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人民日報互懟 解放軍報強硬發聲:用軍人血性激盪時代新風

近日,新華社、人民日報就“小鮮肉”“娘炮”問題是非問題互懟之際,解放軍報今天強硬發聲,強調破除病態審美,用軍人血性激盪時代新風。

新華社 人民日報互懟 解放軍報強硬發聲:用軍人血性激盪時代新風

文章說,近年來,“小鮮肉”“花樣美男”走紅,帶來審美風尚的新變化,也引發了有關“男性氣質”的諸多討論。有人將“男性陰柔化”視作病態,認為那種熱衷穿衣打扮、塗脂抹粉的“精緻男孩”,會給青少年造成不良影響;也有人認為,男性細膩溫柔是多元審美的體現,理性、成熟、包容的社會應當對之給與尊重。

對男性形象的熱議,反映出公眾對於青年一代成長的高度關切,也折射出當下對於“應當涵養什麼樣的男性氣質”的反思。雖然輿論莫衷一是,但存在一個基本的共識:不論外在的形象如何,剛健勇毅的氣質、自省自強的品格,都是時代的“剛需”。這樣的共識,體現了公共討論理性的一面,也為探討如何構建符合時代需要的男性氣質提供了一個切入點。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中,雖然男性陰柔化審美取向一直存在於戲曲表演、私人生活等領域,但主流審美推崇的大體都是熱血男兒形象。其中,軍人的血性、陽剛、勇毅,往往是一個時代精氣神的投射。不論是“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壯志豪情,還是“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英雄氣概,抑或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的意氣昂揚,這些男性形象,之所以能代代流傳、深入人心,原因就在於其所體現的正氣、大氣、陽剛氣,為社會注入了正能量,化作了民族氣質的一部分。

新華社 人民日報互懟 解放軍報強硬發聲:用軍人血性激盪時代新風

近年來,受到商業炒作等影響,陰柔成風是客觀事實。但倘若因此就斷言,中國男性變“娘”了、中國人喪失血性了,恐怕有失偏頗。艦載機飛行員張超深知每一次升空便是一次生死考驗,縱使喋血長空也要一飛沖天;90後潛水員官東,危急時刻挺身而出,將生的希望留給被困人員;去年8月份,在一起邊境衝突中,解放軍戰士將對方一腳踹飛,受到網友如潮點贊……以軍人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他們身上的勇氣、堅強和擔當等氣質品格,依然是主流審美不可或缺的內容。

涵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男性氣質,不在於外表外貌,關鍵要塑造一種有勇氣、有擔當的內在品格。如何塑造?摒棄矯揉造作的風格、扭轉娛樂至上的傾向,固然是一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要以“優質的榜樣”給青年成長提供更多的精神養料,提供正向的精神引領。如果軍人的正義之舉能激發更多公眾的感動認同,帶來社會廣泛的響應行動,那麼,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堅決捍衛公共利益,就會成為更多人的道義堅持和行為自覺,成為更多人崇尚的“男性氣質”。

近年來,從王威、楊明鑫等軍人以陽光硬朗的氣質被公眾熟知,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到《戰狼》《我是特種兵》等影視作品引發收視狂潮,一批“硬漢”形象受到追捧。這些現象說明,以軍人血性激盪昂揚向上的時代風尚大有可為。公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呼喚更多優質作品的供給,呼喚新時代革命軍人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新華社 人民日報互懟 解放軍報強硬發聲:用軍人血性激盪時代新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氣質。置身轉型發展時期,需要砥礪攻堅克難的意志品質,擔當起我們這一代人應有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講,破除病態的審美乃至“審醜”、鍛造時代的鋼鐵脊樑,需要我們每一個人貢獻力量。這是討論“男性氣質”的更大意義所在。

你怎麼認為媒體的態度?對男人女性化傾向如何看待?請留下評論。

(圖片與本文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