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爲什麼不可以營利?

因為各種僵化觀念的作用,我們一提到教育就異口同聲地認為教育是公益性事業,不能營利,一旦講究營利,就會金錢至上敗壞教育,就會國將不國。而事實上,公益性和營利型並不是象這些人所想象的那樣非此即彼水火難容,我們不妨就美國現在日新月異的營利性大學來看個究竟。

我們知道,大學自產生之日起,政府為了保證大學的學術自由和社會所賦予它的公益特性而長期大部分的高等教育經費,但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普及化的到來,高等教育的財政危機日益顯露,傳統大學正在適應新的變化以調整自身的結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美國營利性大學將在職成人接受高等教育作為其主要的目標人群,把學生當成顧客,根據在職成人的需求和時間來設計安排課程計劃。美國是以產業的方式運作營利性高等教育的。在這種運作方式下,美國政府把營利性高等教育看作公司或者企業,沒有直接的稅收減免和土地優惠等政策。表面上看,很難理解營利性教育機構在營利、繳稅基礎上組織起來產生巨大的利潤,因為通常非營利機構在有稅收補貼的基礎上常常才收支剛平衡。營利性大學不僅要繳稅而且不接受基金、私人和聯邦、州和當地政府的捐贈,其收入來源主要是學費。

這種大學目前在美國非常興旺,我們要追溯其起源的話,可以追溯到17世紀60年代, 那時荷蘭殖民者在北美大陸舉辦了各種夜校, 它們是美國營利性大學的前身。但美國營利性大學發展最蓬勃的時期, 則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這一階段美國出現了一大批由上市公司掌控和經營的大學,可以授予學士、碩士、博士學位, 分屬於全美40多家公司, 其股票在證券市場上取得了良好的業績。統計顯示, 1994- 1999年間, 幾個重要的營利性教育公司中, 最低的股票升值率是269%, 其中阿波羅教育集團則達到了1538%; 僅僅在上世紀後五年, 營利性教育公司通過證券公開銷售和追加銷售所獲得的融資超過了48億美元。伴隨著股票市場的迅猛發展,絕大多數營利性大學獲得了巨大成功。如創建於1962年的教育管理公司, 在1996年獲准進入證券市場, 並於1999年被列入福布斯200家最佳小公司名單; 1996年, 德夫裡教育公司在《商業倫理》雜誌“百家最佳公司榜”中的排名由第77位上升到第11位, 其招生人數保持在五萬名左右, 並以每年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阿波羅集團的招生人數超過20萬, 而其旗下的菲尼克斯大學已經是全美最成功的營利性大學,在校生人數達到了10萬。

那麼這種營利性大學都有什麼特徵呢?大致說來,有以下幾點:

首先是其服務性,也就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換言之,把學生當成顧客。美國營利性大學最突出的特徵之一是把學生看成顧客。營利性大學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資源來了解他們的學生,以便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要。學生就是顧客,從教員到圖書管理員,再到行政辦公室人員包括學生自己都清楚明白這一點。在營利性大學裡,教育被公開認為是消費品;學生被公開認為是來消費的顧客;學生希望能如顧客一樣用金錢和時間換取高質量的教育。但營利性大學在什麼是有效服務和滿足顧客這個問題上並不混淆。成功的營利性大學都有能力為學生提供顧客般的服務,他們能滿足學生的需要而不破壞學術修養;他們都明白讓學生顧客滿意不是指屈服於學生的每一個要求;他們對學生要求嚴格,他們知道教育質量的重要性;他們深深懂得為學生顧客服務並不意味著滿足學生的所有偏好,那樣做就會損害整個的教育質量。在教學和學習方面,營利性大學關注學生所關注的焦點,教員們都認真思考並回答學生們提出的問題。幫助解決他們所面臨的困難,並對學校所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行耐心的解釋。營利性大學真正為學生提供顧客服務,學生對此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其次是其針對性,營利性大學所開設的課程完全根據社會需求而開設,有極大的針對性。營利性大學根據市場需求開設課程。他們只開設那些緊缺的而且未來高需求的課程;他們所開的課程緊密地與市場所需相一致。例如,如果市場急需電訊、網絡管理和計算機信息系統方面的人才,他們就會開設這些領域的課程;如果建築行業的市場需求已經飽和,那麼他們就會減少甚至取消該領域的課程項目。營利性大學努力使自己與市場需求保持一致。作為商業企業,他們擅長於發現僱主的需要,然後把它轉化為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提高技巧的課程中去。在這一過程中,營利性大學通過詳細分析手頭的資料,如學生對所開設課程的興趣所在以及僱主的需求等來實現。他們追蹤分析家的產業發展趨勢的報道,尋找開設新課程的機遇。另外,一些營利性大學僱用專門的研究未來產業的專家。鑑別出市場所需的緊缺的人才,然後設計出滿足這些需要的課程。但是,也有一些營利性大學面臨生存危機,他們不能吸引更多的生源。這些大學之所以面臨這個問題,在於他們對市場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錯誤地認為課程的獨特性是吸引學生的關鍵所在。他們的失敗之處在於所開設的課程過於特別而在市場上需求不大。在高等教育領域中,市場需求對營利的影響超過了課程的獨特性。需求加上獨特性才是一個強有力的聯合體,需求是本質的問題。

再次,這些營利性大學非常重視畢業生的就業安置。營利性大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畢業生的就業安置來度量的。在許多方面,畢業安置驅動整個系統前進,因為安置既是學生消費者的目標也是其學位在市場中價值的有形指標。就業率被產業分析家看成是學生畢業後教育投資回報的一個尺度。據美國人口普查資料表明,2000年,25歲及以上持有高中文憑者的年收入是24267美元;持有兩年制大學文憑者是30774美元;持有本科文憑者是40314美元。有高等教育產業觀察家提出,美國學術學位的REOI的平均值是17%。這個估計值表明了學生接受教育後獲得學士文憑的平均財政回報。然而,營利性大學的教育投資回報卻高達28%,因為這些機構提供高需求的課程。營利性大學特別把自己置身於高等教育中安置率高以及ROEI高的領域。只要有僱主需要畢業生,他們就會開設相應的課程,且要維持獲利。總之,在營利性大學裡,學生的成功被理解為:學術成功,這是通過課程結束時成功的進步來衡量的;畢業後的工作安置,這是通過把學生安置到一個與所學課程相關的、有較高薪水和比較令人滿意的工作來衡量的。當學生成功時,學生得到了他們所要的,大學也確信能因此而發展,按照市場要求並獲利。

最後,營利性大學對市場非常敏感,其招生與課程設置可以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迅速的反應。事實上,當今的大學都深深地參與到市場中去。許多大學都利用媒體做廣告,包括利用電子郵件、廣告牌、有線電視和互聯網等。營利性大學如同商業部門一樣,顯露出他們對市場的不同理解和走進市場的不同方法。營利性大學信賴市場,而信賴市場就意味著按照市場需求行事;意味著假設市場存在一個良性的強大的關於真實的社會和經濟需求的信息源而進入市場;意味著按照一個自由市場的信念來運作,它的功能是正確的,往往是自我調控的;要解讀和理解市場的需要,但不需要改變它。這種思維方式對大多數非營利性大學來說往往是激進的和陌生的。過去許多非營利性大學往往不願意瞭解市場,因而也就不十分信賴市場。直到最近,在一些非營利性大學如斯坦福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馬里蘭大學等出現的營利行為可能意味著一些非營利性大學開始相信市場。在課程方面,營利性大學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作出迅速的回應。在課程內容方面,隨著學生、僱主、教學法和技術等的改變而改變,及時地對一些課程的內容進行增減。他們每一年都對所推出的學位項目進行反覆的考證,對市場、管理、財政資助、就業安置和學術研究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分析。營利性大學常常受市場的驅動。本質上,這種市場的驅動迫使營利性大學摒棄高等教育長期形成的緩慢而煩瑣的決策過程。營利性大學作出的有效決定是基於對市場作出的良好反應,而不是花時間傾聽每一個人的意見而最終達成一致同意的議案。

我們可以看出,為社會帶來好處雖然不是營利性大學的主要目的,他們的主要目標是取得商業上的巨大成功,但他們在巨大的商業利潤驅動下,按照市場規律運行;除了直接為社會培養了所需要的大批專業人才外,在解決少數民族的教育問題上也為美國的社會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例如,非洲裔美國人在營利性大學的入學人數中一直佔有特別高的比例。高等教育領域的黑人雜誌報導了1998年吸收最多黑人學生的前10所能授予文憑的大學主要是私立大學。在工程相關領域為少數民族提供學士學位的頭名大學是一所營利性大學;在計算機和信息科學方面的頭二、三名也是營利性大學。許多因素決定了少數民族在營利性大學中佔多數,包括營利性大學的准入障礙較少、高的安置率以及獲得全面的財政資助。營利性大學在公開的營利目的下舉辦高等教育,似乎有點令人匪夷所思。他們在傳承文化遺產、培養公民的道德素質等方面可能不如非營利性大學出色;但營利性大學推動了社會向前發展,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利益,使處於邊緣的人們能夠進入大學接受良好的教育。

美國這種營利性大學對我國舉步維艱的民辦教育應該很有啟示。根據《教育大辭典》上的劃分, 我國高等教育按照教育方向可以分為學術性高等教育、專業性高等教育和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三種類型。但對高等院校進行歸類, 似乎還應該按照辦學類型、辦學特色和辦學層次幾個方面來進行劃分。應該是結合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培養目標、學科結構、科研能力、招生範圍等多方面因素選擇一套符合自身實際的管理方式。而我國大多數民辦高校由於分類標準的問題, 在劃分類型時往往被歸到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一類型, 這樣做的結果是無形中限制了民辦高校的分層次、多樣化發展。與之相對, 美國的營利性大學中既有規模龐大、學科齊全且具有很強研究實力的高等教育集團, 如菲尼克斯大學, 也有規模很小, 只培養某一專業人員的學校, 如培養專業設計人員的的費城藝術學院。所以, 我們應該在民辦教育這一塊完全開放這種營利性大學的開辦,民辦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目標, 確定不同發展模式, 避免分工不明和角色錯位。在目前的情況下, 一些的民辦高校完全可以向教學研究型大學發展, 而規模較小的民辦高校可以向“小而精”的辦學模式轉變。

教育為什麼不可以營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