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手工壺與半手工壺的理解?

純手工”不是好紫砂最高境界

前不久,有壺友在某電視臺的一期頗具收視率的節目中高呼:現在“丁山能找到的好壺越來越少了”,因為“純手工”的壺越來越少了。此語一出,立即在紫砂界引起強烈反響。究竟什麼是“純手工”?使用了模具是不是就意味著開動了“複印機”?一把好壺的標準到底是什麼……對於由此引出的一系列問題,專家學者、壺友藏家、紫砂工藝師、紫砂經營者等展開了深入而激烈的探討。

純手工壺與半手工壺的理解?

“純手工”概念重在炒作

現在市場上極力炒作的紫砂“純手工”製作,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借助任何模具,完全靠手工來完成的一種製作過程。

但是說到紫砂的製作,就不能不瞭解紫砂獨有的製作工藝。中國藝術研究院紫砂藝術教授堵江華介紹說,現在一般對所謂的“手工壺”和“模子壺”,其區別主要在於前者是壺體由泥條拍打或泥片鑲接後直接成型;後者是用泥條拍打或泥片鑲接再用預先製作的石膏模子準型後成壺體的。所謂“模子壺”實際也是要完全用手工完成。兩者比較,製作過程中有部分區別,但製作方法及製作過程的略微差異和最終作品的優劣沒有必然的聯繫。

他說,用泥條拍打或泥片鑲接是紫砂器自身獨有的成型方式,由明朝從供春到時大彬期間的紫砂藝術家不斷摸索、總結到成熟後就一直延續至今。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成立了紫砂廠,隨著社會和市場的發展,在廠領導和以顧景舟大師為代表的藝術、技術人員共同努力下,借鑑一些其他陶瓷行業的成型方法,總結出了用石膏模具搪坯整形的壺體成型方法,以使壺體造型更周正,更利於達到理想的形體設計。應該說這也是紫砂成型方式的補充和完善,也是紫砂生產發展中的一種進步。

對此,資深藏家“北京老壺”宋雙才表示,“有關市場對所謂‘純手工’的炒作,我在2003年就曾經寫過一篇‘博文’——《狗年一聲吼,槍斃‘純手工’》。其實,我‘槍斃’的是‘純手工’這個詞。因為按照科學的講法,所謂‘純手工’只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而已。甚至有人教條地說,‘我們的壺都是用手做的,怎麼能說我不是用的‘純手工’呢?’所以‘純手工’這個定義,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表示,作為一個紫砂壺來說,所謂“純手工”製作和局部藉助模具製作的壺,二者只是手工技藝難度大小的問題。但是對飲茶生活來說,沒有質的區別。人們在紫砂的發展中,在飲茶文化的需求中,還需要豐富多彩的造型。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不能以“只有‘純手工’的才是最好的”這一個標準來衡量。

他介紹說,有些造型用純手工,不借助一點模具,是無法規範、無法制作的。歷史上很多名家,包括顧景舟大師製作的很多紫砂壺造型,比如他與高莊先生合作設計的“提壁壺”,在肩部和底部就是使用了模具的。而張守智本人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合作的“曲壺”,如果不借助模具,也根本製作不了。所以完全強調“純手工”,就限制了紫砂造型的豐富多彩;完全強調“純手工”是有侷限性的。

純手工壺與半手工壺的理解?

賞壺應堅持多元化標準

現在在市場上,所謂“純手工”的壺才被稱為“藝術品”,而且價格要比“模具壺”高出很多倍。很多制壺人為了強調自己是“純手工”製作的,刻意在接縫處留下明顯的痕跡,或者壺身故意製作得不是很規整。難道,這樣的壺就美了嗎?就值得收藏了嗎?“市場上有100元一把的‘純手工’成型的壺,也有15萬元一把的‘模具壺’。”這是紫砂界人盡皆知的道理。

堵江華說,有些對紫砂壺製作生產過程不瞭解的人會認為“手工壺”做得慢、產量低,誤認為“模具壺”用“模子”一壓就完成一個壺,產量會很高,所以認為“手工壺”應該比“模具壺”更有價值。實際上決定產量的不是成型方法而是作者的主觀思想。一個熟練的紫砂從業者如果沒有藝術追求,可以一天拍五個十個身筒甚至製作完成;一個藝術大師也可以用數天、數月或數年去精心構思一個理想的形體,製作一個母模後可以反覆審視以求儘量完美,然後以此作為輔助只做一件作品!前後兩者的價值如何評判呢?

宋雙才更是強調,“純手工”不能作為賺錢的由頭。他說,還有人認為,藉助模具就會大量複製。實際上,即使是用了模具,在紫砂的藝術創作中,精修成分佔了90%以上。這種精修的重複,是不可能的。比如汪寅仙做“曲壺”,每把都不一樣,都會有新的思想、新的情感注入。藝術品創作用了模具,並不等於簡單複製。同時,這種簡單複製作為藝術家來講,其本身也是排斥的。藝術構思重複次數多了,就會降低其藝術水準。所以他也不會藉助模具大量複製自己的作品。

決定作品價值或意義的不在於成型方法。張守智表示,衡量一件紫砂作品的好壞,標準應該是全面的。比如,首先要看其材質,材質要沒有汙染,觀感和肌理要好,視覺心理和觸覺手感都要好。其次,就是造型的藝術水平,反映出的作者的修養。第三,是做工,如果沒有好的做工,造型是無法表現出來的。

同時,收藏是應該有目的,還是為了欣賞。作為一件工藝品,紫砂壺首先應解決功能問題,要實用;其次在觀賞上,要給人精神上的滿足。如果強調“純手工”製作的,造型不好看也不是好作品。現在一些人出於商業的目的,認為什麼東西越難就越好。而越難的,不一定藝術水平越高。要從文化價值上,從整體上來衡量。無論是實用品、藝術品都是要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作者的文化修養在自己作品中的體現,才能夠通過作品達到人與人的交流和溝通。

制壺人張子威更是一語道破紫砂壺的內涵:“工藝是其軀殼,思想是其靈魂,文化是其生命。”

純手工壺與半手工壺的理解?

強調“純手工”意在打假

“由於‘純手工’壺的價格要大大高於‘模具壺’,所以現在有的製作者會刻意將‘模具壺’上的模線修掉,再用脂泥製造一些手工的假象,大賺黑心錢。”紫砂經營者李少峰說。“現在的紫砂壺市場概念炒作太過。” 藏家郭舒東表示,其實爭執“純手工”與“非模具”的意義,主要在於紫砂打假。

由於現在市場一片利好,一些做壺人因為眼前的利益過於浮躁,為了迷惑消費者,把模具壺修飾得像純手工壺,當做藝術品高價銷售;而有些商家明知是“模具壺”,還硬在不明就裡的買家面前吹噓是“純手工”製作,將廉價商品賣出高價。這其實反映出的,都是一個人品道德、商業誠信的問題。

對此,藏家們高呼:“玩就要玩一個‘真’!無論‘純手工’也好,無論‘模具壺’也好,請讓我看得明白。”

其實,在紛繁複雜的市場中,要選出心儀的紫砂作品,除了加強自身文化修養、多看、多聽、多學,多與業內資深人士交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外,最重要的,還是一個優良的市場環境建立的問題。

宋雙才說,什麼樣的壺用模具整過形,什麼壺沒有用模具,有的很容易判斷,但現在市場上花樣百出,更多的壺不僅僅大多數玩壺的朋友看不明白,甚至對一些做壺的人來說,也不是那麼容易判斷準確的。

這個時候,就應該體現出一種規範的、誠信化的經營。我們要求經營者在賣壺的時候,應該出具一個發票,說明這個壺是怎麼做的。如果買了以後,經過可靠的途徑證明,這個壺不是賣家所聲稱的這種製作方式,可以退貨,可以索賠,可以追求責任。這在商家進貨時是要弄清楚的,要承擔責任的。沒有明確的判斷,商家在賣壺的時候可以說“不知道”。可以說,“我也不知道作者是怎麼做的,您自己看著買”。就像拍賣會一樣。但是最重要的不能撒謊。不能明明不知道,還愣說是“純手工”;也不能明明知道是“模具壺”,愣說是“純手工壺”。那就是欺騙。同樣的,做壺人在出讓自己的作品的時候,也要在開寫的證書中明確寫清此壺的成型工藝。如果事後被證明證書內容不符合壺的成型工藝,則買家可以追究其欺詐責任。所以,這些情況可以通過制度上的完善而避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