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古事而鉴今,看下古时候高考,科举作弊!有哪些……

1

先看点其他

近日,一篇《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的自媒体文章,在朋友圈疯转:4名来自郑州、洛阳、周口等城市的家长表示,4家孩子今年的高考分数与以往成绩、高考后估分严重不符;他们怀疑孩子的答题卡被人调了包,并向纪检监察部门实名举报河南省高考招生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滥用职权、组织考试作弊、内外勾结"。

观古事而鉴今,看下古时候高考,科举作弊!有哪些……

希望这个事情能被高度重视起来,孩子辛辛苦苦读了十几年书,人生的第一次转折就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不差清楚,他们还能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信心和信任,希望有关部门好好查清楚,十年寒窗,必须严查。

2

宋朝科举制度比较完善的时间,古代科举采用了遮名法来保障公平,但依然阻止不了作弊现象……,和各种作弊手段

观古事而鉴今,看下古时候高考,科举作弊!有哪些……

在看不到姓名的情况下,考生是如何让考官知道该文章是自己所写呢?

以吴泌为例,他在每张试卷中都会标有"其实有"三字,以他个人能力,再"其实有",也没办法弄成举人。还是替考人员写得好,阅卷人为句容县知县王曰俞也参与到了徇私舞弊当中,看到"其实有"三个字,也就推荐给考官了。

这种作弊方法,是针对古代科举试卷密封的,看不到考生姓名,只能看见文章。

约定一个很生僻的开头或结尾用词即可,有的是"其实有",有的是"能是之乎",还有民间传言的,把"也"字故意写得没有那一勾。

这都是暗号,等被买通的阅卷人看到后,就会挑出来排名次。

3

除此之外,很想舞弊,却又没钱的平民考生,又如何作弊呢?

我们都应该知道,在古代科举的一些展览中,有蝇头小字抄写的必考内容,这和现在大学中打的小抄是同一种性质。

烟台莱州市的宋先生家里,珍藏了一件明代作弊用的马褂。

这马褂正反两面都写满了密密麻麻的蝇头小楷,以至于将五角硬币放在衣服上,足以遮住八个字,平均一个字长1.8毫米。

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作弊小抄,就是《五经全注》。

这极大方便了作弊考生的携带,抄写技术的进步也助长了夹带小抄的风气。

观古事而鉴今,看下古时候高考,科举作弊!有哪些……

4

在考场上,为了预防和惩罚作弊,

进考场前都有搜身的,无论食物还是篮子、衣物,都要进行检查。

巡考也较严格(贿赂过了的除外),交卷之后有封卷不露姓名的弥封制度,还有为了防止考官认出笔迹的誊录制度。

观古事而鉴今,看下古时候高考,科举作弊!有哪些……

然而这也全部有空子可钻,如前面讲到的接头暗号"其实有"。这种情况,只要考生与考官约定了,坚持不说,任凭谁也无法抓住把柄。

唯有抓住考官收受贿赂的证据了,这也不太容易,毕竟如何送礼不被人看见也是一门学问,被抓住了就是死刑,但很难抓住。

宋元明清的科举都这样,作弊不被抓住的概率太高了,尤其是考官考生联合舞弊,被抓住的次数极其有限,中弹概率百分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个伟大的制度。

我们所知的干练的官员和文人基本都是科举出身。

据统计:长达千年的科举考试中,仅15位连中三元(乡试第一,会试第一,殿试第一),他们是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继昌和戴衢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