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什麼是紫砂壺的“錯金銀”?

“錯金銀”工藝,亦稱“金銀錯”,是在鑄器時鑄出溝槽,將金或銀絲、片擠壓入槽。始於春秋青銅飾件,盛於戰國,西漢後走向衰落。晉厲公權臣欒書為祭祀製造的“欒書缶”上,有錯金銘文40字,為錯金最早實例之一。

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興起於20世紀60年代的紫砂壺嵌金、銀絲或其他金屬絲、片,實際上就是將金銀錯運用於紫砂陶裝飾上,屬“清貨鑲嵌”,多以線表現,亦有線、面結合,設計新穎,配色和諧。

紫砂鑲嵌在清代中期最為鼎盛,除了鑲嵌金銀,還有玉石、珠寶、象牙等,顯示富麗堂皇、精緻華貴的裝飾效果。紫砂嵌金,簡單來說就是將貴重金屬的絲、片嵌入燒製前,就雕刻好的圖案中。

首先,要構思嵌金圖案的紋樣,圖案的紋樣要與紫砂作品裝飾內容、所要表現的主題相符,用寓意貼切、靈動優美的圖案來展現鑲嵌裝飾的內容,以達畫龍點睛、神韻卓然的藝術效果。

紫砂嵌金一般選用精細的原礦深紫泥、黑紫泥,與光華璀璨的圖案形成強烈的明暗對比,給人以愉悅的視覺效果。

金銀絲是如何嵌進壺表的呢?

金銀錯的首道工序是刻槽。在壺坯窯燒之前,於器表融合中國工筆畫鐵線白描手法,刻鏤出深度和角度適中的“△”形陰文凹槽,槽底為麻面。要求線條深淺、粗細完全統一,才能確保絲、條、塊嵌入壺體永不脫落。

金銀錯的二道工序是鑲嵌。壺坯燒成後,用小鐵錘輕重適度敲打,或用玉石、瑪瑙制的“壓子”擠壓,在凹槽內嵌入用火適當加溫的,截作點、線、 面的金銀絲(片)。

金銀錯的最後工序是磨錯。在鑲嵌金銀絲(片)後,打磨使其與壺表平整光亮。先用剒石打磨,再用木炭加清水打磨,後用皮革打磨。打磨時不可損傷壺體表面。

紫砂坯體在未乾之前,將圖案紋樣拷貝在坯體上,用刻刀刻出紋樣。所刻紋樣要清晰、挺括、流暢、邊緣光潔,以使嵌金順手自如,雕刻時還要考慮泥坯成陶後的收縮比率。

坯體乾燥後,入窯燒成。成陶後的作品,為嵌金圖案的載體。用細砂皮輕輕摩挲,去掉細沙粒,將製成的金屬圖案嵌入雕琢好的凹槽內,用特製的小榔頭輕輕敲擊,直至吻合到位。

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紫砂壺銀絲鑲嵌過程

紫砂嵌金,選用質軟而重、延展性強的貴金屬絲、片作裝飾材料,它的成本相對較高,難度相對要大,完成時間相對要長,是技與藝的珠聯璧合,展現造型與裝飾的韻律美感,精品力作更是撼人心魄。

這種紫砂壺上的裝飾工藝你接觸到了嗎?

鮑仲梅,1944年生,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000年 第三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先後師從七老藝人任淦庭、工筆花鳥畫大師俞繼高先生為師。擅長錯金銀工藝,將金、銀絲(片)鑲嵌於紫砂器上,採用雕、鏤、刻、塑、堆、填等多種手法,或再施以珠寶玉石等材質,賦茗壺以異彩奇珍,別具一格。與其妻施秀春合作,創制以銀絲鑲嵌的紫砂壺,為紫砂陶藝開創了新的裝飾技法,同時也成為他個人壺藝的風格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