脆脱了鞋袜提着,光着脚丫在火辣辣的沙漠中行走着,也有别样的感觉,我们来回在沙漠中嬉戏地走着。在这燥热的天气里,天空一直有载着游人的滑翔机、直升机不断轰鸣地飞掠而过,地面有被主人用绳子串成一队队的骆驼或马匹驮着游人缓缓而过,那些动物在燥热的沙漠中或许因饥渴劳累不时地仰天长鸣,此时是难以听到细微的鸣沙之声的。但见突兀的沙丘下难得的一牙清泉,以及少有的泉边芦苇绿洲、亭台楼榭等景色。登楼远眺,沙丘连绵;俯瞰泉水,一弯清澈,涟漪萦回,碧如翡翠。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蔚为奇观。历代文人学士对这一独特的山泉地貌,沙漠奇观称赞不已。月牙泉,梦一般的谜,千百年来不为流沙而淹没,不因干旱而枯竭。在茫茫大漠中有此一泉,在黑风黄沙中有此一水,在满目荒凉中有此一景,深得天地之韵律,造化之神奇,令人神醉情驰。“晴空万里蔚蓝天,美绝人寰月牙泉,银山四面沙环抱,一池清水绿漪涟”。

“丝路话语新疆行”系列游记散文之四——敦煌奇观半遮面​再到月牙泉旁边,绕清泉走一遭,切实感受这沙漠中的奇景,月牙泉最像初五的一弯新月,落在黄沙里。泉水清凉澄明,味美甘甜,在沙山的怀抱中娴静地躺了几千年,虽常常受到狂风凶沙的袭击,却依然碧波荡漾,水声潺潺,是当之无愧的沙漠第一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