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迅速崛起,成為暴發戶的日本忘乎所以,挑起了長達14年的中日戰爭。其實,日本之所以選擇與中國開戰,不僅是忘我華夏的賊心作怪,主要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實力太弱。在日本““北進”與“南下”兩個侵略方向中,一場大戰決定了日本的選擇,那就是諾門罕戰役。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諾門罕戰役,或稱哈拉哈河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及蘇聯在遠東發生的一場戰爭。蘇聯方主將朱可夫,日方主將則為小松原道太郎。戰事結局是日本關東軍戰敗、蘇聯勝利。這次戰役的失敗,導致日本重新審視了自己的戰略,並日漸加強了關東軍的軍備以與蘇聯對峙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之時仍未下定決心與蘇聯開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一個重要戰役。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1939年5月4日至9月16日,日本為實現既定入侵蘇聯的北進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隨即交戰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這片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戰爭初期,日軍向諾門罕地區調集了180架飛機、九十多輛坦克、13個步兵大隊共1.5萬兵力向駐守諾門罕地區的蒙軍騎六師發起猛烈進攻,在蒙軍不斷失利後的情況下,駐蒙古的蘇聯紅軍第五十七軍在更換新裝備後也毫不示弱地派出兵力支援蒙軍作戰。隨後,蘇聯迅速調集優勢兵力兵器,在曾任中國軍事顧問、熟知日軍作戰特點的名將朱可夫大將指揮下,以強大空炮火力和坦克支援發起反擊,迅速奪回被日軍佔領的陣地,僅5月27日至30日就殲滅日軍1個騎兵聯隊和2個步兵大隊,打得日軍潰不成軍。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在佔中中,日本可謂是齷齪至極,關東軍司令部從戰爭一開始,就指示石井部隊擬定在諾門罕地區的細菌戰計劃。1939年7月13日,石井細菌部隊碇長少佐帶領22名敢死隊員,在哈拉哈河乘2只膠皮筏順水將22.5公斤傷寒、霍亂、鼠疫、鼻疽等細菌撒入河水中,向蘇蒙軍進行細菌戰,竟有1340名日軍染上傷寒病、赤痢病和霍亂,731部隊軍醫和敢死隊員,被細菌傳染而亡命的達40多人。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此戰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被迫切腹自盡,參謀長岡本雙腿被斬斷。這場戰爭讓日本第23師團的許多指揮官損失殆盡。

諾門坎戰役實質是是兩大戰略思維的決戰,以朱可夫為代表的蘇聯軍隊積極推行裝甲兵作戰思想,而日軍戰略保守,使用燃燒瓶來對付蘇軍裝甲車,失敗結局可行而知。

諾門罕一戰,日軍前線總指揮切腹自盡,整個師團損失殆盡

諾門坎戰役不僅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也讓日軍看到了蘇軍的強大戰鬥力。這場戰役樹立了蘇軍對日軍的心理優勢,也奠定了蘇聯遠東邊境地區的穩定。這使得衛國戰爭開始後,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可以集中精力對付納粹德國,從而迅速扭轉了戰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