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别人眼中的你,一定很累吧

——

之前遇到这样一位朋友,他是一名高二的学生,生活在一个不缺乏物质的家庭里,父母关系也还算和谐,一直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不错,不用家里人操心。

在我们最初接触的时候,他的状态也不能说特别坏,但是经常处于一种敏感、焦躁、自我厌恶的状态里。问及原因,他说最近成绩波动太大,每天花费非常多的时间去学习,但成绩只是越来越差,开始觉得自己一定是不适合学习,觉得自己的成绩再也上不去,觉得自己辜负了家长和老师,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孩子……

我问他,在你看来什么能算好孩子呢,他说:成绩好,不用家里人操心;我又问,那这个标准是来源于哪儿呢,回答说:之前周围人都是这样夸他的

——

接着一位新朋友,是一位很能干的家庭主妇。她与他爱人结婚多年,有儿有女,夫妻之间也从来没有发生过比较大的矛盾,家庭经济状况也不错。

在有了孩子之后,她就辞掉了自己梦想中的工作,专心经营家庭和照顾孩子。儿女也用自己的行动很好的回报了她的努力和支持,均上了重点。本该是欣慰的时候,但是她却越来越觉得内心很空。她说,自己从小生活在一个不好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过程中遭受了很多来自外界的白眼,她付出很多想把这个家庭经营的更好,

为的是自己的子女不再遭受白眼

她成功的做到了,但是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开心起来。

——

第三位朋友,这位朋友就比较特殊了。他说,我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不对我好;而她说,我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离开。当然,他和她在这里不是恋人,而是他们都处于相同的状态,持续的在对别人好,但是没有收获到自己想要的。

当然,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只存在于恋人关系里,平时的亲子、同事、朋友关系中也存在很多。

“我对你那么好,为什么不对我好/离开我”,似乎在这里对别人好成为一种换取自己所需的手段。且不论别人是否有所回应,回应是否如他所想,把“交换论”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有些地方确实如愿获得,这样就会心情好一些,而有些地方收获不到便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诸多负面情绪中,甚至产生怨恨。就好比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交到了别人的手里。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也并不相同。

第一位朋友想要学习好,不用家里人操心,这是满足周围人对他的期待;第二位朋友付出很多努力经营家庭、教导子女,是为了弥补自己成长经历中的缺失;第三位朋友把自己的情感交到别人手里。

虽然在表现上有些不同,却背后却有共性。

“活在别人眼中”本质是指缺乏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这个独立的自我大概包括情感独立,人格独立,经济独立

又大概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 属于自己的客观的看法、想法

  • 属于自己的基于实际的判别标准

  • 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 可以自己满足自己一部分需求

  • 有较好的适应性

  • 一定的自控能力

第一位朋友毕竟比较年轻,活在家里人的标准里也是正常和可以理解的;第二位朋友受过往影响很重,尚未通过自己来弥补早年缺失;第三位朋友可能习惯了这种模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交到了别人手里。而这三位共同缺乏的就是“自我”。

人浮于世,会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抉择和压力,委实不易。穿着不合脚的鞋、戴着度数不合的眼镜,就更容易给自己平添负能量了。很多问题,需要一个整体且独立的自己去面对解决,许多快乐也只有我们足够统一的时候才能获得。

前半生因为种种原因我们从别处借“自我”,后半生努力着一步步还。而你,还到何种程度了呢?

活在别人眼中的你,一定很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