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露天電影(散文)

王銳‖露天電影(散文)

露 天 電 影

□ 王 銳

☆☆☆☆☆

從我記事起,約摸已經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而記憶中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露天電影了。

記得小時候,一場露天電影就是一個大隊(村)的盛大節日。最先知曉哪天放電影的,應該是大隊幹部。他們首先接到公社(鄉鎮政府)文化站的通知,告知哪天會有電影到大隊來放映。接到通知後,大隊廣播員會通過廣播告知大家,“社員群眾注意了!社員群眾注意了!公社X月X日到我們大隊放電影,請到時觀看,請到時觀看!”可能有人會問,怎麼只通知看電影的時間沒通知地點呢?地點就不用廣播員重複了,都是社員們無人不知且約定俗成的地方――大隊部(村部)所在地堤坡上。

我所生長的湖區,出門就是河堤,整個村落人家沿著河堤呈“一”字排開,緊挨並與河堤平行排列著兩行人家,戶戶相連,綿延數公里,大隊部就設在村子中間。看露天電影,沒有比大隊部邊堤坡更便利的了。湖區河堤橫截面呈“梯形”,垂直距離高出垸落平地二三十米,堤面寬十米左右,河堤底座寬度從數十米到近百米不等,整個堤身由居住於此的鄉親們年復一年不斷壘土夯實而成。一條河堤,就是湖區人民心中綿延聳立、阻擋洪水的大山。從堤面至堤腳,自然構成一定的坡度,卻又不至於陡峭。而堤坡,因為河堤承載著擋水的功能,平日裡只能種植抓得住土、匍匐在地的淺草,且派專人管護,以保證淺草的茂盛,避免雨水、洪水沖刷造成堤身水土流失。因了上述種種因素,尤其在晴朗的仲春盛夏初秋之夜,河堤堤坡就成為了露天電影最佳的放映場地。

王銳‖露天電影(散文)

到了放電影的日子,放映員會在傍晚時分將放映設備用自行車(那時自行車是最時尚的交通工具)馱到放映的地方。卸下設備,早有社員準備竹杆候著。放映員選好放映位置,立好竹杆,將正正方方雪白的電影銀幕繃在兩根竹杆之間。銀幕繃好,多了一重這天確綽無疑有電影可看的廣告效應,經在外勞作後收工回家的人們口口相傳,電影當晚放映的消息迅速傳遍村子各個角落。

待夜幕降臨,放映工作全部準備就緒,人們也村頭村尾陸續聚攏而來。最先到達搶佔最佳觀影位置的,當然是我們這些幾歲到十多歲不等的孩童。一挨人們基本到齊,場地安靜下來,放映開始了。一束光從放映機噴射而出,筆直鋪灑在銀幕上,立即轉化成黑白或彩色圖像,有聲有色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每次正片放映前,必定有十多分鐘農業科技之類的節目熱熱身,既是前奏,更是培訓。長輩們看得津津有味,年少的我們卻少有興趣。好在前奏時間不長,正片開始了。我記得那時電影大多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影片一開始,我們期待多日的五角紅星忽閃忽閃,周圍攜帶金色的光芒伴隨著鏗鏘的音樂滯留銀幕數十秒。這時人們屏住呼吸,場面莊嚴肅穆,緊接著影片片名以各種字體各種方式閃出,人們的情緒隨著電影情節的變化而變化,有恨得咬牙切齒的時候,也有笑中帶淚的感動瞬間。堪稱電影史上經典的《小花》,一曲“妹妹找哥淚花流”不知在多少人心中掀起了漣漪。而《少林寺》中“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傑都來把你敬仰”的主題曲,總是讓少年兒童熱血沸騰,有了遠赴少林寺習武的衝動。《喜盈門》教會了人們如何做一個賢淑媳婦、怎樣孝敬年邁長輩的道理。

王銳‖露天電影(散文)

那時放映一部影片一般需要更換膠帶三至四次。更換期間,放映燈依舊亮著,銀幕亮白一片。趁著換膠帶間隙,有些調皮的小學生在放映燈前用手指握成各種形狀,銀幕便呈現活潑可愛的小兔小狗形象,有的甚至變幻成不同動物間打鬧的動畫場面,這些無聲的“自制電影”常常引來陣陣喝彩。而一些年輕的大姑娘小夥子,平日因為家長管理嚴格少有機會夜間出門,正好趁此機會與戀人躲在一邊偷偷約會。而大人們白天辛勤勞作後的一身疲憊,也在影片或緊張的驚呼、或輕鬆的笑聲中一一消解。

露天電影定期會在各大隊之間輪流放映,看電影的絕大多數來自本大隊。但也有看了一遍不過癮想再看一遍的,便不惜跑到隔壁大隊湊個熱鬧。《小花》《少林寺》《喜盈門》《濟南戰役》《咱們的牛百歲》《牧馬人》等經典影片,有人就跑幾個大隊看了一遍又一遍。看得多了,便對電影演員有了好感,產生了收集演員照片的興趣。我依稀記得,母親不知從哪兒得到了劉曉慶、陳沖等幾位演員的印刷照片,在我老家牆上貼了多日,她們也成為了我最早熟知的電影人。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三十多年過去,經濟條件改善的同時,觀影條件也大為改善。如今,在城裡想看部電影了,隨時可以走進舒適的影院。居住農村,儘管進影院沒城裡方便,但電視、電腦、手機、網絡早已是人們日常生活之物,想看電影電視劇了,電腦“百度一下”、手機“點擊一下”,家裡、手中就是一個小小的個人影院。

露天電影,不只是帶給人們揮之不去的美好回憶,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精神在那個年代得以傳承和弘揚的最佳渠道。

王銳‖露天電影(散文)

【作者簡介】王銳,男,湖南省作協會員,迄今在《健康報》《中國衛生》《應用寫作》等發表基層衛生管理、公文寫作理論文章10多件;在“中國作家網”“人民網”“光明網”《讀者》《湖南日報》《湘聲報》等發表文學作品120多件。著有詩文集《醒著的村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