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APP太不專業亂象頻出,一種食物三個APP三種建議

近年,母嬰產業強勢崛起,月子中心、乳企、婦嬰用品企業等齊來開挖金礦,分享全面二孩紅利。在產業鏈發展壯大的同時,各種問題隨之出現。南都記者通過對相關企業進行深入採訪,將從多角度探討產業發展方向及剖析存在的問題,敬請關注。

去年三月份,在艾瑞諮詢發佈的《中國母嬰家庭人群白皮書》報告中顯示,獲取母嬰知識是用戶使用母嬰社區APP的主要原因,但南都記者發現,母嬰APP亂象頻出,僅一些孕育APP內的科普知識就漏洞百出。其中,一種食物,不同的APP有不同的食用建議,甚至同一APP同一個主題也出現矛盾建議。這樣的知識如何引流?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母嬰APP獲資本青睞熱度下降,業內專家稱,競爭白熱化加劇,母嬰APP的前途並非“一片光明”。

問題

一種食物三個APP三種建議

在眾多母嬰APP均會設的孕期“能不能吃”板塊,各家對某些食物能不能吃的建議也不同,南都記者發現,三個APP就有三種不同建議。其中,在柚寶寶APP中,西洋參被列為孕婦、產婦禁食食品;寶寶樹孕育則顯示,孕婦、產婦可以吃,但是要少吃;而懷孕管家pro則顯示孕婦禁止食用,產婦可以吃但要少吃。

另外,記錄孕期也是眾多母嬰APP的賣點之一,但同樣孕期的胎寶寶體重變化和特徵,在各個母嬰APP中表述不一。“媽媽網孕育”把孕19周+1天的寶寶比喻成相當於一個石榴,視覺、聽覺、嗅覺等感官進入關鍵期;“寶寶樹”對孕19周的形容則是,“現在寶寶沉得像個小香瓜,剛好可以躺在手心裡”,但是觸覺、聽覺、味覺等感官,則是“在18周+3天,已經開始在大腦特定區域發育,並且認知環境能力空前強大”;“柚寶寶”則將孕期19周的胎兒體重描述為相當於“蘋果大小”,而此時的重點特徵是“腎臟開始分泌尿液,頭髮開始長出”;“媽媽幫”則把孕期19周+1天的寶寶形容成“像個蝦餃”、“在分泌更多胎脂。”

甚至同一個APP也存在自相矛盾的內容。其中記者在媽媽網孕育APP上發現許多孕育知識的編寫上存在內容上的矛盾,包括同一個功能板塊中的編寫內容矛盾,以及與不同模塊內容編寫的矛盾。

例如在“孕期每日知識”模塊裡面,對準媽媽應被列入食品黑名單的食品包括“螃蟹”“深海魚”。但是在另一篇“懷孕前後吃這些食物,有助於避免鉛毒對胎寶的影響”,又把魚蝦、貝殼類食品、海產品視為很好的避鉛食物。相似的情況還存在於“食用杏仁對準媽媽的影響”問題上,孕期每日知識裡面題為《五週飲食要點》的文章裡寫道,遠離山楂杏仁等禁忌食品;而另一篇提倡補充葉酸的文章中,“杏仁”被列舉在堅果行列之中,沒有被特別列出引起注意。

回應

對不嚴謹信息會排查修改

針對孕期母嬰APP裡面涉及的一些孕期知識撰寫人不明、專業性存疑的問題,南都記者採訪業內人士獲悉,許多母嬰APP平臺孕育知識基本都是內容編輯綜合整理。與此同時,南都記者聯繫了柚寶寶、寶寶樹、懷孕管家、媽媽網孕育這幾個母嬰APP相關工作人員。

其中,媽媽網孕育的客服讓記者聯繫小編,小編針對孕育知識內容存在的問題聲稱媽媽網孕育知識內容都是從權威母嬰渠道獲取,對於上面不嚴謹的信息他們會去排查作出修改,希望用戶就有疑惑的問題對客服進行諮詢反饋,他們將據此進行修正。寶寶樹的客服則回覆記者,聲稱他們網站和APP的內容均由專門醫師撰寫,有問題可以直接與專家聯繫,至於一些包括胎兒體重、注意問題與其他APP內容有差別是正常的情況,這邊只是專家憑經驗給預計,詳細需要準媽媽自己去醫院檢查,以醫院的醫師檢查為準。

現狀

母嬰APP資本熱度下降

南都記者梳理發現,母嬰APP,尤其是母嬰社群APP獲融資高峰時間點多在2014年到2015年,2017年後獲融資的鮮見。2014-2016年期間,寶寶樹分別獲得戰略投資1.5億元及30億元融資,其中2015年,垂直母嬰社區辣媽幫、母嬰社群電商米呀分別宣佈完成C輪融資1億美元及1000萬元人民幣天使輪融資,而母嬰APP行業最新的融資消息是2017年7月嬰社區“媽媽幫”獲億元融資。

而據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提供的極光大數據顯示,母嬰電商APP市場在過去一年有一定的波動,整體市場滲透率從2016年11月開始下滑,直至今年2月才開始回暖。與去年同期相比,母嬰市場APP滲透率增長了0.06%,用戶規模同比上漲10%。

曹磊稱,過去兩年間,年輕的母嬰電商行業像其他熱門行業一樣,開啟了亂戰模式,局面更加白熱化。他認為,母嬰電商的前途不是“一片光明”的,短期內還會是“一片混戰”。

曹磊指出,母嬰移動應用行業的用戶規模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趨勢,至於能否成為獨角獸需拭目以待。

專家說

不專業導致亂象頻出

針對以上孕育app出現的科普內容亂象,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產科副主任醫師張嵩卉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分析,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一種是編輯班底不是專業背景,對所編內容主要靠摘錄搬運,對新舊觀點不能辨別,對錯誤無法勘正,導致同一個app同一個主題,內容也相違背。

“另一種情況是編輯本身對孕育知識略懂皮毛,為維持app的運作、投寶媽們喜好,斷章取義,把個案問題變成普遍性問題來科普,不求真實,只求關注度,靠一些聳動的標題、誇張的表述博眼球,”她如是說。最後,就是以營利為目的的蓄意誘導,創造一些將科學偽科學觀念混雜在一起的新概念,藉此“販賣”與新概念相關的產品。

張嵩卉醫生建議,寶媽們最好是從醫院官方的信息渠道(包括醫院舉辦的公益講座、孕婦學校、微信公眾號)等途徑來獲取專業的孕育知識。孕期出現異常情況,應該及時去醫院就診。

策劃:南都記者馬建忠黃芳芳

採寫:南都記者黃芳芳(南都記者貝貝對此文亦有貢獻)實習生陳奕璇通訊員:許詠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