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雷城名人一條街:下河裡

在清朝到解放後那段塵封的歲月裡,雷州可算是一個響噹噹的集居地。它位於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三元塔下,雖然是200多米長的一條短巷,卻薈萃了一批名人。有政客,有鉅商,大學問家,幾乎可以說這裡的人非富即貴。

觀察第

這條巷的東頭,有一個磚木結構的閘門,夜晚關起來可以防賊。可惜閘門現在已經蕩然無存。閘門旁有一座觀察第,它是清代翰林編修陳昌齊的家,現在已成為湛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觀察第的門聯是:

共瞻王道如龍首;

喜見家傳有鳳毛。

雷州雷城名人一條街:下河裡

這是陳昌齊的女婿蔡寵所題的。蔡寵青年聰慧,陳昌齊讓次女陳佩瑤嫁給他,他在岳父、妻子(才女)的影響下,成為淵博學者,他道光二年(1822年)也考中進士。

陳昌齊,乾隆三十六年考中進士,任過翰林院編修、河南道御史、兵部和刑部給事中、浙江溫處兵備道等職。他學問淵博,既是考據語言、文學的大師,又是我國近代精通曆算、醫學、地理、政法、賦稅的著名科學家,參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編校,擔任過《廣東通志》《雷州府志》《海康縣誌》的編纂。他在廣東著名書院粵秀書院、雷陽書院主講過,另外還有很多本著作。《清代廣東書法》一文對他的評價是:“書法從董趙(筆者注:即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趙孟頫)入手,挹米芾遒勁縱逸以活其勢,天首開張,蘊藉渾厚。”保存得比較完好的陳昌齊書法,市場價是30萬元左右一幅。他曾給雷州天寧寺撰並書寫過下面一聯:

似無奇觀,蘇學士也經評許;

盡有幽趣,石頭陀於此棲遲。

此聯已成為名聯,被收進《雷州楹聯》等書,同時也成為書法精品。

他剛正廉明,愛民若子,博古通今,謙虛謹慎,胸懷廣闊。他入翰林院後,奸相和珅想把他拉到自己的門下,並許以高官厚祿,想以此標榜自己愛才重賢。但他卻不領和珅的情,結果遭到和珅的打擊。他當官後,老家人要他以權勢壓制與老家有積怨的祿切村,他馬上告誡老家人“有千年祿切,沒百年觀樓”(陳昌齊號觀樓),這句話已成為名言被人傳誦不已,也曾使許多人化干戈為玉帛。他病逝前對兒子說:“我以‘清白’留給你們,我的心願就滿足了。”

雷州雷城名人一條街:下河裡

據林宗彥《陳昌齊年表》載:“陳昌齊68歲(1810年)還鄉時,因諸侄眾多,舊屋居住不下,四月在府城外買屋數椽暫居。翌年始建‘觀察第’為新居。宅內設‘內翰舍’‘鑄人塾’,第二進左邊設‘賜書堂’。” “藏書十多萬卷。藏書屢經兵燹,喪失殆盡。府第是三座並列式建築群體,各建築為四合院式佈局。”賜書堂藏書豐富,陳列著皇帝賜給他的《御製詩全集》《欽定授時通考》《味餘書室全集》《九家注杜詩集》等書,還有烏木壽字扇、仿宋玉兔、端硯徽墨湖筆、緞絹等。

土改時候, 方益洲先生曾在觀察第居住過。方先生系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為100多處名勝古蹟題過匾寫過對聯,在國內書法比賽中屢屢獲獎,著有《以書為友》(兩冊)、《方奕洲楷字》等。雷州市派員到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地考察,也曾以《方奕洲楷字》作為禮品進行交流。後來房屋政策落實後,方先生搬出了觀察第。

下河裡023號

下河裡023號是大名鼎鼎的溫兆祥(1861年~1912年)的故居。雷州人代代口口相傳的清代雷州四大鉅富是:東林子梁、下河兆祥、賓合成珠、上朗既夫。溫兆祥可以與香港船王包玉剛媲美。據《海康縣誌》記載:“(他)十多歲開始經商,以經營有方而白手興家,聚資多至白銀980多萬元,在香港、澳門還擁有多家商行、店鋪及樓房……(他)在澳門創辦了元亨益輪船貿易商行,並在廣州灣(今湛江霞山)開設分行。千餘噸位的輪船有‘順江’、‘順成’、‘順利’3艘,常往來於香港、澳門及雷州、廣州灣各埠之間,經營客貨兩運。還在雷城當鋪巷開設‘利益’商號,輸出生豬、土產而輸入洋雜生活用品,為雷州通往港、澳開闢了一條相當熱鬧的貿易通路。” 溫兆祥的三兒溫應盛在法國留學八年,獲洛達里亞大學法律碩士學位,曾任省立第十中學校長。上海高等法院鄭毓秀曾想請他到上海工作,他“於親友餞別宴會上酗酒而致精神病發作,未能成行”。溫兆祥的孫子溫莎(溫國英)則是湛江市著名作家,他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文章、詩歌、對聯。

事業鼎盛時期,溫兆祥在下河裡建起了豪華住宅,屋高4、5米,面積共1千多平方米,它們由幾座房屋連在一起,由左右兩個大門出入。大門飾有灰雕,高聳堅固,有很強的防盜功能。

下河裡079號

下河裡079號是一座叫“豐德”的古民居。這裡居住著姓莫的一家,其中莫則商是海康商會會長。他的侄子莫錫寧後來也成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海康縣書法協會主席,莫頌軍先生稱之為“雷州書壇近三十年的掌門人”。莫錫寧是雷州書壇的播火者之一,輔導過莫頌軍、鍾國康、郭亞明等人,後來這三人都成為中國書協會員。他著有《莫錫寧書法》。

雷州雷城名人一條街:下河裡

其它名人

這裡居住過名人還有許多,如:

王世蘭、王世良兄弟。當時,海康縣出口最多的商品便是蒲包。據陳開基《商貿鼎盛的古雷城》載:“王世蘭兄弟不但在本縣楊家、松竹、白沙、沈塘等地設收購站,而且在香港開設廣裕昌蒲包行。”李龍《清代、民初的雷州對外貿易》載,“至民國初年,‘每年銷售外地的蒲包達2000多萬張,值銀3百多萬元’。專營此生的雷州商人王世蘭、王世良兄弟倆也成了鉅富商人,被譽為‘蒲包皇帝’。”

蔡為林,做布匹、衣裳生意,是當時海康有名的富翁。

李敬賓,海康參議員,當過區長。

陳允偕,他借海潮小學教員的身份開展我黨的地下工作,為革命做出傑出的貢獻。解放初期,他當過海康一中校務委員會主任(校長),不久,兼任縣文教科長。

吳流,海康縣體校校長。主編《海康縣體育志》,被省體委評為一等獎。

劉樹人,後來成為海康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被號稱為廣東省故事大王。他著有《劉樹人故事選》,只要他的嘴巴開出一個小小的口子,裡面的故事就會像長江之水一樣滔滔不絕地流淌出來,故事十天十夜也講不完。他講的故事惟妙惟肖,常常把聽眾弄得如醉如痴,雷州市各中小學都競相邀請他到學校去講故事。

雷州雷城名人一條街:下河裡

這裡匯聚許多大富翁的原因,筆者認為這跟地理位置有關。下河裡與民國時期海康商業最發達的南亭街、千帆競發的下江相毗連,南亭街周圍店鋪林立,南亭街所在的關部一帶是雷州、高州物資集散碼頭,許多商品由這兒遠銷全國各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