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認識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

半手工和全手工壺工藝有何區別?又應該如何看待半手工和全手工?

正確的認識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

首先從工藝上來說:

半手工:半手工壺同樣含有手工的成分在裡面,簡單說來:

第一種:壺嘴、壺把、壺蓋等用手工製作,身筒用模具製作;

第二種:身筒用手工來完成,其它用模具製作;

第三種:整把壺都藉助模具成型。因此半手工壺也可稱為模具壺。

很多人擔心半手工壺可以利用模具進行無限量的複製,其實無需擔心,半手工壺同樣含有作者的思想在裡面,並且也存在不可複製性。如顧景洲的許多壺同樣藉助了模具,顧老用模具在於用得好,用得巧,就如當年顧老製作的洋桶,讓當代的工藝師甚至是高級工藝師使用顧老的模具來製作此壺都無法達到他的效果。還有些壺,特別是花貨不靠模具是無法制作的。

全手工:是使用工具而不使用模具來製作一把壺。因此全手工製作難度相對較大,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較多。

全手工由於沒有用到模具,因此,每一個塊面或者部位相連接都是用脂泥粘起來的,就算藝人在連接的時候將痕跡颳得再幹淨,但是泡過幾壺茶後便可看出,畢竟脂泥的顏色和壺身的顏色會略有差別。

而有人說起的在壺內壁上蓋章來區別全手工和半手工,這種方法並不可靠,半手工也可以進行蓋章的。接縫也是一樣,要是有藝人真的想把半手工做出全手工的模樣,仿接縫也是有可能的。

正確的認識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

所以,全手工和半手工的爭議:

其一,不需要圍繞在模具、工具上打圈,歸根結底,模具也是一種工具,古時製作筋囊器型時就是依靠模子進行塑形的;

其二,具體要看什麼壺型,有的壺型半手工做出來比全手工更有氣韻;

其三,全手工壺遠遠比大家想象的難做,不到火候的藝師做出來的全手工壺的力度等等遠沒有半手工做出來的強,而且在型制規整方面還不到位,哪怕當今國家級工藝師、高工等也不會說做一把全手工壺就是成品,很多時候做出來以後還得重新推敲琢磨;

其四,如今紫砂一廠通常的做法是採用傳統手法打出身筒後,為了使壺型更加標準,還藉助模具準型。

一把壺的價值,在於這把壺的精氣神韻是否充足飽滿,壺型是否做的規整、比例是否和諧、泥料是否好、做工是否細緻。如果是光貨,壺面是否光整無暇;如果是筋囊器,那線條是否清爽利落,塊面是否均勻,曲線是否自然;如果是花貨,那麼上面的花草樹木是否自然如天成,無一點矯飾。 只要這些要求都達到了,半手工和全手工也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

正確的認識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

其次,我們從實用和收藏角度來看:

壺的本質功能就是供喝茶所用,只要其符合制壺要求,是自己所喜歡的壺型和泥料便可。

也有許多人,已經開始收藏紫砂壺,那麼在收藏中,是否以全手工為先呢?一般而言,到達收藏程度的壺友,已經領悟紫砂壺的真意。紫砂在藝人的手下變化萬千,先經過水的浸潤陳腐,後經歷火之考驗,所謂不出水火,不成真身。因此壺是包容萬千的,半手工和全手工在此時也變得無關緊要。

如果某一半手工壺由作者加入了獨有的思想,創別人所未能,且壺型優美和諧、寓意美好吉祥,不僅這把壺有收藏價值,連其模具也有收藏價值。如大亨的魚化龍是公認的經典之作,同樣也使用了模具,並且這個模具留存至今,但卻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再用此模具做出如此經典的魚化龍。

魚化龍不用到模具根本無法做出,那麼,當你面對心儀的魚化龍,此時若還要計較半手工和全手工,那就失掉自己的真心了。又如汪寅仙的光貨《曲壺》,圈內眾所周知是藉助半手工成型,可做出了力度美與味道,誇張的詮釋了曲線的張力與優美,且做工非常紮實到位,曲壺成為了汪寅仙的代表作,為眾多壺友所喜歡,市場價也扶搖直上,目前市場價在30萬左右。

全手工壺和半手工壺的區別是什麼?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茶壺不是怎麼做!關鍵是最後的結果。不管用的什麼方法,怎麼做,所作的壺要作出感覺來。這才重要。

現在紫砂一廠的通行做法,手工拍打身筒,模子準形。這類做法也就是現在意義上講的手工製作。你現在讓一廠的大多數藝人全手工製作作品,不是不會做,問題是假如真的這樣做了。恐怕大家又會嚷嚷茶壺怎麼做到這個樣子了。

現在市場對手工藝品的要求太高簡直是太苛刻了,要的是機械的精度。如口蓋最好是緊配合!對嘴,把的要求也是極致化,毫釐不差。泥料既要求是老法配製,又不可以有一丁點雜點,這可能嗎?說的雖有點過,但目前市場對紫砂的期望存在"誘導誤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紫砂的業界。紫砂理論上的探討滯後,和部分商人的故意渲染把大家對紫砂審美的觀念扭曲了。我們喜歡顧景舟,不是就是因為顧先生展示的這種藝術感覺嗎?

以前藝人做壺,每一把壺,可能是成百上千的複製,這樣形成自然的熟練。這一點當今藝人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條件。一些老藝人不會用模具,但手工製作的傳統類型的茶壺可以比模具擋出的更快。但他們也不可能象如今的藝人做的如此精細,因為他們時代尚沒有"線切割"工具。現在好多壺友,玩壺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還是這句話;茶壺如何做,是方法。重要的是成品的感覺。假如作品和玩家的交流能產生共鳴,玩友讀懂作者所作作品流露出的精神,情感。我認為這和用何種方法並不重要!

正確的認識全手工紫砂壺和半手工紫砂壺

一個作者運用哪種方法做壺,主要的因素,是看成形特性,有的壺必須用模具,而有的部分用,有的則完全不需要。模具也只是制壺過程中的某道工序而已。

半手工的說法認為有些"牽強",現在流行的說法,兩爿合攏的方法,就是半手工。其實合爿的方式歷史上就有,不是今人的創舉。曼生壺中的合歡壺,大彬虛扁都是上下合爿的。不過那時不叫模具,叫"盔頭"拱形內模稱虛陀。盔頭大多事用泥坯燒製的,而如今卻是石膏做的。

再就是泥料,天然泥料是不是可以存在一點雜點,有些人認為不可以,有的則認為這是砂泥料固有特性,肯定無法避免。玩過老茶壺的人都知道,也能接受紫砂的"雜點",認為這是紫砂礦料的一部分"內容"。而另外一部分人所持的觀點卻持相反的;認為既然有"完美無缺"哪就得無限趨近"完美"!這也有道理的,關鍵是我們接受的"度"。

壺友還有擔心,模具會象印刷品一樣複製。其實這不用耽心。模具在紫砂製作中只是一個非常短的一道程序。要想完成一件作品最重要的程序不是一個身筒。而是作品各個局部與整體的銜接過渡,我們講"切"就是局部和整體的"切"。這才真正代表作者的水平和審美情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