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形上學」是個貶義詞?原因是這樣

為什麼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形而上學”是個貶義詞?原因是這樣

前天我們跟著熊逸老師瞭解了“形而上學”這個詞的來龍去脈,點擊下面的鏈接可以回看:

但這篇內容我們留了一個尾巴,那就是:為什麼“形而上學”在今天很多中國人的心目中,是個貶義詞?

今天我們繼續跟著熊逸老師,來搞清楚這個問題。

這要從黑格爾說起。

黑格爾認為,形而上學是一種靜態思維,很教條,很機械,很片面,所以他採用了一套動態思維,就是辯證法,來取代傳統的形而上學。

馬克思的辯證法就是從黑格爾的辯證法來的。

如今的中國人,從小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或多或少都學過唯物主義辯證法,所以都沿襲了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對形而上學的看法,把形而上學等同於靜止的、片面的、僵化的教條主義。

不過,要進一步說清楚這個問題,還要先解釋一下剛剛出現的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大詞:辯證法。

其實辯證法並非源自黑格爾。

蘇格拉底那套只破不立、不斷反詰的提問手段,就是原始形式的辯證法。

蘇格拉底總會先順著對方的話說,說著說著推出一個矛盾,逼著對方必須找到化解矛盾、自圓其說的新說法,就這樣層層推進下去,終於把對方逼到死角。

這個方法也被稱為思想的助產術,所以蘇格拉底不認為自己是個原創型的哲學家,而是哲學的接生婆。

在《泰阿泰德篇》裡,蘇格拉底說自己是一位接生婆的兒子,從母親那裡學到了這門手藝,只不過把它用在了思想的接生上邊。

辯證法的涵義不斷髮生改變,後來又有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康德就把它叫做辯證法,因為在從正題和反題分別推出矛盾之後就該想辦法化解這個矛盾,讓見解更進一層。

到了黑格爾那裡,辯證法又在思維方式之外有了宇宙規律的涵義。

然後從黑格爾到馬克思,就有了我們熟悉的唯物主義辯證法。

上一點年紀的人應該都學過《矛盾論》。《矛盾論》有兩句話和“形而上學”有關。

第一句是:“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於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辨辨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

第二句是:“形而上學,亦稱玄學,這種思想,無論在中國,在歐洲,在一個很長的歷史時間內,是屬於唯心論的宇宙觀,並在人們的思想中佔了統治的地位”。

結合我們前天關於“形而上學”的那篇內容,和今天剛剛說的內容,你一定能看出來:

辯證法也好,形而上學也好,涵義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同的時代,在不同的場合,有著不同的內涵。

所以,當你看到這些概念的時候,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上下文的語境搞清楚。

想明白這個問題,你就不會再對某個概念有偏見了。


回望歷史,撩撥文化,關注磊哥撩文化,一起傳承中國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